親,你的浏覽器版本太低咯!建議更換浏覽器進行浏覽
前往360浏覽器
前往谷歌浏覽器
《紅色資本》
第一章 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回顧
2008年夏天
開放的三十年:1978-2008年
金融改革的十三年:1992-2005年
金融改革的結束:2005年
中央國企"大家庭"
第二章 中國的銀行堡壘
銀行就是中國的金融體系
中國的銀行都是大銀行
危機:剌激銀行改革,1988年和1998年
20世紀80年代的擴張
海南房地產泡沫
廣東國際信托投資有限公司
2010年中國的銀行堡壘
對於資金和現金分紅的渴求,2010年
第三章 脆弱的堡壘
人民銀行的重組模式
四大銀行的部分注資,1998年
"壞銀行"和"好銀行",1999年
資產管理公司收購的不良債務,2000年
人民銀行重組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2003年
"商業"不良資產處置,2004-2005年
工行和農行的資本結構調整,2005年和2007年
財政部的重組模式
"壞銀行"的表現及其意義
中國人民銀行的"永久賣出期權"
新的經濟"大躍進"
中國最新的銀行經營模式
資產管理公司的估值
意義與影響
第四章 受管制的中國債券市場
中國為什么需要債券市場?
風險管理
人民銀行打造的完美的收益曲線
由假想交易產生的假想曲線
固化收益曲線
現金和回購市場
"3.27"國債期貨事件
"金字塔"的基礎:對居民儲蓄的保護
第五章 中國債券市場上的糾葛
國開行、財政部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
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發改委
地方政府的"松綁"
融資平臺
信用加強
省級政府的半主權債務
中國投資公司:中國金融體系中的關鍵
人民幣沖銷和中投
中投對其擁有銀行的掌握
金融市場的周期
第六章 西方金融、國企改革和中國股市
今天的中國股市
中國為什么要建立股市?
炒股熱和社會動蕩
國有企業公司化改革
股市給了中國什么?
全國性金融市場和地方
中國電信:高盛完成的"上帝的杰作"
第七章"國家隊"與中國政府
1998年機構改革
國資委模式和匯金模式的比較:誰擁有誰?
超大規模投資者和超大上市規模
初級市場表現:讓每個人都滿意
誰的熱錢:二級交易市場
賭場還是成功,還是兩者皆是?
啟示
第八章 紫禁城
金融王國
紅墻背后
另一個王國
壁壘打破了嗎?
城墻的裂隙
中國特色
附錄
用戶名或郵箱可登錄
記住密碼
記住密碼?
目錄
《紅色資本》
第一章 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回顧
2008年夏天
開放的三十年:1978-2008年
金融改革的十三年:1992-2005年
金融改革的結束:2005年
中央國企"大家庭"
第二章 中國的銀行堡壘
銀行就是中國的金融體系
中國的銀行都是大銀行
危機:剌激銀行改革,1988年和1998年
20世紀80年代的擴張
海南房地產泡沫
廣東國際信托投資有限公司
2010年中國的銀行堡壘
對於資金和現金分紅的渴求,2010年
第三章 脆弱的堡壘
人民銀行的重組模式
四大銀行的部分注資,1998年
"壞銀行"和"好銀行",1999年
資產管理公司收購的不良債務,2000年
人民銀行重組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2003年
"商業"不良資產處置,2004-2005年
工行和農行的資本結構調整,2005年和2007年
財政部的重組模式
"壞銀行"的表現及其意義
中國人民銀行的"永久賣出期權"
新的經濟"大躍進"
中國最新的銀行經營模式
資產管理公司的估值
意義與影響
第四章 受管制的中國債券市場
中國為什么需要債券市場?
風險管理
人民銀行打造的完美的收益曲線
由假想交易產生的假想曲線
固化收益曲線
現金和回購市場
"3.27"國債期貨事件
"金字塔"的基礎:對居民儲蓄的保護
第五章 中國債券市場上的糾葛
國開行、財政部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
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發改委
地方政府的"松綁"
融資平臺
信用加強
省級政府的半主權債務
中國投資公司:中國金融體系中的關鍵
人民幣沖銷和中投
中投對其擁有銀行的掌握
金融市場的周期
第六章 西方金融、國企改革和中國股市
今天的中國股市
中國為什么要建立股市?
炒股熱和社會動蕩
國有企業公司化改革
股市給了中國什么?
全國性金融市場和地方
中國電信:高盛完成的"上帝的杰作"
第七章"國家隊"與中國政府
1998年機構改革
國資委模式和匯金模式的比較:誰擁有誰?
超大規模投資者和超大上市規模
初級市場表現:讓每個人都滿意
誰的熱錢:二級交易市場
賭場還是成功,還是兩者皆是?
啟示
第八章 紫禁城
金融王國
紅墻背后
另一個王國
壁壘打破了嗎?
城墻的裂隙
中國特色
附錄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