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I=機構認同度

股票價格的上漲需要由大量的需求作為推動,而股票最大宗的需求顯然來自于機構投資者,比如共同基金、養老基金、套利基金、保險公司、大型投資顧問、銀行信托部門以及一些國家機構、慈善團體和教育組織。一般來說,這些大規模的機構投資者占每天股市交易活動的最大份額。

什么是機構認同度

機構認同度指的是這些機構投資者所持有的股票份額。出于估算的目的,我從不將證券經紀業的研究報告和分析建議等同于真正的機構認同度,盡管部分報告和建議能夠在短期內對一些證券產生影響。此外,根據定義,投資咨詢服務和市場時事報道也不能看做是機構的或者是專業認同度,因為它們缺乏機構投資者所應必備的集中或持續的買進賣出能力。

一只成功的股票并不需要有大量的機構投資者來關注,但是至少應該有幾家。在少數包含小規模或是新興企業的投資中,機構投資者的合理最小數量可能為20,盡管大多數股票所擁有的機構投資者要比這多得多。如果一只股票沒有得到專業機構的認同,那么,它的業績將很可能表現平平,因為這意味著在10000多家機構投資者之中,至少已經有一部分已經考察了這只股票并且不予考慮。即使它們的判斷是錯誤的,股價的大幅攀升仍然需要大額購買量的刺激。

分析機構投資者的數量和質量

細心的投資者會深究到另一個層面。他們不僅想了解一只股票有幾家機構投資者,還想知道這一數量最近幾個季度是否持續增長,并且更重要的是,在最近的一個季度中,該股票的持有者數量是不是呈現出極大的增長。他們還希望了解這些投資機構是哪些,相關的服務性報告中會披露這些信息。他們尋找的股票是這樣的:該股票至少被一兩位擁有最出色的業績表現的、更為精明的基金經理所持有。我們稱這種做法為“分析機構投資者的質量”。

分析一只股票的機構投資者質量時,對于共同基金這類機構投資者來說,考察他們在最近12個月以及最近3年的投資業績是最為重要的。獲得這些信息的一種簡單快捷的方法就是查閱《投資者商業日報》中刊登的共同基金近36個月的業績評級。等級為"A+"的是在這一個業績報告期間中名列前5%的基金。等級在"B+"及其以上的基金被認有較好的業績表現。務必要記住的是,在熊市中,一只優秀的成長型股票基金的等級可能會被劃定得有一點低,這是因為大部分成長型股票此時必處于調整之中。

然而,如果關鍵的基金經理跳槽到另外一家公司,那么,他原來所在機構的操作業績很可能會發生重大變化。在等級排名中,前面最好業績的排位通常是由不同的基金輪流占據的,并且逐年緩慢變化。

個別金融服務部門還會公布各種各樣投資機構的投資組合和投資業績資料。例如,你可以在晨星網(Morningstar.com)上找到每只基金的投資組合中持有量排前25位的證券和一些其他數據。過去,共同基金在市場上的表現要更為積極。近幾年來,新興的“企業家”型投資咨詢公司也突然涉入機構資金管理領域。

買進機構認同度在上升的股票

如前所述,了解近期哪家業績良好的機構投資者持有或買進某只股票,要比知道有多少機構投資者持有這只股票更為重要。此外,知道一只股票的機構持有者總數是在增加還是減少也同樣重要。主要任務就是參照最近一個季度的市場趨勢。如果最近幾個季度中某些股票的收益和成交量都穩定上漲,并且它的機構持有者數量也在增長,那么,買進它們通常是最好的。

關注機構投資者本季購進的股票

機構投資者在最近一個季度報告期內新近購進的股票,通常要比他已持有多期的股票更具參考價值。當某基金購進一只股票,那么,很可能會繼續追加對它的投資,而不太可能短期內賣出。通常在基金每季度或每半年報告期結束6周之后,投資人能夠獲悉上述投資信息的公告。對于可以鑒別投資機構選股能力、能夠掌握恰當的買賣時機以及正確分析股價日、周線圖的投資者來說,這些資料是非常有用的。

許多投資者認為,基金購進新股的行為總是發生很久之后才會公布于眾,這時已經沒有參考價值了。但是,這些個人觀點顯然是不正確的。

當機構投資者交易1000~100000股或是更多的時候,他們的行為就會顯示在自動交易系統的記錄中。在大多數頂級公司的股票成交量中,機構投資者的買賣額往往多達70%,這就是造成大多數重大價格波動的持續驅動力。據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自動交易系統顯示,機構投資者約有一半的買入行為是發生在那些具有重大市場影響力的股票上。機構投資者這些購買決策中有很多也可能是錯誤的,而在他們剩下的那一半決策中,你卻能夠發現一些非常出色的投資選擇。

對于投資者來說,你的任務就是區分哪些機構投資者的買入是深思熟慮、明智可信的,而哪些又是拙劣、不完善的。起初的時候這會很難,但是隨著你學習應用本書所闡述的那些公認的規則、原理和指導方針,這件事情一定會越來越簡單。

為了更好地了解基金在市場中的作用,分析某只績效優異的共同基金的投資策略非常重要。瀏覽《投資者商業日報》中的表格,挑選出在牛市中被評為A、A-或是B+那些成長型基金,然后找到它們的投資策略報告。從中你可以學到特定基金的投資哲學和操作技巧,以及它們所交易的股票的類型和質量。例如:

· 由威爾·達諾夫(Will Danoff)管理的富達反向基金(Fidelity Contrafund)在大型的、涉及金額達到數十億美元的基金中,連續數年業績表現名列前茅。他精選國際國內股票,力求盡早知曉上市公司推出的新觀念和新動態。

· 吉姆·史道爾(Jim Stower)管理的美國世紀繼承與贈予信托基金(American Century Heritage and Gift Trust Funds),擅長運用計算機來篩選并投資于那些近期銷售量和收益均加速成長的股票。

· 肯·希伯納(Ken Heebner)的CGM精選基金(CGM Focus)與CGM共同基金(CGM Mutual)多年來均表現出眾。他的CGM精選基金僅集中投資于20家公司的股票。這樣的投資會更具風險性,他就是喜歡在那些大額的行業性投資中下賭注,并且大多數情況下事實的確如他所愿。

· 杰夫·維尼克(Jeff Vinick)曾是富達投資的一流經理人,后來他離開富達投資,自己創辦了一只套利基金—該基金被評為全美業績最好的套利基金之一。

· 總部位于丹佛市的駿立20基金(Janus 20)管理著不到30只股票的一個投資組合。

有些基金偏好在股價的新高點買入;有的則偏好于在低點買入,而在新高點賣出。

你的股票被機構投資者“過量持有”了嗎

一只股票可能會得到過多的機構投資者認同。“過量持有”(overowned)這個術語是我們在1969年創造的,用來描述股票的機構持有者過多的狀況。過量持有的風險在于,當該公司出現狀況或者是熊市開始時,過量的機構認同可能會轉化成潛在的大額拋售。

駿立基金(Janus Funds)獨家持有諾基亞公司的2.5億股和美國在線的1億股,這導致了該公司2000年和2001年中極為不利的供需失衡。其他被過量持有的股票實例還有1999年的世通公司和2000~2001年的捷迪訊光電、思科系統。

因此,即使是“50大熱門股”或是其他機構投資者廣泛持有的股票,前景也可能會暗淡無光、風險十足。當某公司的業績增長已到了幾乎所有的機構投資者都去購買它的股票的時候,再買進它的股票可能為時已晚,因為它已經喪失了核心的增長潛力。

試想一下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時,許多投資機構認為花旗集團股票有很高的持有價值。然而2008年銀行業次貸危機爆發后,紐約花旗銀行的股價先是跌到3美元,隨后又繼續下跌到1美元。而僅僅在兩年之前,它的股價高達57美元。正因為如此,本書在第一版之后新增了兩個章節詳細介紹股票賣點的問題。大多數投資者沒有賣出的準則和計劃,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

美國國際集團(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 AIG)也面臨了同樣的困境。2008年,AIG的股價由2000年100多美元的賣價潰敗到50美分;而政府控股的房利美則在同一金融危機中,股價暴跌到不足1美元。

2001年夏天美國在線的股票和2000年夏天思科系統的股票被1000多家的機構投資者持有。當市場處于熊市的時候,這樣龐大的潛在供給壓力會對股價產生不利影響。許多基金會在上升趨勢中擠入,在下降趨勢中被擠出。

“別在成長股高峰買入”是不容辯駁的操作原理

有些股票的業績表現貌似無往不利,但是,物極必反,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夠永遠對經營問題、經濟衰退和市場趨勢變化免疫。所以,明智的投資者都知道股市中沒有所謂的“圣牛”。同樣,絕對的保證也必然不會存在。

1974年6月,當威廉·歐奈爾公司(William O'Neil+Co.)將115美元的施樂列入避免買入或是賣出名單時,沒有人認同它的觀點。截至當時,施樂一直是最神奇的成功者之一,并且被機構投資者廣泛持有。但是,我們的數據顯示,施樂的股價已經過了最高點,跌勢即將浮現。同時,施樂的股票也已經被“過量持有”了,施樂仍然是那一年機構投資者持有量最多的一只股票。然而,當其股價驟跌,施樂公司當時的真實狀況也就呈現出來了。

在這一事件中的正確決策,引發了機構投資者對我們的機構服務公司的廣泛關注,也為我們在紐約市贏得了第一個大型保險客戶的信任,該公司曾持續購買施樂的股票,直到施樂的股價下跌到只有80美元時,它才采納了我們的建議將其賣出。

1998年當我們將吉列(另一只“圣牛”)列入我們的剔除名單時,同樣遭到了很多反對,因為在吉列股價跳水之前,曾一度接近60美元。2000年11月9日,我們在新計劃書中剔除了安然,當時它的股價高達72.91美元。然而,6個月之后安然股價就跌到45美元;又過了6個月,甚至連5美元都不到,安然公司最終瀕臨破產。

表8-1是2000年我們的NSMI機構服務從買入名單中剔除的部分科技股,而當時大部分分析人士卻錯誤地呼吁投資人買進。其中的教訓就是:不要被廣泛認同的股票表象或是分析人士的“逢低買進”的“忠告”所左右。

機構認同度意味著市場流動性

作為個人投資者,你能夠從機構認同度中獲得的另外一個好處就是,當你想要出售投資品時,機構投資者提供了購買方面的支持。如果大盤慘淡,而你持有的股票又沒有認同度,那么你將很難賣出。每日可售性是在美國持有高質量股票的多種優勢之一,出色的機構認同度能夠為你提供持續的流動性。房地產的流動性要差得多,而且出售房地產要支付的傭金和其他費用要高得多。在一個蕭條的房地產市場中,當你要賣房時,要找尋恰當的買家是沒有保障的。你很可能會花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才賣出它,而且價格遠比你預期的少得多。

總而言之,投資者應當購買這樣一種股票:至少被幾家業績水平優于行業平均水平的機構投資者持有,并且近幾個季度內機構投資者數量有所增加。如果我發現某只股票享有大量的機構認同,但其認同者中卻沒有人在基金業績表現名單中列入前十名,那么,大多數情況下我會忽略這只股票。當你分析是否要購進一只股票的時候,機構認同度是一個很重要的工具。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