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指標詳解

第二部分 指標詳解

第二部分是一系列技術指標和線型研究的精確參考內容。

每一個技術工具的討論包括概述,指標說明的解釋和指標運用的一些實例,有時也包括一些線研究。許多指標的計算也包含在其中。

這些指標大部分可以應用于包括股票、債券。期權、期貨、共同基金以度指數等各種類型的證券中。 

絕對幅度指標

概述

絕對幅度指標(ABI)由諾曼G.福斯巴克(Norman G.Fosback)發展而成,是一種衡量市場動量的指標。

ABI顯示了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中發生的股票價格變化(即波動性)的程度。它衡量了市場中實際發生的價格變化的規模大小,但忽略了其價格變化的方向。

指標解釋

你可以把ABI視做一種表征證券市場活動的指標。高的指標讀數表明市場高度活躍,活動和變化頻繁,而低的指標讀數則意味著市場本身缺乏變化。

在《股市邏輯》(Stock Market Logic)一書中,福斯巴克經過分析后認為,從歷史的角度來考察,高的ABI數值一般在3~12月之后導致較高的價格。福斯巴克還發現一個可靠性極高的ABI的變量是用市場上交易的全部股票發行數目去除每周的ABI數值。隨后,他計算了這一基于ABI的指標變量的10周移動平均線。超過40%的該指標讀數意味著市場牛氣很足,保持上升趨勢,而低于15%的指標讀數則往往意味著市場一片悲觀。

鑒于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交易的證券數量在20世紀90年代穩步增加,這使得投資者實際上每周都可以獲得福斯巴克所強調的40%數值。因此,與ABI數值最近的變化歷史相關,在我們看來,判定“高”的ABI數值可能更加符合現實。

舉例

圖43顯示了標準普爾500指數和ABI的5周移動平均線。強烈的反彈發生在ABI移動平均線上升到450點之上的每一時刻。

計算

ABI的計算是通過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中價格上升的股票數與價格下降的股票數之間差異的絕對值來得到的。(“絕對值”這一詞匯就意味著“不管符號”,比如-3的絕對值是3。)

表2說明了絕對幅度指標的計算。

第D列是上升股票數目與下跌股票數目之間的差(即B列減去C列)。第E列則是D列的絕對值。

累積/派發線

概述

累積/派發線是一種描述證券價格與成交量變化的動量指標,該指標基于這樣的假設,即伴隨著價格變動的成交量越大,價格的變動越有效或顯著。

釋義

累積/派發線其實是更為流行的平衡交易量(亦稱能量潮,參見On Balance Volume)指標的變種。這兩個指標都試圖通過比較價格變動時的成交量來確認價格變動的有效性。

當某證券的累積/派發線向上運動時,表明該證券正在被累積(即被買入),此時成交量的絕大部分是與價格上升運動相聯系的。當累積/派發線向下運動時,表明該證券正在被派發(即被賣出),此時成交量的絕大部分是與價格下跌運動相聯系的。

累積/派發線與證券價格的背離預示著市場走勢的變化即將來臨。當這種背離真的出現了,價格通常會做出調整以確認累積/派發線。例如,如果累積/派發線向上運動的同時出現了證券價格的下跌,那么價格很有可能在未來出現反轉。

舉例

圖44顯示了巴特爾·曼廷·戈登公司(Battle Mountain Gold,BMG)股價與它的累積/派發線。你可以看到BMG的市場價格與它的累積/派發線走勢發生了背離,因為BMG的價格在7月末8月初達到新高,而同時它的累積/派發指標卻從前期高點顯著下降,于是市場價格隨后做出了調整以確認其累積/派發指標的變動趨勢。

計算

累積/派發線指標的計算是從累積成交總量中加上或減去每天成交量的一部分,加上或減去的成交量取決于收盤價與最高價到最低價區域之間的關系。收盤價越接近最高價,加到累積總量的成交量就越多;相反,收盤價越接近最低價,從累積總量中減去的成交量就越多。如果收盤價恰好位于最高價和最低價的中點,則加到累積成交總量上的數量為零。累積/派發線指標的計算公式為:

表3說明了累積/派發線指標的計算過程。

·第F、G和H列按照說明直接計算。

·第I列等于F列減去G列,也就是下面公式中的分母。

·第J列等于第I列除以H列。

·第K列等于第J列乘以成交量(第E列)。

·第L列是第K列的累積總量,這也就是累積/派發線指標。

累積擺動指標

概述

累積擺動指標是擺動指標的累積總量(參見Swing Index)。累積擺動指標由威爾斯·懷爾德(Welles Wilder)發明,首見于他的著作《技術交易系統的新概念》(New Concepts in Technical Trading Systems)。

釋義

在他的書中,懷爾德引用了一位他所認識的最聰明的交易員的話:“在開盤價、最高價、最低價和收盤價的迷宮中的某個地方,有一條魔線,那就是真實的市場。”而累積擺動指標就試圖去表現這條魔線。因為累積擺動指標試圖表現“真實的市場”,因此它也就更接近市場價格本身。這使得我們可以采用經典的支撐/阻力分析法來分析累積擺動指標。典型的分析包括尋找突破、新高和新低以及背離等。懷爾德注意到累積擺動指標具有下列特征:

·它用數值來定量描述價格波動;

·它規定了短期擺動點;

·它穿過最高價、最低價和收盤價的迷宮,顯示了市場的真實強度和方向。

舉例

圖45顯示了谷物交易曲線和它的累積擺動指標。標示為A和B的價格趨勢線的突破被標示為A′和B′的累積擺動指標趨勢線的突破所確認,這意味著突破是有效的,價格將走得更高。

計算

累積擺動指標是擺動指標的累積總量(參見Swing Index)。累積擺動指標(包括擺動指標)的計算往往需要開盤價。

表4所計算的擺動指標值將在“Swing Index”詞條中解釋。

上漲/下跌線

概述

在測量市場廣度的方法中,上漲/下跌線(A/D線)毫無疑問是應用最廣的。與市場指數(如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標準普爾500指數)的走勢相比,A/D線被證明是衡量股票市場強弱的有效尺度。

釋義

當衡量整個市場的強弱時,A/D線是很有幫助的。當上漲的股票數量多于下跌的股票時,A/D線趨于上升(反之則下降)。

因為A/D線總是從零開始,因此其數值大小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A/D線的傾斜度和形狀。

許多投資者認為,在衡量市場強弱方面,A/D線優于更通用的指數,如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標準普爾500指數。通過研究A/D線的走勢,你可以看到市場是處于上升趨勢還是處于下降趨勢、趨勢是否完整以及目前的趨勢已經維持了多久。

應用A/D線的另一個方法是,尋找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或類似市場指數)與其A/D線之間的背離。通常,當A/D線出現反轉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試圖繼續創出新高時,可以預見牛市就要結束。歷史上,當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與其A/D線之間產生背離時,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的走勢往往會做出調整,進而跟隨其A/D線的走向。

在討論A/D線與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的關系時,有個軍事比喻經常被引用。這個比喻說,當將軍前進(如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創出新高)而其部隊拒絕跟隨(如A/D線沒有創出新高)時,麻煩就出現了。

舉例

圖46顯示了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和A/D線。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在12個月里連續創新高直至1987年崩盤。而同期的A/D線卻沒能跟著創出新高。這種形式的背離,即將軍前進而其部隊拒絕跟隨,通常會導致將軍的敗退,就像1987年發生的那樣。

計算

A/D線的計算是用上漲的股票數量減去下跌的股票數量,然后再把這個值加到累積總量上。

表5說明了A/D線的計算過程。

·第D列等于上漲的股票數量減去下跌的股票數量(即第B列減去第C列)。

·第E列是第D列的累加值,這也就是上漲/下跌線。

上漲/下跌比率

概述

上漲/下跌比率(A/D比率)是上漲的股票數量與下跌的股票數量之比。

釋義

在顯示市場寬度方面,A/D比率類似于上漲-下跌值(參見下一詞條)。然而,上漲-下跌值是上漲的股票數量減去下跌的股票數量,A/D比率是上漲的股票數量除以下跌的股票數量,這種比率計算的好處是,不管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數量怎樣變化(通常是穩步增加),該比率都能保持穩定。

A/D比率每天都在變化,通過計算該比率的移動平均值而使波幅顯得平緩。例如,A/D比率的移動平均值可以成為有效的超買/超賣指標,該值越高,意味著上漲過度從而下調的可能性也越大;相反,該值越低,意味著市場超賣從而技術上也要求上漲。

然而,看似極度超買或極度超賣的市場也可能維持一段時間。在采用超買或超賣指標進行投資決策時,明智的做法是,在下單之前,等待價格來確認你所認為的變化是正確的。

舉例

圖47顯示了標準普爾500指數和A/D比率的15天移動平均線。當移動平均線升至超賣水平(0.9)以上時,標示買入箭頭;當移動平均線跌至超買水平(1.25)以下時,標示賣出箭頭。你可以看到這些箭頭很好地表明了價格變化。

計算

A/D比率的計算是將價格上漲的股票數量除以價格下跌的股票數量。

表6說明了A/D比率的計算過程。

上漲-下跌值

概述

上漲-下跌值是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中,價格上漲的股票數量與價格下跌的股票數量之差,這是一個市場動量指標。在寫作本書時,每天有3 000多只股票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交易。

價格上漲的股票與價格下跌的股票的數量之差是大多數市場寬度指標的基礎,這些指標包括上漲/下跌線、上漲/下跌比率、絕對寬度指標、寬度突破指標、麥克萊倫擺動指標以及麥克萊倫和指標等,在計算中應用到價格上漲和價格下跌股票數量的指標都被稱為“市場寬度指標”。

釋義

上漲-下跌值指標顯示了上漲股票數與下跌股票的數量之差。如果把眾多相關指標值連接成線,該指標走勢有助于確定每個交易日的市場強弱。在市場強勢上升的交易日,該指標的讀數通常會超過+1 000;在非常弱勢的市場交易日,該指標通常小于-1 000。

我更喜歡采用上漲-下跌值的5~40天的指數移動平均值,而不看重每天的上漲-下跌值本身。移動平均值是極好的短期超買/超賣指標。超買/超賣指標和邁克卡萊倫擺動指標都是通過用上漲股票數量減去下跌股票數量然后求其移動平均值而得到的。

舉例

圖48顯示了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和其上漲-下跌值的40天移動平均線。當移動平均線升至-200的超賣水平線以上時,標示“買入”箭頭;當移動平均線跌至+200的超買水平線以下時,標示“賣出”箭頭。鑒于在紐約交易所交易的股票數量的增加,該指標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極端(也就是更高或者更低)數值的可能性不斷增大。

計算

上漲-下跌值的計算是簡單地用上漲的股票數量減去下跌的股票數量即可,其計算公式如下:

表7說明了上漲-下跌值的計算過程。

價格上漲、價格下跌和價格不變的證券成交量

概述

價格上漲、價格下跌和價格不變的證券成交量都是市場動量指標,它們反映了紐約證券交易所數百萬股份的運動狀況。

上漲成交量等于所有價格上漲的證券成交量的加總;下跌成交量等于所有價格下跌的證券成交量的加總;同樣,價格不變的成交量等于所有價格不變的證券成交量的加總。

釋義

許多指標都由上升和下降指標發展而來,這些指標包括累積成交量指標(參見Cumulative Volume Index)、負量指標(參見Negative Volume Index)、正量指標(參見Positive Volume Index)以及上漲/下跌量比指標(參見Upside/Downside Ratio)。上漲或下跌交易量的條形圖可以用來尋找規模的背離(如上漲股票交易量增加的同時整體市場卻呈現下跌態勢),以便發現賣壓是否正在消退或觀察每天的走勢等。

因為上漲量和下跌量的波動飄忽不定,我建議你采用其3~10期的移動平均來平滑該指標。

舉例

圖49顯示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綜合指數和漲量的10日移動平均線。當價格節節攀高(趨勢線A)而漲量卻在下降(趨勢線B)時,熊市背離就產生了。如果你僅僅觀察紐約證券交易所綜合指數,你也許會認為市場力量正在增強。但漲量指標顯示了市場的真實畫面,價格將被迫做出調整。

后來,一個牛市的背離出現了,上漲股票交易量(趨勢線C)一浪高過一浪而價格(趨勢線D)卻在下跌。再一次,漲量指標顯示了市場的潛在方向,價格隨之做出調整。

安德魯斯干草叉

概述

在一張圖上,你選擇3個點,然后作3條平行直線,這3條平行直線構成的線組就是安德魯斯干草叉,這個工具是由艾倫·安德魯斯(Alan Andrews)博士發明的。

釋義

干草叉的解釋以標準趨勢線的支撐和阻力原則(參見支撐與阻力線)為基礎。

舉例

圖50顯示了甘特納通信公司(Gentner Communications)的安德魯斯干草叉。你可以看到價格是如何沿著趨勢線“行走”的。

計算

一個安德魯斯干草叉是從市場價格圖中選擇3個點畫出來的。選擇的第一個點是靠圖左邊的谷峰或者谷底,第二和第三個點是在第一個點右邊的谷峰和谷底。

·第一條趨勢線從所選擇的最左邊的點(谷峰或者谷底)開始,一般直接從所選擇的第二和第三個點之間穿過。這條線就是干草叉的“把手”。

·第二和第三條趨勢線從所選擇的第二和第三個點(谷峰和谷底)開始畫,和第一條趨勢線平行。這兩條線是干草叉的“尖齒”。

阿姆斯指標

概述

阿姆斯指標是這樣一種指標,它表明了價格上漲或下跌的股票數量(上漲/下跌值指標)與價格上漲或下跌的股票的成交量(上漲/下跌量指標)之間的關系。

阿姆斯指標是由小理查德W.阿姆斯(Richard W.Arms,Jr.)于1967年發明的。多年來,對這個指標一直有著不同的叫法。當《巴倫周刊》雜志于1967年發表第一篇關于該指標的文章時,它被稱為短期交易量指標。它還有別的名字,如Trin(交易指標的同義詞)、Mkds和Stks。

釋義

阿姆斯指標最初是一個短期成交量的分析工具。它被用來顯示成交量是否跟隨價格上漲或價格下跌的股票。如果價格上漲的股票的成交量大于價格下跌的股票的成交量,阿姆斯指標將會低于1.0。如果價格下跌的股票的成交量大于價格上漲的股票的成交量,阿姆斯指標將會高于1.0。

該指標通常須利用移動平均來實現平滑。我建議采用4日移動平均來做短期分析;采用21日移動平均來做中期分析;采用55日移動平均來做長期分析。

通常說來,當阿姆斯指標低于1.0時被認為是牛市;當它高于1.0時被認為是熊市。但該指標似乎更適合用做超買/超賣指標。當阿姆斯指標下跌到極度超買水平線時,預示這是一個賣出機會;當它上升到極度超賣水平線時,買入的機會來臨了。

因為超賣線具有較高的阿姆斯指標值而超買線具有較低的阿姆斯指標值,因此阿姆斯指標的圖形在實踐中投資者往往感覺有點顛倒。

“極度”超買或“極度”超賣水平的形成或判斷往往取決于用來平滑該指標的移動平均的期間長度和當時的市場條件。表8顯示了典型的超賣和超買水平。

舉例

圖51上畫出了阿姆斯指標的21日移動平均線和紐約證券交易所綜合指數。有兩條水平線,一條是1.1的超賣水平線,另一條是0.85的超買水平線。當阿姆斯指標大于1.1,則標示“買入”箭頭;當阿姆斯指標小于0.85,則標示“賣出”箭頭。在大多數場合,價格在箭頭出現當天或者前一天出現顯著的變化。

計算

阿姆斯指標的計算分三步,首先,將價格上漲的股票數量除以價格下跌的股票數量以決定上漲/下跌比率(參見Advance/Decline Ratio);其次,將上漲股票的交易量除以下跌股票的交易量以確定上漲/下跌量比(參見Upside/Downside Ratio);最后,將上漲/下跌比率除以上漲/下跌量比。阿姆斯指標的計算公式如下:

表9說明了阿姆斯指標的計算過程。

·第F列等于上漲股票數量(第B列)除以下跌股票數量(第C列)。

·第G列等于上漲股票的交易量(第D列)除以下跌股票的交易量(第E列)。

·第H列等于第F列除以第G列,這也就是阿姆斯指標。

阿隆指標

概述

通過計算自價格達到近期最高值和最低值以來所經過的期間數,阿隆指標幫助你預測證券價格從趨勢性區域到交易性區域(或者反過來,從交易性區域到趨勢性區域)的變化。阿隆指標是由圖莎爾·錢德(Tushar Chande)發明的。

釋義

阿隆指標可以描繪成兩個圖形:阿隆上升線和阿隆下行線。在解釋阿隆指標的時候,找出三種狀態:

1.極值0和100;

2.在阿隆上升線與阿隆下行線之間平行運動;

3.在阿隆上升線與阿隆下行線之間交叉穿行。

極值

當阿隆上升線達到100時,市場處于強勢;如果阿隆上升線持續處于70~100之間,表示一個上升趨勢。同樣,如果阿隆下行線達到0,表示潛在市場弱勢;如果阿隆下行線持續處于0~30之間,表示一個下跌趨勢。

如果阿隆上升線和阿隆下行線均處于極值水平而不是只有其中一個處于極值水平,則表明一個更強的趨勢。因此,如果阿隆上升線持續處于70~100之間,同時阿隆下行線持續處于0~30之間,那么市場處于很強的上升趨勢;相反,如果阿隆下行線持續處于70~100之間,同時阿隆上升線持續處于0~30之間,那么市場處于很強的下跌趨勢。

平行運動:當阿隆上升線與阿隆下行線相互平行運動、幾乎處于相同水平時,市場趨勢被打斷。可以預期這一狀況將繼續下去,直到由極值水平或交叉穿行顯示出方向性的運動為止。

交叉穿行:當阿隆下行線向上穿過阿隆上升線時,表明潛在的弱勢,預期價格開始趨于下跌。當阿隆上升線上穿阿隆下行線,表明潛在的強勢,預期價格開始趨于走高。

舉例

圖52顯示了沃爾瑪公司(Wal-Mart Stores)的21日阿隆上升線和下行線。當阿隆上升線與阿隆下行線幾乎平行運動時,沃爾瑪公司的價格趨勢被打斷。當阿隆上升線上穿阿隆下行線并且達到極值水平,一個強烈的上升趨勢展開了。

計算

像許多指標一樣,在計算阿隆指標時,你可以指明所采用的期間數(如天數),在后面的公式中以“n”來表示。阿隆指標的計算方法是,首先,用“n”減去自價格達到新高或新低以來的期間數,然后,將該值除以“n”。具體計算公式為:

阿隆上升線:

阿隆下行線:

表10說明了阿隆指標的計算過程。該表計算了5期的阿隆指標(n等于5)。

·第D列是前6日內的最高值(因為在這個例子中,“n”等于5,因此“n+1”就等于6)。例如,1998年10月12日是過去6天內(1998年10月5日~1998年10月12日)的最高點,最高值是30.969。

·第E列是自出現新高以來的時間期間數。例如,1998年10月12日該值等于零,因為前6天的最高點出現在1998年10月12日。注意,第E列中1998年10月13日該值為1,因為最高點出現在前一天。第E列的值不會超過用來計算阿隆指標的時間期間數(如“n”)。

·第F列的值等于阿隆指標的時間期間數(如“n”)減去第E列的值除以“n”再乘以100。例如,1998年10月8日,該值等于[(5-2)/5]×100,也就是60。

·第G、第H和第I列的計算類似于第D、第E和第F列的計算,所不同的是,這幾列處理的是該期間內的最低值。

平均真實區域

概述

平均真實波幅是衡量波動性的方法。威爾士·懷爾德在他的《技術交易系統的新概念》一書中介紹了這一指標。從此,它就被用做許多指標和交易系統的構成成分。

釋義

懷爾德發現,較高的ATR值通常出現在“恐慌”性拋盤之后的市場底部。較低的ATR值通常出現在延伸的水平運動期間,就像在市場頂部和趨勢中斷期之后所發現的那樣。

ATR指標可以用與其他衡量波動性的技術相同的方法來解釋。欲獲得關于波變動性解釋的更多的信息,可以參考關于標準差的討論(參見Standard Deviation)。

舉例

圖53顯示了麥當勞公司(McDonald’s)的走勢和它的ATR。這是個很好的例子,當價格處于底部(直線A)時波動性較高,在突破前的趨勢中斷期(直線B)波動性較低。

計算

平均真實波幅指標取下列數值中的最大值:

·今天的最高值與今天的最低價之間的距離;

·昨天的收盤價與今天的最高價之間的距離;

·昨天的收盤價與今天的最低價之間的距離。

平均的ATR是真實區域的移動平均值(典型的是14天)。注意,計算移動平均值的方法是獨特的——似乎懷爾德曾使用這個方法來簡化手工計算。

表11說明了ATR指標的計算過程。該表計算了一個4期的ATR(即期間數,n等于4)。

·第E、第F和第G可以按照表頭的說明直接計算。

·第H列是第E、第F和第G列的最大值,這也就是真實區域值。剩余各列用以平滑第H列的值。

·第I列等于從當期的真實區域值(第H列)減去前期的ATR值(第K列)。注意,第K列最初(在第4天)被設定為第H列的前4天的平均值。

·第J列等于第I列的值乘以“1/n”。例如,在這個例子中,計算4期的ATR,你就將第E列的值乘以1/4(0.25)。

·第K列的值等于前期的ATR(即第K列的前一個值)加上第J列的值。這就是平均真實波幅值ATR。

布林帶

概述

布林帶是由約翰·布林格(John Bollinger)發明的,類似于移動平均“軌道”(參見Envelopes Trading Bands)。

布林帶和移動平均軌道的不同之處在于,移動平均軌道是按照移動平均數的固定百分比在移動平均線之上和之下畫出來的;而布林通道則是按照與移動平均數的標準差水平(參見Standard Deviation)在移動平均線之上和之下畫出來的。因為標準差是衡量波動性的方法,因此,布林通道是自我調整的,波動性大時該通道就寬;反之則窄。

釋義

布林通道通常畫在證券價格的頂端,但它也可以按照某個指標來畫,這里的評述指的是以價格來顯示的“通道”。

和移動平均軌道一樣,對布林通道的基本解釋是,價格傾向于待在“通道”的上下限內。布林通道的典型特征是,“通道”的寬度基于價格的波動性。在價格極度波動(也就是高波動性)時期,價格通道出奇地寬;在價格波動呆滯(也就是低波動性)時期,價格通道變窄以包含價格。

布林格注意到布林通道的下列特征:

·當變動減緩、價格通道收緊(變窄)后,激烈變動的價格傾向于改變;

·當價格走出了價格通道,意味著當前的趨勢將繼續下去;

·頂和底在價格通道內,隨后,頂和底移動出了價格通道,意味著趨勢要反轉;

·起初在某個價格通道活動的價格總是千方百計要走向另一個價格通道,這一觀察有助于設定價格目標。

舉例

圖54顯示了埃克森公司(Exxon)的布林通道。該通道的計算分別采用20日指數移動平均和2個標準差。

在圖54中,價格通道的最寬處出現在價格急劇波動的4月。此后,價格進入趨勢中斷期,價格通道也變窄了。價格通道變窄增加了價格急劇突破的可能性。價格停留在窄通道的時間越長,價格突破的可能性就越大。

布林格建議采用20作為移動平均的時間期間數,計算移動平均值時采用“簡單”方法(見下面的中間線計算公式),同時采用2個標準差。他還發現小于10期的移動平均線的效果并不很好。

計算

布林通道由3條線組成。

中間線是一條簡單移動平均線。在下列公式中,n是移動平均線的時間區間數(如20天)。

上線與中間線的計算是一樣的,但向上移動數個標準差(如2個標準差)。在下面的公式中,D是標準差的數目。

下線是中間線下移相同的標準差(即D)。

表12說明了布林通道的計算過程。該表計算的是5期2個標準差的移動平均線。

·第C列是收盤價的5日簡單移動平均值。計算方法是,把前5日的收盤價加起來再除以5。這就是中間線。

·第D列是前5日收盤價的標準差。在該表中它是用stdevp()函數計算的。要獲得更多的關于標準差計算的信息可以參考Standard Deviation。

·第E列是兩線之間的距離。因為在該表中我們計算的是兩個標準差的布林通道,因此,它等于標準差(第D列)乘以2。

·第F列等于中間線(第C列)加上2個標準差(第E列),這就是上線。

·第G列等于中間線(第C列)減去2個標準差(第E列),這就是下線。

寬度突破

概述

寬度突破指標是由馬丁·茨威格博士(Martin Zweig)發明的一個市場動量指標。在10天的期間內,當寬度突破指標從40%以下上升到61.5%以上時,一個寬度突破就出現了。

釋義

一個“突破”是指股票市場迅速地從超賣狀態轉為強勢但又沒有達到超買的狀態。

1945~2000年,市場僅僅出現過14個寬度突破。伴隨著14個寬度突破的出現,在此后平均11個月時間里市場的平均收益率達到24.6%。茨威格指出,絕大多數的牛市出現之前市場都會出現寬度突破。

舉例

圖55顯示了標準普爾500指數和寬度突破指標的走勢。在寬度突破指標為40%和61.5%的位置各畫一條趨勢線。記住,在10日期內,當指標值由40%以下上升到61.5%以上時,“突破”出現了。如圖55所示,垂直線標記了自1980年以來出現的兩個“突破”。

1984年12月18日,我對寬度突破指標寫下了下列評述(在一本軟件手冊中):“當我們對正在寫作中的寬度突破指標進行討論時(1984/12/18),紐約證券交易所指數自‘突破’以來只上升了1.6%。如果市場在未來的6~12個月內不能走得更高,那么這將是39年以來寬度突破指標首次發出的錯誤信號。因為歷史平均收益率幾乎高達25%,我們感到隨著‘突破’的持續,市場出現有利于投資者的可能性在不斷增大。”

就像這個例子所顯示的那樣,紐約證券交易所指數在后來的幾個月里真的上漲了。在“突破”出現后的12個月內,紐約證券交易所指數上漲了21.6%。在“突破”出現后的21個月內,紐約證券交易所指數大漲了51%。一個“突破”接著另一個“突破”。

1998年10月20日,該指標在8日內從37.3上升到59.4(參見圖56),隨之而來的是非常強烈的上漲。

計算

寬度突破指標是下列比率的10日指數移動平均值:

表13說明了寬度突破指標的計算過程。

·第D列等于第B列加上第C列(也就是價格上漲的股票數量加上價格下跌的股票數量)。

·第E列等于第B列(也就是上漲股票數量)除以上漲股票數量與股票數量之和(第D列)。

·第F列是寬度突破指標。它是第E列的10日指數移動平均值。簡單地說,第F列的第一行被設定為第E列的第一個值(即0.321 9),第F列的其他各值等于第E列的值乘以0.181 8加上第E列的前一個值乘以0.818 1(0.181 8和0.818 1是10日移動平均的指數百分比)。注意,10日移動平均值要直到第10日才有效(1997/5/8)。

牛/熊比率

概述

每周紐約新羅切勒投資者情報機構都要對投資顧問做一次意見調查并公開發表。這些投資顧問被追蹤訪問,他們對股市有的看漲,有的看跌,有的預期下調(預期下調是指基本上對股市看漲但認為在短期內是弱市)。牛/熊比率顯示看漲的投資者和看跌的投資者之間的關系。

釋義

牛/熊比率是市場情感指標。馬丁·茨威格博士在他的《贏在華爾街》(Winning on Wall Street)一書中這樣總結情感指標:“當公眾情緒過于一邊倒時,投資者需要高度警惕。”公眾甚至專家的極度樂觀幾乎總是與市場頂部同時出現,極度的悲觀幾乎總是與市場底部同時出現。

具有較高牛/熊比率的市場是牛市(市場中有太多的牛股);具有較低牛/熊比率的市場是熊市(市場中沒有足夠的牛股)。幾乎在每一個案例中,極高或極低的牛/熊比率總是與市場頂部或市場底部同時出現。歷史上,牛/熊比率在60%以上表明極度樂觀(對市場來說是牛市),牛/熊比率在40%以下表明極度悲觀(對市場來說是熊市)。

舉例

圖57顯示了牛/熊比率和標準普爾500指數。投資顧問在A點即市場頂部極度樂觀,在B點即市場底部極度悲觀。

計算

牛/熊比率的計算是,用看漲的投資顧問人數除以看漲的投資顧問人數與看跌的投資顧問人數之和(如下面公式和表14所示)。態度中立的投資顧問可以忽略不計。

日本蠟燭圖(K線圖)

概述

17世紀初,日本人發明了一種大米合約價格的技術分析方法,這就是蠟燭圖。蠟燭圖的流行應歸功于史蒂文·尼森(Steven Nison),他被認為是擅長蠟燭圖分析的頂尖專家之一。

蠟燭圖以類似于現代日線圖的形式顯示開盤價、最高價、最低價和收盤價,但它弱化了開盤價與收盤價之間的關系。蠟燭圖是分析價格的一種新方法,并不涉及任何計算。每一個蠟燭圖代表了一個時期(如1天)的數據。圖58顯示了一個蠟燭圖的構成要素。

釋義

我曾遇到過被蠟燭圖的神秘性所吸引的投資者,對投資分析來說,蠟燭圖也許是“久被遺忘的亞洲秘密”。另外一些投資者因為它的神秘性而拒絕使用蠟燭圖,它們僅僅是圖表,對吧?不管你對蠟燭圖這份遺產有什么樣的感受,我還是極力鼓勵你去探索它的應用。蠟燭圖非常清楚地表明了潛在的供給/需求線的變化。

因為蠟燭圖顯示了開盤價、最高價、最低價和收盤價的關系,因此它們不能用來顯示那些只有收盤價的證券,也不能顯示沒有開盤價的證券。如果你想給沒有開盤價的證券作蠟燭圖,我建議你采用前一日的收盤價來替代開盤價。這一技術能夠創造不同尋常的蠟燭圖及形態,但它們在實踐中依然有效。

對蠟燭圖的解釋主要基于其形態,最流行的形態在后面給予解釋。

蠟燭圖形態

3燭圖

一條黑色長實體后面跟著3條細實體(通常是白色)和另一條黑色長實體。3條細實體被包含在第一條黑實體內。該形態表示熊市的繼續。價格下跌(黑色長實體),3天弱勢上調(3條白色細實體),價格繼續下跌(黑色長實體)。

一條白色長實體后面跟著3條細實體(通常是黑色)和另一條白色長實體。3條黑色細實體被包含在第一條白色長實體內。該形態表示牛市的繼續。價格強勢上漲,接著3天溫和下調,然后繼續強勢上升。

大燭形

這是熊市圖形。當開盤價接近最高價,收盤價顯著低于開盤價且接近最低價時出現該圖形。

這是牛市圖形。當開盤價接近最低價,收盤價顯著高于開盤價且接近最高價時出現該圖形。

實體

當收盤價低于開盤價時形成該圖形。這是熊市圖形,當它是形態的一個部分時意義更大。

當收盤價高于開盤價時形成該圖形。這是牛市圖形,當它是形態的一個部分時意義更大。

十字星系列

開盤價與收盤價相等形成十字交叉,這就是十字星圖(實體既不是黑色也不是白色)。該圖暗示價格處于膠著狀態,因為開盤價等于收盤價。十字星出現在許多重要的燭形圖形態中。

該圖式暗示價格將突破目前的膠著狀態而出現強勢變化。

該圖也表示一個突破點。當開盤價和收盤價相等(十字星)而最低價顯著低于開盤價、最高價和收盤價時形成該圖形。

該圖中開盤價與收盤價相等并且是最低價。墓碑十字星是市場頂部反轉信號,上影線越長,熊市意味越濃。

這是上影線和下影線都很長的十字星,該圖通常表示反轉點。

吞沒線

當一根白色細線后面跟著一根大黑線并且被它完全包住(即吞沒)時便形成了熊市吞沒線。該形態出現在顯著的上漲趨勢之后便是大熊市。

當一根黑色細線后面跟著一根大白線并且被它完全包住(即吞沒)時便形成了牛市吞沒線。該形態若出現在顯著的下跌之后便是大牛市。

錘子形

在錘子形中,實體很小(開盤價與收盤價相差不大)、下影線很長(最低價明顯低于開盤價、最高價和收盤價)。實體可以是黑的也可以是白的。

該圖形若出現在顯著下跌趨勢之后便是熊市圖形,若出現在顯著上漲趨勢之后便是所謂的“上吊圖”(參見99頁)。

這是將錘子形倒過來的形狀(實體可以是黑的也可以是白的)。

這是具有黑實體的倒錘形。該圖形表示尚待下一個圖形確認的底部反轉。

孕形圖系列

孕形圖表示動量的減少。當一個小實體的圖形落在一個大實體的圖形之內時便形成該圖。

一個小黑實體被包含在一個不同尋常的大白實體之內。當該圖形出現在上升趨勢中表示牛市動量的減少。

一個小白實體被包含在一個不同尋常的大黑實體之內。當該圖形出現在下降趨勢中表示熊市動量的減少。

當孕形圖中的第二個圖形是十字星時便形成了孕形交叉。與其他孕形圖一樣,孕形交叉也意味著動量的減少。然而,十字星也表示不確定狀態。

該圖類似于上面的牛市孕形圖,所不同的是被包含在大黑實體中的是十字星。牛市孕形交又是底部反轉信號。

長影線圖

一個燭形圖(黑的或白的)與一根長度是實體長度2-3倍的下影線一起構成了長下影線圖。該圖是牛市信號,特別是當該圖出現在價格支撐線附近時。

一個燭形圖實體(黑的或白的)與一根長度是實體長度2-3倍的上影線一起構成了長上影圖。該圖是熊市信號,特別是當該圖出現在價格阻力線附近。

分離線圖

在一個上升趨勢中,一根黑燭后面跟著一根白燭,兩者的開盤價相同。這是牛市圖形,因為它表示在短暫的價格下跌之后上升趨勢的強勁恢復。

在一個下跌趨勢中,一根白燭后面跟著一根黑燭,兩者的開盤價相同。這是熊市圖形,因為它表示在短暫的價格反彈之后下跌趨勢的繼續。

光腳/禿頭圖

這是沒有下影線的燭形圖(黑的或白的),可以參考對倒錘形的解釋。

這是沒有上影線的燭形圖(黑的或白的),可以參考錘形和上吊圖形的解釋。

星形圖

星形圖表示反轉。一個小實體的燭形圖出現在一個大實體的燭形圖之后,實體部分未被遮住,而影線部分可能重疊,這便構成了一個星形圖。

一顆“星”表示反轉,一個十字星表示膠著狀態,因此十字星通常表示膠著狀態之后的反轉。在利用十字星進行交易時還要等待確認(例如,晨十字星)。第一根燭形可以是黑的也可以是白的。

該圖形中,一根大白燭后面跟著一根小白(或黑)燭,小燭位于大白燭的上方,兩者之間有一個缺口(這就形成一個星形)。

第三根黑燭的收盤價落在白燭的實體內。晚星圖是一個熊市圖形,是潛在頂部的信號。星形表示可能的反轉,而第三根黑燭確認了這個反轉。星形可以是黑的也可以是白的。

該圖形中,一根大白燭后面跟著一個十字形,十字形位于白燭的上方,兩者之間有一個缺口,第三根黑燭的收盤價落在自燭的實體內。由于十字形的緣故,使得該圖形的潛在頂部信號比其他常規的晚星圖具有更強的熊市意味。

該圖形中,一根大黑燭后面跟著一根小燭(黑的或白的),小燭位于黑燭的下方,兩者之間有一個缺口。第三根自燭的收盤價落在黑燭的實體內。晨星圖是牛市圖形,是潛在底部的信號。星形表示可能的反轉,而白燭確認了這個反轉。星形可以是白的也可以是黑的。

該圖形中,一根大黑燭后面跟著一個十字形,十字形位于黑燭的下方,兩者之間有一個缺口。第三根白燭的收盤價落在黑燭的實體內。由于十字形的緣故,使得該圖形的底部反轉信號比其他常規的晨十字星具有更強的牛市意味。

該圖形的實體(白的或者黑的)很小,上影線很長,下影線很短甚至沒有。上漲之后出現射擊星表示一個很小的反轉。星體必須出現在低價位并且有一根很長的上影線。

3燭圖

3根長黑燭依次下降排列,它們的收盤價均是最低價或接近最低價。該圖形是熊市信號,當它出現在一個上升趨勢中時表示即將反轉;當它出現在一個下跌趨勢中時表示下跌的持續。

3根白燭依次.上升排列,它們的收盤價均是最高價或接近最高價。該圖形是牛市信號。當它出現在一個下跌趨勢中時表示即將反轉;當它出現在一個上升趨勢中時表示上漲的持續。

夾子圖

兩根或更多的燭形圖具有相同的底,但燭形圖的長度或顏色并不相同,它們也不一定是連續排列的。該圖形是較弱的反轉信號,在形成其他形態時更有意義。

兩根或更多的燭形圖具有相同的頂。該圖形是較弱的反轉信號,在形成其他形態時更有意義。

窗口圖

該圖形中,在第一根燭形圖的最低價與第二根燭形圖的最高價之間有一個窗口(也就是缺口)。出現彌補缺口的價格上調是可能的,但價格若試圖上升以至越過缺口將會遇到阻力。

該圖形中,在第一根燭形圖的最高價與第二根燭形圖的最低價之間有一個窗口(也就是缺口)。出現彌補缺口的下跌是可能的,但價格若試圖下跌至缺口以下將會遇到抵抗。

其他形態

該圖形中,一根長白燭后面跟著一根黑燭,黑燭的開盤價高于白燭的最高價,黑燭的收盤價落在白燭的實體內。當它出現在上升趨勢中時該圖是熊市圖形。如果第二根燭形的實體位于第一根燭形實體的中心位置以下,其意義更強。

該圖形中,實體很小(白的或黑的),接近最高價。下影線很長,上影線很短甚至沒有。下影線的長度必須是實體長度的2一3倍。出現在一個重要的上漲之后的上吊圖是熊市圖形。如果該圖出現在一個重要的下跌之后,則叫做錘形圖。

下跌趨勢中的黑燭后面跟著一根小白燭,小白燭的收盤價接近黑燭的最低價。頸線圖是熊市圖形,當白燭的最低價被跌穿時,證券價格應該走得更低。

與烏云覆蓋圖相反,擊穿線圖是牛市圖形。在該圖中,第一根是長黑燭,第二根是長白燭。長白燭的開盤價低于長黑燭的最低價,但它的收盤價位置在長黑燭實體的中心位置以上。

該圖形中的實體很小〔黑的或白的),影線的長短并不重要。這種圖形是中性的,當最高價與最低價之間、開盤價與收盤價之間的距離相對較小時時便會出現該圖形。

舉例

圖59列舉了一些日本蠟燭圖形態和原則。你可以看到,價格上漲通常伴隨陽線(開盤價低而收盤價高);價格下跌通常伴隨著陰線(開盤價高而收盤價低)。圖中亦標示了一些穿頭破腳陰包陽和牛市陽線。

CAN SLIM

肯思里姆

概述

肯思里姆是威廉姆·歐奈爾發明的股票市場投資方法的首字母簡略詞。威廉姆·歐奈爾是美國商業報紙《投資者商業日報》(Investor's Business Daily)的奠基人和主席,同時,他還領導著一個名叫“威廉姆·歐奈爾公司”的投資研究機構。

通過對1953~1985年間最賺錢的股票的研究,歐奈爾發現這些股票具有一系列共同特征。描述這些關鍵特征的詞的首字母簡略詞就是肯思里姆。

C:當期每股的季度收益;

A:收益的年增長率;

N:新產品、新管理、新高峰;

S:流通在外的股份數;

L:主導產業;

I:機構發起人;

M:市場方向。

盡管嚴格來說,肯思里姆不是一種技術分析工具,但這種方法結合了有價值的技術分析概念和基本面分析概念,歐奈爾的《笑傲股市》(How to Make Money in Stocks)一書對肯思里姆方法有詳細的描述。

釋義

接下來的內容總結了肯思里姆方法的7個組成部分。

當期每股的季度收益率:最近一個季度的每股收益(EPS)與上年同期相比,應該提高至少20%(例如,1999年第一季度與2000年第一季度相比)。

收益的年增長率:最近5年的每股收益(EPS)應該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最好是每股收益每年都增長,但如果每股收益在衰退之后能夠迅速恢復,并且進入新的高增長區,那么,單個年度的衰退也是可以接受的。

新產品、新管理、新高峰:股票價格的急劇攀升總是與某些“新”的東西不謀而合。這些新的東西可以是新的產品服務、新的首席執行官、新的技術,甚至是新的股票價格。

歐奈爾從他的研究中所得出的最令人驚奇的結論之一是,與大多數投資者的謹慎投資相反,他拋棄古老的股市格言“低價買入高價賣出”,而遵循“高價買入更高價賣出”的原則。歐奈爾認為,購買股票的最佳時機是在股價經過2~15個月的盤整后突破向上進入新的高價區。某些最劇烈的上漲發生在這種突破之后,可能的原因也許是缺乏阻力(缺乏賣主)。

流通在外的股份數:在歐奈爾的最大股市贏家的研究中,超過95%的股票只有不到2 500萬的流通在外的股份數。運用簡單的供求原理,有限的流通股份迫使供給線向上移動,導致更高的股票價格。

對于擁有4億美元流通盤的股票來說,需要巨量的買盤(需求方)來推動股價上升。然而,對于只有400萬~500萬流通盤的股票來說,只要適量的買盤就可以推動股價上漲(尤其是在大量的股份被公司內部人持有時)。

產業領導者:雖然股票從來就不會貼有“保證滿意”的標簽,但歐奈爾發現,如果你購買主導產業中的領導公司的股票,那么你的獲利機會將會顯著增加。他還發現,“贏市”股票的表現通常都要超過市場上的大多數股票。

機構發起人:機構投資者(如共同基金、銀行和保險公司)是供給和需求的最大來源。一只股票并不一定要求有大量的機構發起人,但機構發起人的加入確實是對某只股票的認可。根據經驗法則,歐奈爾尋找擁有3~10個業績記錄超過平均水平的機構發起人的股票。

然而,過多的發起人是有害的。一旦一只股票變成“機構化的”再持有它就太晚了。如果一只股票發行在外的股份的70%~80%被機構持有,那么井水將會流干。過度的機構所有權的結果可以轉變成遇到壞消息時的過度賣壓。

歐奈爾感到購買某只股票的最佳時機,是在它被某些優秀機構看中但又沒有風行一時出現在所有機構的投資清單上的時候。

市場方向:這是肯思里姆方法中最重要的因素。如果市場普遍蕭條,那么即使最好的股票也會賠錢。大約75%的股票隨總體市場的變動而變動,這就意味著即使你能夠完美地遵循其他標準來選擇股票,但如果你不能判斷總體市場的走向,你選擇的股票也可能表現欠佳。

市場指標被設計來幫助你判斷總體市場走向。歐奈爾說:“學習解釋市場平均指數的日成交價和成交量圖。如果你做了,你就不會偏離市場太遠。你確實不需要太多的其他東西,除非你與市場趨勢爭斗。”

Chaikin Money Flow

蔡金貨幣流量

概述

蔡金貨幣流量首先將收盤價與日最高價、最低價及兩者的價差進行比較,以確定有多少資金流入或流出某證券,然后將此結果與總成交量相比。這是由馬克·蔡金(Marc Chaikin)發明的一種技術分析方法,與蔡金擺動指標相類似(參見Chaikin Oscillator)。

釋義

蔡金貨幣流量指標基于這樣的假設,即強勢市場(處于上升趨勢的市場)通常都伴隨著位于日最高價與最低價之間上半部分的收盤價以及放大的成交量;與此相反,弱勢市場(處于下跌趨勢的市場)通常都伴隨著位于日最高價與最低價之間下半部分的收盤價以及放大的成交量。

如果在成交量放大的同時,價格持續收于日最高價與最低價之間的上半部分,那么該指標將會是正值,表示該證券處于強勢之中;相反,如果在成交量放大的同時,價格持續收于日最高價與最低價之間的下半部分,那么該指標將會是負值,表示該證券處于弱勢之中。

蔡金貨幣流量指標提供了趨勢線和支撐/阻力突破的確認信號。例如,如果某證券的價格最近在下傾的趨勢線上方上漲(是潛在的趨勢反轉的信號),你也許想等待蔡金貨幣流量指標升至正值來做進一步的確認,該指標變為正值表示由下跌趨勢向新的上升趨勢的完全轉換。

蔡金貨幣流量指標與價格之間的背離也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如果蔡金貨幣流量指標最近的峰值低于前期的峰值,而同時價格卻繼續上漲,這也許就表示弱市的到來。

舉例

圖60是航空運輸公司(Airborne Freight)的21日蔡金貨幣流量。在1992年的夏天,價格與蔡金貨幣流量指標發生背離(價格下行而流量指標卻上升)。當價格突破下跌趨勢并開始了漫長的上漲時,這種背離得到了糾正。

蔡金貨幣流量指標的計算過程是,首先將累積/派發線指標值加總,然后再除以總成交量。在下面的公式中,分子就是累積/派發線指標。

表15說明了5日蔡金貨幣流量指標的計算過程。

·第F列是上述公式中分子的一部分,即“[(收盤價-最低價)-(最高價-收盤價)]/(最高價-最低價)”。

·第G列等于第F列的值乘以成交量(第E列的值)。

·第H列是5日G值的加總。

·第I列是5日成交量的加總(第E列的值)。

·第J列等于第H列的值除以第F列的值,所得結果便是蔡金貨幣流量指標值。

Chaikin Oscillator

蔡金擺動指標

概述

蔡金擺動指標是基于累積/派發線的移動平均指標,它是由馬克·蔡金在約瑟芬·格蘭維勒(Joseph Granville)和拉里·威廉姆斯(Larry Williams)工作的基礎上發明的。

釋義

下面關于累積/派發線釋義的討論出自馬克·蔡金,在征得他本人同意后重印如下:

為了使分析人員能夠真正了解給定市場的內在動向,對市場平均線和單只股票的技術分析必須包括對成交量的研究。對成交量的分析有助于辨別出在價格運動的掩蓋下的內在市場強勢或市場弱勢。通常來說,成交量與價格運動的背離是即將來臨的重要反轉的唯一線索。盡管技術分析人員一直強調成交量的重要性,但直到約瑟芬·格蘭維勒和拉里·威廉姆斯在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以一種更具創造性的方式來研究成交量和價格為止,對成交量的研究成效甚微。

多年來,人們認為成交量和價格通常是同漲同落,但當這種關系改變時,必須檢查價格的運動以發現可能的趨勢變化。格蘭維勒將上漲日的成交量視為累積而將下跌日的成交量視為派發的能量潮(OBV)概念,雖然精致但由于過于簡單而顯得不實用。理由是,在短期和中期內存在太多的重要頂部和底部,在這些頂部和底部,能量潮(OBV)確認價格到達峰或谷。然而,當OBV線發出與價格的背離信號時,它是有價值的技術信號,通常引發價格反轉。

拉里·威廉姆斯采納了OBV概念并對它作了改進。為了決定在給定日期內市場或單只股票是累積還是派發,格蘭維勒將當期收盤價與前期收盤價相比較,而威廉姆斯則將當期收盤價與開盤價相比較。如果收盤價高于開盤價,則將總成交量的一定百分比加上前期累積/派發線指標;如果收盤價低于開盤價,則將總成交量的一定百分比從前期累積/派發線指標中減去,由此他(威廉姆斯)創造了累積/派發線。累積/派發線的改進結果顯著地優于經典OBV方法分析中的量價背離。

然后,威廉姆斯又前進了一步,在分析道瓊斯平均工業指數的時候,他創造了累積/派發線的擺動指標,以獲得更佳的買進和賣出信號。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股票的開盤價在日報上沒有被報道,沒有對股票經紀商(擁有報價機)的大量的每日應價,威廉姆斯的公式很難計算。因為這種欠缺,我將每日平均價替代威廉姆斯的開盤價,從而創造了蔡金擺動指標,并將它進一步應用于股票和商品。當將擺動指標與價格運動相比較時,蔡金擺動指標就是生成買入和賣出信號的極佳工具。我相信這是對以前工作的重要改進。

在我的擺動指標后面有3個假定。第一個假定是,當股票價格或市場指數收于當日的中點(定義為最高價加上最低價再除以2)以上,那么這一天就有累積量,收盤價越接近最高價,累積量就越大;相反,如果股票價格收于當日的中點以下,那么這一天就有派發量,收盤價越接近最低價,派發量就越大。

第二個假定是,健康的上漲伴隨著放大的成交量和強勢的成交量累積。因為成交量是推動證券價格上漲的燃料,由此可得出,如果價格上漲而成交量遲遲不放大,這就表示缺乏足夠的燃料來推動股價上升。

相反,證券價格下跌通常伴隨著較低的成交量,但以機構投資者的恐慌性拋盤來結束。因此,在有效的底部形成以前,我們尋找突然放大的成交量和比前期低價更低的價格(伴隨著具有一些累積量的減少的成交量)。

第三個假定是,利用蔡金擺動指標,你可以監測到流進和流出市場的資金量。將它與價格運動相比較有助于發現包括短期和中期在內的頂部與底部。

既然沒有哪一種技術分析方法能夠在任何時間都有效,因此,我建議在使用擺動指標的同時運用其他技術指標以免出現問題。我喜歡同時采用圍繞21日移動平均線的“軌道”(參見Envelope/Trading Bands)、超買/超賣擺動指標和蔡金擺動指標來尋找最佳的短期和中期技術信號。

蔡金擺動指標生成的最重要的信號出現于價格在震蕩中、尤其是在超買或超賣水平線中達到新高或新低,而擺動指標未能超過前期極值然后趨勢反轉的時候。

1. 在中期趨勢之中的信號比那些逆趨勢的信號更可靠。

2. 一個被確認的峰或谷并不意味著價格沿該方向進一步運動。我把這種現象稱為“沒有出現的事件”。

應用蔡金擺動指標的第二種方法是把該指標在方向上的變化看做買入或賣出的信號,但它必須出現在趨勢方向上。例如,如果我們說價格在90日移動平均線之上的股票處于上升趨勢,那么位于負值區域的擺動指標的升,只有當股票價格位于90日移動平均線以上時(而不是在平均線下)才構成買入或賣出信號。

“如果股價在收盤價的90日移動平均線以下時,擺動指標在正值區域內(零值以上)的下轉是賣出信號。”

舉例

圖61顯示了伊士曼·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的股價走勢和蔡金擺動指標。熊市背離(價格攀至新高而擺動指標卻正在下行)出現在A點和B點。這些背離是隨后賤賣的警示信號。

計算

蔡金擺動指標的計算是通過將累積/派發線指標(參見Accumulation/Distribution Line)的3期指數移動平均值減去累積/派發線指標的10期指數移動平均值而得出的。

表16說明了蔡金擺動指標的計算過程。

·第F列就是累積/派發線指標。

·第G列是第F列的3日指數移動平均值。簡單地說,第G列第一行的值取第F列的第一個值(如19 194)。第G列第一行以后各個數值的計算,都是將第F列的同一行值乘以0.5,前一行的值也乘以0.5,然后再把這兩個數值加起來(兩個0.5是3期移動平均值的指數百分比)。3日移動平均值直到第3日才有效。

·第H列是第F列的10日指數移動平均值。在計算10日移動平均值時,第F列的同一行數值被乘以0.181 8,它的前一行數值乘以0.818 2,然后將兩者加起來。10日移動平均值直到第10日才有效(1993年5月27日)。

·第I列的值等于第G列減去第H列。當然,這一步的計算要等到第10日(1993年5月27日),即3日和10日指數移動平均值均有效時才開始。

Chande Momentum Oscillator

錢德動量擺動指標

概述

錢德動量擺動指標(CMO)試圖抓住證券的“純動量”。與其他動量擺動指標如RSI和隨機指標不同,錢德動量擺動指標在計算公式的分子中采用上漲日和下跌日的數據。該指標是由圖莎爾·錢德(Tushar S. Chande)發明的。

釋義

超買/超賣。解釋CMO的基本方法是尋找極度超買和極度超賣條件。作為一個通用規則,錢德把超買水平定量在+50以上,把超賣水平定量在-50以下。在+50,上漲日的動量是下跌日動量的3倍;同樣,在-50,下跌日的動量是上漲日動量的3倍。這些水平值可與RSI指標中的70/30相對應。

你也可以通過畫出CMO的移動平均觸發線來建立超買/超賣進入和退出規則。例如,如果采用的是20期CMO,那么CMO的9期移動平均線就是很好的觸發線。當CMO上穿9期觸發線時買入,當CMO下穿9期觸發線時賣出。

追隨潮流。CMO也可以被用來衡量某證券所處趨勢的程度。CMO的絕對值越高,趨勢越強。較低的CMO絕對值表示某證券在水平方向的交易范圍內波動。

你可以利用CMO衡量證券趨勢強度的能力來改進趨勢跟蹤機制。例如,當CMO的絕對值較高時僅根據趨勢跟蹤指標來下單;當CMO的絕對值較低時轉而采用交易范圍指標。

舉例

圖62展示了波音公司(Boeing)的20日CMO。振動器指標在+50之上和在-50之下的極值與相應的價格極值非常吻合。

計算

下面是錢德動量擺動指標的計算公式:

式中,SU是今日收盤價與昨日(上漲日)收盤價之差的加總;SD是今日收盤價與昨日(下跌日)收盤價之差的絕對值的加總。

上漲日被定義為當日收盤價高于前一日收盤價的那些日子。下跌日被定義為當日收盤價低于前一日收盤價的那些日子。收盤價不變的日子被忽略不計。

表17說明了5日錢德動量擺動指標的計算過程。

·第C列是當日收盤價減去前一日收盤價,這是收盤價的變化。

·第D列是第C列中大于零的值,如果第C列的值小于或等于零,那么,第D列的值就等于零。

·第E列是第D列的前5日的加總(因為這是5日CMO)。

·第F列是第D列中小于零的數值的絕對值,如果第C列的值大于或等于零時,第F列的值就等于零。

·第G列是第F列的前5日的加總(因為這是5日CMO)。

·第H列是第E列的值減去第G列的值。

·第I列是第E列的值加上第G列的值。

·第J列等于第H列的值除以第I列的值。這就是CMO。

Commodity Channel Index

商品通道指標

概述

商品通道指標(CCI)用來度量證券價格對其均值的偏離。較高的指標值表示證券價格與其平均價格相比非同尋常的高,較低的指標值表示價格出奇的低。

與其名稱相反,CCI能夠有效地用于任何類型的證券,并不僅僅限于商品。它是由唐納德·蘭伯特發明的,關于CCI的更多信息可以參考唐納德·蘭伯特(Donald Lambert)發表在《商品》(Commodities)(現為《期貨》(Futures))1980年10月期上的文章。

釋義

有兩種解釋CCI的基本方法,即尋找背離和把它看做超買/超賣指標。

·背離出現在證券價格創新高而CCI未能超過前期高點的時候。這種經典的背離隨后而來的通常是證券價格的調整。

·CCI一般在±100之間震蕩。把CCI用做超買/超賣指標,CCI高于+100表示超買狀態(和隨后的價格下跌),CCI低于-100表示超賣狀態(和隨后的價格上漲)。

舉例

圖63顯示了原油的14日CCI。一個牛市的背離出現在1998年年末(CCI上升而價格卻下跌),價格隨后上漲。同時也要注意,背離出現在極低水平時(如在-100以下),其意義更重大。

計算

表18說明了5日商品通道指標的計算過程。

·第E列等于最高價、最低價與收盤價之和再除以3,這就是典型價格。

·第F列是第E列所計算的典型價格的5日簡單移動平均數,等于第E列前5日的值加總再除以5。

·第G列解釋起來較為復雜。首先,將當日F列的值減去當日E列的值,并取其絕對值;其次,將當日F列的值減去前一日第E列的值,并取其絕對值,最后將兩絕對值相加。這一過程(對當日F列的值與前一日E列的值之差取絕對值)重復5次。

·第H列等于第G列的值除以5。

·第I列等于第G列的值乘以0.015。

·第J列等于第E列的值減去第F列的值。

·第K列等于第J列的值除以第I列的值,這就是CCI。

Commodity Selection Index

商品選擇指標

概述

商品選擇指標(CSI)是動量指標,利用動向指標的構成要素ADXR來計算。該指標是由威爾斯·懷爾德發明的,被寫入他的《技術交易系統的新概念》一書中。

釋義

該指標的名稱反映了其主要目標:選擇適合短期交易的商品。

較高的CSI值表示商品具有強烈的趨勢特征和變動性特征。趨勢特征由計算公式中的動向指標構成要素(參見Directional Movement)所帶來,變動性特征由計算公式中的平均真實波幅指標構成要素(參Average True Range)所帶來。

懷爾德的方法是買賣具有高CSI值的商品(與其他商品相比較而言),因為這些商品具有高波動性,具有“在最短的時間內賺最多的錢”的潛力。高CSI值表示趨勢特征,這使得買賣證券更容易。

CSI是為那些能夠處理與高度波動市場相關的風險的短期交易者設計的。

舉例

圖64顯示了糖的14日CSI。高度的波動性和強烈的趨勢導致在A點和B點的高CSI值。

計算

CSI的計算不在本書的范圍之內(它要求21列的計算表)。

Correlation Analysis

相關分析

概述

相關分析用以度量兩個變量之間,如證券的價格與指標之間的相關關系。結果值(被稱做“相關系數”)顯示,如果其中一個變量(如指標)發生變化,將會導致另一個變量的變化(如證券價格)。

釋義

當比較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時,一個變量叫做因變量,另一個變量叫做自變量。相關分析的目的是弄清自變量(通常是某個指標)的變化是否會導致因變量(通常是證券的價格)的變化。這種信息幫助你理解指標的預測能力。

相關系數在±1之間變動。相關系數為+1表示“完全正相關”,意味著自變量的變化會導致因變量發生相等的變化(如指標的變化導致證券價格發生相等的變化)。相關系數為-1表示“完全負相關”,意味著自變量的變化會導致因變量發生相等的變化,但變化的方向相反。相關系數為零意味著兩個變量不相關,自變量的變化不影響因變量。

較低的相關系數(即±0.1)表示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很微弱,甚至不存在。較高的相關系數(即±0.1之外的值)表示當自變量(如指標)發生變化時,因變量(如證券價格)通常會發生變化。

因變量變化的方向取決于相關系數的符號,如果相關系數是正數,那么因變量將與自變量朝相同方向變動;如果相關系數是負數,那么因變量將與自變量朝相反方向變動。

你可以通過兩條基本途徑,即測定某個指標的預測能力和測定兩種證券之間的相關性來運用相關系數分析法。

當比較某個指標與證券價格之間的相關性時,較高的正相關系數(如大于+0.7)告訴你,指標的變化通常會預測證券價格將發生變化。較高的負相關系數(如小于-0.7)告訴你,當指標發生變化時,證券價格通常朝相反方向變化。記住,很低的相關系數(如接近0)表示證券價格與指標之間是不顯著相關的。

相關分析在度量兩種證券之間的相關關系時也很有價值。通常,一種證券的價格“領導”或預測另一種證券的價格。例如,黃金和美元之間的相關系數顯示了強烈的負相關關系,這就意味著美元價格的上升預示黃金價格的下跌。

舉例

圖65顯示了生豬和谷物之間的相關性。較高的相關系數值表示,除了少部分時間如1月份和6月份外,兩者的價格存在很強的相關性(即當谷物價格發生變化時,生豬的價格朝相同方向變化)。

計算

相關分析的有關計算不在本書的范圍之內。可以利用擴展工作表中的correl()函數來計算。本書隨附的擴展工作表(參見篇首“計算”條)含有非理性力量和correl()計算的例子。

Cumulative Volume Index

累積成交量指標

概述

累積成交量指標(CVI)是市場動量指標,用以顯示貨幣是流入還是流出股票市場。它的計算是用上漲股票的成交量減去下跌股票的成交量,然后將其與前期滾動加總成交量相加。股價上漲的成交量、股價下跌的成交量和股價不變的成交量在前面已經討論過。

釋義

CVI和OBV非常相似。許多計算機程序和投資者誤將OBV當做CVI。與CVI類似,OBV被設計來顯示資金是流入還是流出市場。然而,由于不能得到單只股票的上漲成交量和下跌成交量數據,OBV假設,當股價收高,總成交量被看做上漲成交量;當股價收低,總成交量被看做下跌成交量。而CVI不用做此大膽的假設,因為它能夠使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上漲成交量和下跌成交量的真實數據。

因為CVI總是從零開始,因此,CVI的數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斜率和形狀。

解釋CVI的一個有用方法是尋找它的總體趨勢。CVI顯示哪里有更大的上漲成交量或下跌成交量和現行成交量趨勢發展有多久。同時,也要尋找CVI和市場指數之間的背離。例如,是不是市場指數創出新高而CVI卻未能到達新高?如果是,那么很可能市場要進行調整以確認CVI告訴我們的含義。

要得到更多對CVI的解釋,可以參考對OBV的討論。

舉例

我在1984年7月18日發行的軟件手冊上寫下了下面有關CVI的討論:

“下圖中的趨勢線顯示,在整個1983年上漲成交量超過了下跌成交量(平均來說),當這種趨勢被打斷時(在1984年2月),市場的弱勢就得到了確認。

自從上升的趨勢線被打斷以來,CVI再一次開始上升(和水平運動),當市場已經下跌時,上漲成交量也已經超過或等于下跌成交量(CVI正在上升)。對這種現象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些投資者感到,因為市場未能攀升(盡管上漲成交量已經超過,至少也是與下跌成交量持平)表明間接供給過大。畢竟,如果上漲成交量超過下跌成交量時市場卻下跌,那么當下跌成交量超過上漲成交量時市場又該當如何呢?與這種想法相反的考慮是CCI顯示了聰明錢正在干什么。因此,既然資金流入攀升的市場,那么紐約證券交易所綜合指數將很快糾正這種背離并開始上揚。”

既然我有回顧的優勢,我能夠看到CVI確實在顯示“聰明錢正在干什么”。如圖66所顯示的那樣,在上述評論發表不久(1984年7月),市場急劇攀升,糾正了背離。

計算

CVI的計算是用上漲股票的成交量減去下跌股票的成交量,然后將其與累積總成交量相加,其計算公式如下:

昨日CVI+(上漲股票的成交量-下跌股票的成交量)

表19說明了CVI的計算過程:

·第D列等于上漲股票成交量(第B列)減去下跌股票成交量(第C列)。

·第E列等于第D列的累積加總(也就是今日第D列的值加上昨日第E列的值)。

Cycle

周期

概述

周期性讓我們準確地預測自然界的某些現象,如候鳥遷移、潮汐、行星運動等。周期分析也能夠幫助我們預測金融市場的變化,盡管并非總是像自然界那樣準確。

許多商品的價格反映了季節周期性。因為大多數商品受農業的影響,這些周期容易解釋和理解。但是,對一些證券來說,周期的性質比較難解釋。關于某些證券為什么會具有周期性表現的理論解釋,從人類心理學,到氣候、民意支持,甚至行星運動。我感覺人類心理學是行得通的理論。

我們知道,價格是人們預期一致的產物。這些預期總是在變化,移動供給/需求線,并引起價格在超買和超賣線之間波動。價格波動是預期改變的自然過程并引致周期模式。

許多技術分析指標和工具被開發來試圖從價格的周期性變動中賺取利潤,如超買/超賣指標(如隨機擺動指標和相對強弱指標)被設計來幫助你確定周期的邊界。

圖67顯示了一個周期的主要構成因素。

釋義

關于周期與其分析的討論可以很容易地寫成一本書。在下面,我簡短地解釋一些廣為流行的周期。想更多地學習周期理論和全面了解技術分析方法,一個好的起點是馬丁·普林格(Martin J. Pring)的《技術分析釋義》(Technical Analysis Explained)一書。

記住,從事后來看,你會發現任何事物都會呈現某種模式。如果你要從周期分析中獲利,那么對周期應該有很強的跟蹤記錄,而且周期分析必須和其他分析工具結合使用。

星期周期:1900~1999年,每星期最強的交易日是星期五,而最弱的交易日是星期一(1929年10月28日和1987年10月19日是著名的星期一暴跌)。然而,這種趨勢在20世紀90年代幾乎完全倒轉過來,星期一變成了最強的交易日,而星期五落在第四位,如表20所示。

28日交易周期:20世紀30年代的研究發現,小麥市場存在28日周期。有些人把它歸因于月球運行周期。不管原因是什么,許多市場,包括股票市場,似乎都有28日周期。(28日周期是陰歷天數,大約是20個交易日)。

十個半月的期貨周期:盡管單個商品期貨品種有它們各自獨特的周期,人們發現商品研究局(CRB)指數存在一個9~12個月的周期。

一月“晴雨表”:股票市場顯示出一種神秘的趨勢,那就是如果股價在一月份上漲,那么該年股價將在高點結束;如果股價在一月份下跌,那么該年股價將在低點結束。俗話說“年景看一月”。1950~1999年間,一月“晴雨表”50次中對了42次,準確率為84%。

一月效應:在年末避稅賣出和會計操縱結束以后,市場傾向于在一月份向上調整。因為這種效應人所共知,所有它已經轉移到上一年的年末了。

4年周期(基欽波浪):1923年,約瑟夫·基欽(Joseph Kitchin)發現1890~1922年之間英國和美國的各種金融產品存在一個40個月的周期。后來發現1868~1945年之間4年周期在股票市場上有非常強烈的表現。雖然它被稱做“4年周期”,但發現周期長度在40~53個月之間變動,這與典型的4年經濟商業周期巧合。

總統周期:這種周期基于美國每四年舉行一次的總統選舉,是指股票價格在選舉后將下跌,因為新當選的總統采取不受歡迎的措施來調整經濟。在中期,股票價格開始上漲,因為預期選舉期的強勁經濟增長。

9.2年周期(朱格拉波浪):1860年克萊門特·朱格拉(Clement Juglar)發現在許多經濟活動領域存在一個持續大約9年的周期。后來的研究發現這種周期在1840~1940年有強烈表現。

54年周期(康德拉季耶夫波浪):康德拉季耶夫波浪(Kondratieff Wave)以蘇聯經濟學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的名字命名,是指在價格和經濟活動領域出現的一個長達54年的周期。因為該周期非常長,所以在股票市場上僅出現過3次。其上升波浪的特征是價格上漲、經濟繁榮以及股票市場的溫和牛市。高峰期的特征是價格穩定、經濟生產能力達到頂峰和股市牛氣沖天;下跌波浪的特征是價格下跌、股市熊氣彌漫以及經常爆發大型戰爭。

圖68顯示了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和(選自《大眾金融》(The Media General Financial Weekly)1973年6月3日)美國批發物價指數。

Demand Index

需求指標

概述

需求指標是結合了價格與成交量,但主要反映價格變化的指標,它是由詹姆斯·西貝特(James Sibbet)發明的。

釋義

最初的需求指標被西貝特描繪在“+0”位于頂端、“1”居中和“-0”位于底部的刻度內。大多數計算機對此作了小小的修訂,以便該指標能在正常的刻度內畫出。

西貝特為需求指標定義了六條“規則”:

1. 需求指標與價格的背離表示即將到來的價格弱勢。

2. 在需求指標達到頂峰后(需求指標是先導指標)價格將升至新高。

3. 具有較低的需求指標峰值的價格新高通常會與重要的頂同時出現(需求指標作為同步指標)。

4. 需求指標穿過零線表示趨勢的變化(需求指標是滯后指標)。

5. 當需求指標逗留在零線附近,不管時間多長,通常表示短暫的價格弱勢運動。

6. 價格與需求指標長期的大幅度背離表示重要的頂或底。

舉例

圖69顯示了安普公司的需求指標。一個熊市背離出現在1990年早期,此時價格上漲而指標值卻下降。當價格調整走低時這個背離被糾正。

計算

需求指標的計算不在本書的范圍之內(它需要21欄數據)。

Detrended Price Oscillator

非趨勢價格擺動指標

概述

非趨勢價格擺動指標(DPO)試圖消除價格的趨勢。非趨勢的價格讓你更容易辨別出周期和超買/超賣水平。

釋義

長周期由一系列短周期組成。分析這些短周期有助于辨別出長周期中的主要轉折點。DPO幫助你把長周期從價格中剔除出去。

為了計算DPO,你要確定時間期間數。長于該期間數的長周期從價格中被剔除,留下短周期。

舉例

圖70顯示了PMC-Sierra公司的20日DPO。你可以看到DPO的小峰與PMC的小峰同步發生,但是,DPO沒有反映價格的長期趨勢,這是因為20日的DPO把長于20日的周期剔除了。

計算

計算DPO的第一步是創造一個n期的簡單移動平均數(n是DPO的時間期間數)。

接下來用收盤價減去“(n/2)+1”日的移動平均數。這種計算具有將DPO后移“(n/2)+1”期的效果。后移的目的是消除價格趨勢。最后的“(n/2)+1”期DPO沒有結果值(如果表達式“(n/2)+1”的結果值是分數則省略不計)。

表21說明了6日非趨勢擺動指標的計算過程。

·第C列是收盤價的6日簡單移動平均數,它的計算是將前6日的收盤價加起來再除以6。

·第D列是第C列上移4行的值。“4”是用公式“(n/2)+1”計算出來的(即6/2+1等于4)。

·第E列是收盤價(第B列)減去第D列的值,這就是DPO。注意,最后4日(即1993年2月16日~1993年2月19日)的數據空白。

Directional Movement

動向指標

概述

動向系統幫助確定某證券是否“處于趨勢中”。它是由威爾斯·懷爾德發明的,在《技術交易系統的新概念》一書中對動向指標作了解釋。

動向系統由5個不同指標組成:

·正向指標(“+DI”)

·負向指標(“-DI”)

·動向指標(“DX”)

·平均動向指標(“ADX”)

·平均動向指標等級(“ADXR”)

釋義

基本的動向交易系統涉及14日+DI與14日-DI的比較,既可以畫出兩個指標的圖形,也可以用-DI減去+DI。懷爾德建議,當+DI上升至-DI上方則買入;當+DI下降至-DI以下則賣出。

懷爾德把這些簡單的交易原則稱做“極點原則”,該原則被用來防止受騙和減少交易次數。極點原則指出,在+DI與-DI發生交叉的那一天,你應當留意“極點”。當+DI上升至- DI以上時,極點價格是兩線交叉那一天的最高價;當+DI下跌至-DI以下時,極點價格是兩線交叉那一天的最低價。

極點被用做你應該完成交易的點。例如,在收到買入信號時(+DI升至-DI以上),你應該等到證券價格升至極點價格(+DI和-DI交叉日最高價)以上再買入。如果證券價格不能升至極點以上,你就應該忽略這個信號。

在懷爾德的書中,他注意到動向分析系統對具有高平均動向指標等級(“ADXR”)的證券更起作用。他說:“根據經驗法則,該分析系統對ADXR值高于25的商品是有利可圖的,但當ADXR跌至20以下時,就不要再使用趨勢跟蹤系統。”

舉例

圖71顯示了德士古公司(Texaco)的+DI和-DI指標。當+DI升至-DI以上時,標示“買入”箭頭;當+DI下跌至-DI以下時,標示“賣出”箭頭。我僅僅標出重要的交叉,對3個短期交叉沒有做標記。

計算

動向指標的計算不在本書的范圍之內(它要求21欄計算表)。

Double Exponential Moving Average

雙指數移動平均線

概述

雙指數移動平均線(DEMA)是一個單指數移動平均線和一個雙指數移動平均線(它比任一單個單指數移動平均線的時滯都短)的合成。它有一個獨特的計算公式,并不是簡單地對一個指數移動平均線再次進行指數移動平均。

DEMA是由帕特里克·馬洛伊(Patrick Mulloy)發明的,載于《股票與商品技術分析》(Technical Analysis of Stocks and Commodities)一書中。

釋義

你可以用DEMA來替代指數移動平均線(參見Moving Averages),也可以用它來平滑價格和其他指標。馬洛伊檢驗了經DEMA修正的MACD,發現它比標準的MACD(參見MACD,它的計算基礎是指數移動平均線)效果更佳。我檢驗了傳統的MACD系統(當MACD穿過9日引發線時買入或賣出)和以DEMA為基礎的MACD系統(MACD和引發線都采用DEMA來計算而不是指數移動平均法)。1995~1999年期間,以DEMA為基礎的動向系統顯然效果更好,盡管它也生成了超過60%的交易次數。

舉例

圖72包含了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 & T)的50日指數移動平均線和50日DEMA。請留意DEMA對價格的變化要快得多。

計算

DEMA的計算公式是:

(2×n日EMA)-(n日EMA的EMA)

式中,EMA表示指數移動平均線。

表22說明了5日DEMA的計算過程。

·第C列是收盤價的5日指數移動平均數(參見移動平均指標)。

·第D列是第C列中的指數移動平均數的5日指數移動平均數。

·第E列等于第C列的值乘以2再減去第D列的值。注意,5日DEMA直到第9天才有效。

Dow Theory

道氏理論

概述

1897年,查爾斯·道(Charles H. Dow)首創了兩個廣義市場平均指數。其中,工業平均指數包括了12只藍籌股,鐵路股票平均指數包括了20只鐵路公司股票。這些指數就是現在著名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和道瓊斯運輸業平均指數。

道氏理論源自查爾斯·道于1900~1902年間在《華爾街日報》上發表的一系列文章,是公認的大多數現代技術分析理論的鼻祖。

有趣的是,道氏理論本身最初的目的聚焦于把股票市場的總體趨勢視做總體商業環境的“晴雨表”,并不是用于股票價格的預測。然而,后來的研究幾乎毫無例外地專注于道氏理論在股票價格預測方面的作用。

釋義

道氏理論由6個假設組成。

1. 股票價格平均指數解釋了市場的一切。單只股票的價格反映了與該股票有關的一切信息,當出現新信息時,市場參與者會迅速散播這一信息,進而股票價格也會相應地做出調整。同樣,市場平均指數解釋和反映了所有市場參與者所知道的所有信息。

2. 市場包含3種趨勢。在任何給定時間內,股票市場上有3種力量在起作用:主要趨勢、次要趨勢和短暫趨勢。

主要趨勢可以是牛市(上漲的市場),也可以是熊市(下跌的市場)。主要趨勢通常要維持1年以上,也可能維持數年。如果市場連續創下更高的高點和更高的低點,那么主要趨勢就是上升的。如果市場連續創下更低的高點和更低的低點,那么主要趨勢就是下降的。

次要趨勢是中期趨勢,是對長期趨勢的調整性反映。典型的次要趨勢要維持1~3個月,從主要趨勢前期運動回撤1/3~2/3。圖73顯示了一個主要趨勢(A線)和兩個次要趨勢(B線和C線)。

短暫趨勢是短期趨勢,維持時間從1天到3個星期。典型的1個次要趨勢包含了多個短暫趨勢。道氏理論認為,因為股票價格在短期內會受到某種程度的操縱(主要趨勢和次要趨勢則往往不會受到操縱),所以短暫趨勢并不重要,甚至有時可能誤導投資者的行為。

3. 主要趨勢包括3個階段。道氏理論認為,預期經濟即將復蘇并長期增長的知情投資者的進攻性購買形成了主要趨勢的第一階段。在這一階段,絕大多數投資者對市場趨勢的總體感覺是“悲觀和絕望”以及“憎惡”。此時,知情投資者在意識到市場走勢反轉將不可避免的基礎上,進攻性地從那些悲觀的賣主手中購入股票。

第二個階段的特征是公司盈利日益增加和經濟環境不斷改善。此時,眾多的投資者將隨著環境的改善開始買進股票。

第三個階段的特征是公司盈利創下紀錄和經濟狀況達到頂峰。此時,普通大眾(已經歷了足夠的時間來忘記上一次的“斷頭之痛”)以一種舒適的感覺參與到股市投資之中——市場已經讓他們完全相信股票價格在今后一個時期可能會“攀上月亮”。投資者往往會在市場上購買更多的股票,制造出一種買入狂潮。一般而言,正是這個階段,那些在第一階段曾進攻性地購買股票的投資者開始預期市場將出現向下的反轉行情,轉而清空其手中持有的股票頭寸。

圖74中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的變化形象地描述了在1987年10月大崩盤來臨之前數年間市場運行的3個階段。帶著從衰退中即將實現經濟復蘇的預期,一些知情投資者開始在第一階段買進股票,積累頭寸(箱體A)。在第二階段(箱體B),業績改善的諸多財務報告不斷涌入市場,導致更多的投資者開始進入市場購買股票。在第三階段(箱體C),樂觀歡快的氣氛在市場中日益彌漫,普通投資者開始大量買進股票。

4. 股價平均數之間必須相互確認。工業平均指數和運輸業平均指數必須互相確認以獲得趨勢有效變化的發生。兩種平均指數線都必須延展至前期次要趨勢的高點(或谷底)以確認運行趨勢的變化。

圖75顯示了1982年牛市初期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和道瓊斯運輸業平均指數。當兩種指數上升至它們的前期高點上方時,趨勢的變化就得到了確認。

5. 成交量確認趨勢。道氏理論最初把注意力集中于價格活動,成交量僅被用做對不確定性較高的市場狀況的確認。成交量應該伴隨主要趨勢的方向而擴張。這意味著,如果主要趨勢是下降的,那么成交量應該在市場下跌的過程中逐漸增加;如果主要趨勢是上升時,那么成交量應該在市場上漲過程中逐漸增加。

圖76顯示了在一個上升趨勢中的成交量增加狀況,這可用于確認主要趨勢。

6. 趨勢保持完整直到它發出確定性的反轉信號。上升趨勢被定義為一系列更高的高點和更高的低點。判斷上升趨勢出現反轉,市場價格必須至少有一個更低的高點和更低的低點(此時,反轉是真正的下降)。當工業平均指數和運輸業平均指數都發出了主要趨勢的反轉信號時,新的市場趨勢持續下去的可能性最大。然而,趨勢繼續的時間越長,趨勢保持完整的可能性就越小。

圖77顯示了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如何創下更高的高點(A點)和更高的低點(B點),這些信號辨別出了下降趨勢(C線)的反轉。

除了工業平均指數和運輸業平均指數的互相確認這個可能的例外,這一簡單的理論當前仍然非常穩健和充滿生命力。理解這些原則將幫助你理解市場。

Dynamic Momentum Index

動態動量指標

概述

除了時間區間的長度是變動的而不是固定的這一點外,動態動量指標(DMI)與相對強弱指標是一致的。DMI中的時間區間長度的變化受到最近的價格波動性的控制。價格的波動性越高,DMI對價格的變化就越敏感。換句話說,DMI在平穩的市場采用較多的時間區間數,在活躍的市場采用較少的時間區間數。DMI可以用的最大時間區間數是30,最小的時間區間數是3。

計算DMI時采用變動時間按區間數的好處是克服了平滑過程中的負效應,平滑的負效應經常使短期變化模糊不清。

DMI是圖莎爾·錢德(Tushar S. Chande)和斯坦利·克羅爾(Stanley Kroll)發明的。要獲得更多的有關信息,請參考錢德和克羅爾的《新技術交易者》(The New Technical Trader)一書。

釋義

對DMI的解釋和RSI存在很多的相同之處。然而,由于DMI對市場動態變化更敏感,它通常會在1~2天內把RSI引入超買/超賣區域。

如同RSI的使用規則,DMI在70以上被視做超買狀態(熊市或后市看空),在30以下被視做超賣狀態(牛市或后市看多)。然而,在利用基于DMI或其他超買/超賣指標的分析獲得的嚴格超買/超賣水平確定交易方向之前,錢德建議你先利用其他一些指標如R的平方(參見R-Squared)和錢德動量擺動指標(參見Chande Momentum Oscillator)來確認一下市場趨勢性。如果這些指標顯示當前市場不存在明顯趨勢,那么基于嚴格的超買/超賣水平所確定的交易將產生最好的結果。如果這些指標顯示市場處于某種趨勢之中,那么你可以利用DMI順著趨勢的方向來交易。

就像RSI一樣,對DIM的運用一樣要尋找明確的圖形、失敗的擺動、支撐線和阻力線以及背離等。

舉例

圖78顯示了聯合信號公司(Allied Signal)的DMI。在8月和9月出現了一個牛市背離,價格下跌而DMI上升。隨后價格向上調整以確認趨勢。

計算

除了RSI計算中使用的時間區間數隨著每天的波動性變化以外,DMI的計算與RSI的計算(參見Relative Strength Index)相同。下面的公式顯示了時間區間數是怎樣決定的。

時間區間數=14/波動性指標(小數部分去掉)  

波動性指標=收盤價的5日標準離差除以收盤價5日標準離差的10日移動平均數 

既然計算中所使用的時間區間數每天都在變化,因此,把計算過程在表格中顯示出來是不現實的(每天都需要一個獨立的表格)。

Ease of Movement

輕松移動指標

概述

輕松移動指標顯示了成交量和價格變動之間的關系。與等成交量(參見Equivolume)一樣,該指標顯示需要多少成交量來推動價格變化。

輕松移動指標是由小理查德W. 阿姆斯發明的,他也是等成交量指標的創造者。該指標在他的《股票市場的成交量循環》(Volume Cycles in the Stock Market)一書中有描述。

釋義

當價格上漲而成交量較小時,輕松移動指標值較高;當價格下跌而成交量較小時,輕松移動指標值較低,如果價格并不變動,或者,如果價格變動需要大量的成交量來推動,輕松移動指標將接近于零。

當輕松移動指標向上交叉超過零線時,它產生了買入信號,表示價格很輕松地上漲;當輕松移動指標向下交叉跌落零線時,它產生了賣出信號,表示價格很輕松地下跌。

舉例

圖79顯示了康柏計算機公司(Compaq Computer)和它的14日輕松移動指標。一個輕松移動指標的9日移動平均線也畫在圖中。當移動平均線穿過零線時,標示“買入”箭頭和“賣出”箭頭。

計算

在他的書中,阿姆斯描述了計算輕松移動指標的兩種方法,即這里所述的“精確方法”和“簡化方法”(該方法中,“最高價+最低價”以1/8的方式來表達)。

計算輕松移動指標的第一步,是確定移動中點(MM),計算公式如下:

MM=(最高價+最低價)/2-(前期最高價+前期最低價)/2  

第二步是計算高-低箱體比率。

箱體比率=成交量(單位:10 000)/(最高價-最低價) 

第三步是利用移動中點和箱體比率來計算簡易波動指標值

EMV=移動中點/箱體比率 

表23說明了輕松移動指標的計算過程。

·第E列是最高價與最低價的加總。

·第F列是第E列的值除以2,也就是中點。

·第G列等于第F列的值減去第F列的前一期的值。

·第H列等于最高價減去最低價。

·第I列等于成交量除以10 000再除以第H列的值,這就是箱體比率。

·第J列等于第G列除以第I列,這就是輕松移動指標。

·輕松移動指標的原始值通常要經過移動平均來平滑。

Efficient Market Theory

有效市場理論

概述

有效市場理論認為,證券價格迅速準確地反映了市場中的所有信息和預期。在有效市場理論中,由于市場中信息的到達是隨機的,同時價格會幾乎同時對最新信息做出反應和調整,所以投資者不可能總是一致性地戰勝股票市場。因此,有效市場理論假設,在任何給定時點,市場都準確地為所有證券給出了合理價格。其結果就像該理論所支持的那樣,在足夠長的時間內,市場中的證券不可能定價過高或定價過低,因而也不可能由此而謀利。

有效市場理論堅持認為,既然價格反映了所有可獲得信息,而信息又是隨機到達市場的,因此,任何形式的分析,不管是技術分析,還是基本面分析都難以使投資者獲利。該理論假設,每一條信息都被成千上萬的投資者收集和處理,這些信息(包括新信息和舊信息)都準確地反映在價格中。研究歷史資料,不管是基本面的,還是技術面的,都不能提高收益率,因為過去的資料對于未來的價格是沒有影響的。

與上述兩個假設有關的問題是,大多數投資者的預期建立在過去價格的基礎上(技術指標、基本面資料、超買/超賣條件、產業趨勢等)。既然投資者的預期控制價格,那么很顯然,過去的價格對未來的價格具有重要影響。

Elliott Wave Theory

艾略特波浪理論

概述

艾略特波浪理論是以拉爾夫·納爾遜·艾略特(Ralph Nelson Elliott)的名字命名的。受道氏理論的啟發并通過對自然世界的觀察,艾略特認為通過觀察和辨別波浪的重復形態可以預測股票市場的運動。事實上,艾略特相信,不僅股票市場,而且整個人類活動都受這些可辨認的系列波浪的影響。

在C. J. 柯林斯(C. J. Collins)的幫助下, 艾略特的思想引起了華爾街的注意,他的一系列文章于1939年發表在《金融世界》(Financial World)上。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期間(艾略特已經去世),他的工作由漢密爾頓·博爾頓(Hamilton Bolton)進一步發展。1960年,博爾頓寫了《艾略特波浪理論:一份中肯的評價》(Elliott Wave Principal: A Critical Appraisal)一書。這是自艾略特去世以后與波浪理論相關的第一部重要著作。1978年,羅伯特·普萊切特(Robert Prechter)和A. J. 弗羅斯特(A. J. Frost)合著了《艾略特波浪理論》(Elliott Wave Principle)。

釋義

艾略特理論的基礎是那些上升和下降的力量。現將艾略特理論的基本概念列示如下:

1. 隨某一方向運動而來的是反向運動。

2. 在主要趨勢的方向上有5浪,其后跟隨著3個調整浪(一個“5 - 3”浪運動)。

3. 一個5 - 3浪運動形成一個周期。這個5 - 3浪隨后變成了下一個更高的5- 3浪的2個小浪。

4. 這個潛在的5 - 3浪運動模式保持穩定,盡管每浪的時間可能不同。

最基本的模式由8浪組成(5個上升浪和3個下降浪),分別以1、2、3、4、5、a、b和c標示在圖80上。

1、3和5浪被稱做“推動浪”。2、4浪被稱做“調整浪”。a、b和c浪通常沿著與1~5浪相反的方向運動。

艾略特波浪理論認為,每一個包含完整的5 - 3浪的波浪就是一個小周期。最長的波浪稱做“大超級周期”(grand supercycle)。大超級周期波浪由超級周期浪組成,超級周期由周期組成。這一過程持續進行,進而形成主浪、中浪、小浪、次小浪和微小浪等。

圖81顯示了一個5 - 3浪是如何由小周期組成的。該圖中包含了與圖80相同的圖形(在本圖中為點線部分),但更小的周期浪也畫了出來。例如,你可以看到在圖80中的標示為1的推動浪由5個小浪組成。

斐波納契數列(Fibonacci Numbers)為艾略特波浪理論提供了數學基礎。簡短地說,斐波納契數系列是這樣得來的,即從1開始,再把它與前面的數相加得到新的數(也就是,0 + 1 = 1,1 + 1 = 2,2 + 1 = 3,3 + 2 =5,5 + 3 = 8,8 + 5 = 13,等等)。艾略特定義的每個周期都由斐波納契數系列的浪數組成。例如,圖81顯示了兩個主浪(一個推動浪和一個調整浪)、8個中浪(在圖80中顯示的5 - 3浪)、34個小浪(如圖所標示的那樣)。那些數字2、8和34都落在斐波納契數系列之中。

艾略特波浪理論的實踐者都認為最近的大超級周期開始于1932年,該周期的第5浪開始于市場繁榮的1982年。然而,自1982年以來,許多不一致的現象已經很明顯了。多數人預言1987年10月大崩盤的到來是該周期的結束,但隨后的強勢恢復使得他們重新評估他們的浪數。在這方面,艾略特波浪理論存在缺點,即它的預測價值取決于數浪的準確性,而確定一個波浪從何處開始和另一個波浪于何處結束是極具主觀性的。

Envelopes/Trading Bands

軌道(交易帶)

概述

一條軌道由兩條移動平均線(參見Moving Average)組成。一條移動平均線向上移動,另一條移動平均線向下移動。

釋義

軌道確定了證券的正常交易區域的上下邊界。當證券價格到達上邊界時生成賣出信號,當證券價格到達下邊界時生成買入信號。上下移動的最適度百分比取決于證券價格的波動性——價格的波動性越大,移動的百分比越大。

軌道背后的邏輯是,過度熱情的買方和賣方把價格推向極點(也就是上界和下界),在極點,價格通常會移動到更現實的水平而穩定下來。這與布林通道的解釋相似(參見Bollinger Bands)。

舉例

圖82顯示了阿爾卡公司(Alcoa)的25日指數移動平均的10%的軌道。你可以看到Alcoa的價格是如何從上下界彈回而不是穿透它們。

計算

軌道是通過畫出兩條上下移動了的移動平均線得出來的。例如,上邊界也許是移動平均線上移3%,下邊界也許是移動平均線下移3%。

表24說明了軌道的計算過程。在這個例子中,軌道的計算是采用5星期簡單移動平均數和上下移動3%。

·第C列是收盤價的5期簡單移動平均數,也就是前5期的收盤價加總后再除以5。

·第D列等于第C列的值乘以1.03(即100%加上3%的向上移動),這是上邊界。

·第E列等于第C列的值乘以0.97(即100%減去3%的向下移動),這是下邊界。

Equivolume

等成交量

概述

等成交量以強調價格和成交量之間的關系的方式來表現價格,它是由小理查德W. 阿姆斯發明的,在他的《股票市場的成交量循環》一書中有進一步的解釋。

等成交量圖把價格和成交量結合在一個箱體內,而不是把價格作為一個事后的結果放在圖表的底端。就像正常的條形圖一樣,箱體的頂部是當期的最高價,箱體的底端是當期的最低價。然而,箱體的寬度是等量圖的獨特特征——它代表當期的成交量。

圖83顯示了一個等成交量箱體的構成要素。

一個等成交量圖的底端的寬窄基于成交量而不是日期,這就意味著是成交量,而不是時間對價格的變化產生影響。引用阿姆斯的話,“如果市場戴了一塊手表,那么這塊手表的刻度是成交股數而不是小時”。

燭形成交量圖。燭形成交量圖是等成交量圖與蠟燭圖的獨特合成體。燭形成交量圖既具有蠟燭圖的影線和實體等特征(參見Candlesticks),又具有等成交量圖的成交量寬度特征(它們的寬度決定于成交量)。這種方法給你一種獨特的能力來結合成交量變動以研究蠟燭圖。盡管這部分內容解釋的是等成交量圖,但這種方法同樣可以應用于燭形成交量圖。

釋義

每一個等成交量圖箱體的形狀都提供了特定交易期間證券的供給與需求情況。短而寬的箱體(大成交量伴隨著較小的價格變化)容易出現在轉折點,長而窄的箱體(小成交量伴隨著較大的價格變化)更可能出現在已經確立的趨勢中。

特別重要的是那些穿過支撐線或阻力線的箱體,因為成交量確認擊穿。一個“結實的箱體”(power box)的寬度和高度都顯著增加。結實的箱體對突破是極好的確認。由于小成交量而形成的窄箱體,給突破的有效性打上了問號。

舉例

圖84的等成交量圖顯示了麥當勞公司(McDonald's)的價格。注意,遇到大約7.6美元的阻力,從1990年的8月到1991年的1月價格期間價格一直在盤整。1991年2月價格升至7.6美元以上,此時產生的一個結實的箱體確認了突破的有效性。

圖85是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的燭形成交量圖。你可以看到這種合成圖類似于蠟燭圖(參見Candlesticks),但圖形的寬度隨著成交量的變化而變化。

Fibonacci Studies

斐波納契研究

概述

萊昂納多·斐波納契(Leonardo Fibonacci)是一個意大利數學家,大約出生于1170年。人們相信斐波納契是在嘗試構建解釋兔子數量增長模型時發現了現在被稱做斐波納契數列的特殊關系的。

斐波納契數列是這樣一系列數,每一個連續的數都是前兩個數的和:

1、1、2、3、5、8、13、21、34、55、89、144、233…

這些數字有一種令人好奇的相互聯系,如任何一個給定的數都大約等于1.618乘以它前面的數,任何一個給定的數都大約等于0.618乘以它后面的數。愛德華·多布森(Edward Dobson)撰寫的一本小冊子《理解斐波納契數列》(Understanding Fibonacci Numbers)對這些數的相互關系作了很好的討論。

釋義

現有4種流行的斐波納契研究:弧線、扇形線、回落和時區。對這些研究的解釋,涉及在斐波納契研究所創造的各種線附近的價格趨勢的預期變化。

斐波納契弧(Fibonacci Arcs)。斐波納契弧是這樣畫出來的,首先,在兩個極點,如一個低價谷底和相對的峰頂之間畫一條趨勢線。其次,以第二個極點為圓心畫3個弧,它們分別與趨勢線在斐波納契數的位置,即38.2%、50.0%和61.8%處相交。

對斐波納契弧的解釋涉及當價格接近弧時的預期支撐和阻力。一個通用的技術是畫出斐波納契弧和斐波納契扇形線,預期在兩者交叉的點將產生支撐/阻力。

注意這些弧與價格線交叉的點的位置將隨著圖表的刻度而變化,因為這些弧要相對于圖紙和計算機屏幕來畫成圓形。

圖86顯示了美敦力公司(MiniMed)的價格走勢和這些弧是如何提供支撐和阻力的。

斐波納契扇形線(Fibonacci Fan Lines)。斐波納契扇形線是這樣畫出來的,首先在兩個極點,如一個低價谷底和相對的峰頂之間畫一條趨勢線。其次,在第二個極點處畫一條“看不見的”垂直線。最后是從第一個極點出發畫出3條經過“看不見的”垂直線的直線,這3條線的位置分別在斐波納契水平,即38.2%、50.0%和61.8%處(這種方法類似于速度阻力線,參見Speed Resistance Lines)。

圖87顯示了德士古公司(Texaco)的價格是如何在扇形線中尋找支撐的。你可以看到,當價格碰到最上面的扇形線時(A點),價格在數天內未能突破該線。當價格真的突破了這條線時,在尋找到支撐之前,價格迅速地跌至最下面的扇形線(B點和C點)。

同樣要注意,當價格從底線(C點)彈回時,它們自由地升至頂線(D點),在該點,價格遇到了阻力,跌落至中線(E點)后再彈回。

斐波納契回落(Fibonacci Retracements)。斐波納契回落是這樣畫出來的:首先,在兩個極點,如一個低價谷底和相對的峰頂之間畫一條趨勢線;然后,連續畫出9條與趨勢線相交的水平線,它們的位置分別為斐波納契數水平,即0.0%、23.6%、38.2%、50.0%、61.8%、100%、161.8%、261.8%和423.6%處(其中一些線由于刻度的緣故而未畫出來)。

在經歷了顯著的變化之后(不管是上漲還是下跌),價格通常會有一個相對于初始上漲或下跌幅度的大比例的回落,盡管并不總是這樣。當價格回落時,支撐和阻力通常出現在斐波納契回落線附近。

圖88顯示了伊士曼·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的價格走勢和從兩個主要的谷與頂之間畫出的斐波納契回落線。支撐和阻力出現在23%和38%的斐波納契線附近。

斐波納契時區(Fibonacci Time Zones)。斐波納契時區是一系列垂直線。它們按斐波納契間隔,即1、2、3、5、8、13、21、34等來排列。對斐波納契時區的解釋涉及尋找在垂直線附近的價格的顯著變化。

在圖89中,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的斐波納契時區是從1970年的市場底部開始畫起的,你可以看到,指數的重要變化出現在時區線或其附近。

Forecast Oscillator

預測擺動指標

概述

預測擺動指標是對線性回歸指標(參見Linear Regression Irdicator)的一個發展。預測擺動指標以百分比的形式展示,實際價格與用時間序列預測擺動指標(參見Time Series Forecast)預測的價格之間的比較情況。當實際價格大于預測價格時,擺動指標值大于零;相反,當實際價格小于預測價格時,擺動指標值小于零;當實際價格等于預測價格時,擺動指標值等于零。預測擺動指標由圖莎爾·錢德發明。

釋義

實際價格持續低于預測價格預示未來價格將會走低;同樣,實際價格持續高于預測價格預示未來價格將會走得更高。短線交易者應該使用更短的時間期間和對高于或低于預測價格所要求的時間期間使用更寬松的標準;長線交易者應該使用更長的時間期間和對高于或低于預測價格所要求的時間期間使用更嚴格的標準。

錢德建議刻畫預測擺動指標的3日移動平均引發線以生成趨勢變化的早期警訊。當擺動指標下穿引發線時,預示價格將走低;當擺動指標上穿引發線時,預示價格將走高。

舉例

圖90顯示了西南航空公司(Southeast Airlines)的50日預測擺動指標。我在實際價格持續低于預測價格的兩個時間期間畫上方框。兩個時間段隨后都出現低價格。

計算

預測擺動指標的計算采用時間系列預測法(參見Time Series Forecast):

[(收盤價-前期時間系列預測值)/收盤價]×100  

表25說明了5日預測擺動指標的計算過程。

·第C列是時間系列預測指標值(參見Time Series Forecast)。

·第D列是收盤價(第B列)減去前期時間系列預測指標值(第C列)。

·第E列等于第D列除以收盤價(第B列),再乘以100。這就是預測擺動指標。

Four Percent Model

百分之四模型

概述

百分之四模型是基于價值線綜合指數(幾何平均數)周收盤價變化的百分比的股票市場時機分析工具。這是一個趨勢跟蹤工具,它讓你留在主要處于上升趨勢中的市場而離開(或做空)主要處于下跌趨勢的市場。

百分之四模型由內德·戴維斯(Ned Davis)發明并由馬丁·茨威格在他的《贏在華爾街》一書中予以推廣。

釋義

百分之四模型的重要價值在于它的簡單,該模型容易計算也容易分析。事實上,它僅需要一種數據,即價值線綜合指數的周收盤價。

當指數比它的前期值上升了至少4%,該模型生成買入信號;當指數比它的前期值下跌了至少4%,該模型生成賣出信號。例如,如果價值線的周收盤價從200點上升至208點(一個4%的升幅),一個買入信號就生成了;如果指數隨后升至250點,然后又跌至240點(一個4%的跌幅),一個賣出信號就生成了。

1983~1998年,對價值線指數的“買入-持有”將產生120%的收益。同期利用百分之四模型(包括做空)將產生241%的收益(上述收益均未經傭金、股利和稅收調整)。有趣的是,該模型生成的信號有大半會導致損失。然而,平均收益要大大超過平均損失——這是股市格言“減少你的損失,讓你的利潤跑起來”的最好例子。

舉例

圖91顯示了畫在價值線綜合指數頂端的鋸齒指標(參見Zig Zag Indicator)以及4%規則生成的買入和賣出信號。鋸齒指標標志出變化在4%以上的價格變動。

Fourier Transform

傅立葉轉換

概述

傅立葉轉換最初是被用來研究諸如弦樂器具或飛行中的機翼的顫動這類重復現象的工程工具。在技術分析中,傅立葉轉換被用來探測價格的周期形態。

完整的傅立葉分析方法被稱做“光譜分析”。快速傅立葉轉換(Fast Fourier Transform, FFT)是其簡化形式,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計算出來。FFT集中探討周期的長度和振幅而忽略相位關系。FFT的好處是它能夠從一系列數據中(如指標、證券價格等)抽象出主要周期。

FFT基于這樣的原理,即任何有限的、按時間順序排列的數據都可以通過把數據分解成一系列正弦波來近似。每一個正弦波都具有確定的周期長度、振幅以及與其他正弦波的相位關系。

當把FFT應用于證券價格分析時出現一個困難,因為FFT是被設計來分析無趨勢的周期性數據的。而證券價格通常呈趨勢性運動,這一點可以通過應用線性回歸趨勢線或者移動平均線消除數據的趨勢性來克服。由于在周末和一些節假日證券并不交易,證券數據并非真正是周期性的,對此做出的調整,使得價格可以通過一個名為“過火的窗口”的平滑函數。

釋義

對FFT做出全面的解釋不在本書范圍之內。我把我的討論集中在MetaStock計算機程序發現的“經過解釋的”快速傅立葉轉換。該指標顯示了3個主要的周期長度和每個周期的相對強度。

因為FFT代數法總會產生一個結果,即使沒有足夠的數據。如果主要周期的時間數超過期間數,那么應該忽略由此而得出的結果;如果主要周期的時間數超過期間數的一半,那么由此而得出的結果應該打上問號(例如,如果你有500天的數據,那么你就應該對任何周期時間超過250天的結果產生疑問)。

圖92展示了貝克頓·迪克森公司(Becton Dickinson)的“經過解釋的”FFT。FFT表明貝克頓·迪克森公司的主要周期長度分別是93、25和57個交易日。

MetaStock程序的“經過解釋的”FFT指標總是把最重要的周期(本例中的93天周期)擺在最左邊,而將最不重要的周期(本例中的57天周期)擺在最右邊。每個周期的長度由FFT指標值決定(圖表邊上垂直刻度的數字)。

指標在一個確定的數值停留的時間越長,在被分析數據中的這個周期就越重要。例如,在圖92中,93天周期的強度幾乎是25天周期的3倍,因為,93天周期的指標的長度幾乎是25天周期的3倍。

一旦你知道主要周期的長度,你就可以把它作為其他指標的參數。在本例中,由于貝克頓·迪克森公司具有93天的主要周期,你也許想畫出證券價格的46天(93天周期的一半)移動平均線或RSI。

計算

對傅立葉分析提供全面的解釋超出了本書范圍。要獲得更多的信息可閱讀《股票和商品技術分析》第1卷第2、第4、第7章,第2卷第4章,第3卷第2、第7章(“理解周期”);第4卷第6章、第5卷第3章(“尋找周期的根源”)和第5章(“周期與圖形”)、第6卷第11章(“周期”)。

Fundamental Analysis

基本面分析

概述

基本面分析通過研究經濟、產業和公司環境來決定一個公司股票的價格。典型的基本面分析集中研究公司財務報表的關鍵統計數據以判斷其股票是否被正確定價。

一些人將會在一本專門研究技術分析的書中看到有關基本面分析的討論,但兩種理論的差別并不像大多數人相信的那樣大。對基本面數據的圖表進行技術分析,如將利率的走勢與證券價格的變化進行比較等是很風行的。同樣風行的是,利用基本面分析來選擇股票,然后利用技術分析方法來確定交易時機。即使一個頑固的技術分析員也可以從基本面分析中獲得好處。

釋義

絕大多數基本面信息集中在經濟、產業和公司統計。分析一個公司的典型方法包括4個基本步驟:

1. 確定總體經濟環境。

2. 確定產業環境。

3. 確定公司環境。

4. 確定公司股票的價值。

經濟分析。研究經濟以確定總體環境對股票市場是否有利。通貨膨脹是否受到關注?利率可能上升還是下降?消費者的消費情況如何?貿易收支是否有利?貨幣供給是擴張還是緊縮?這些只是基本面分析人員所關注的部分問題,從這些方面來確定經濟環境是否對股票市場有利。

產業分析。公司所處的產業顯然會影響公司的前景。即使最好的公司也可能產生平平的業績,如果它們處于夕陽產業的話。經常有人說,強勢產業中的弱股要優于弱勢產業中的強股。

公司分析。在確定了經濟環境和產業環境之后,就要對公司本身進行分析以確定公司的健康狀況。通常是對公司的財務報表進行分析。從這些報表中,可以利用許多有用的比率來計算。這些指標可以分為5類:盈利能力、價格、流動性、杠桿比率和效率。當利用這些比率對公司進行分析時,必須將這些比率在相同或相近產業中進行比較,以便得到“正常值”。

各類比率中至少有一種會在下面得到闡述。

凈利潤率。公司的凈利潤率是盈利能力比率,等于凈收入除以總銷售額。該比率表示公司能夠從銷售的每一美元中賺取多少利潤。例如,凈利潤率為30%表示每銷售1.00美元公司實現利潤0.30美元。

P/E比率。P/E比率(也就是價格/收益)等于當期股價除以前4個季度的每股收益(EPS)。

P/E比率表示投資者為購買1美元公司收益而付出了多少錢。例如,如果股票的當期價格是20美元,最近4個季度的EPS是2美元,那么P/E比率等于10(也就是$20/$2=10)。這意味著你必須付出10美元來“購買”1美元公司收益。當然,投資者對公司未來表現的預期在決定公司的當期P/E比率時具有重要影響。

一個常用的方法是將同一產業中的公司的P/E比率進行比較,在其他條件保持相同的情況下,公司的P/E比率越低,價值越大。

每股賬面價值。一個公司的每股賬面價值等于凈資產(資產減去負債)除以流通在外的總股數。賬面價值有助于確定證券價格是否被高估或低估,當然這取決于公司使用的會計方法和資產的賬齡。如果某證券以遠低于賬面價值的價格賣出,那么這也許就表示該證券價格被低估。

流動比率。公司的流動比率是流動性比率的一種,等于流動資產除以流動負債。該比率衡量公司償還流動負債的能力。流動比率越高,公司流動性越大。例如,流動比率為3.0意味著如果清盤的話,公司的流動資產足夠償付3倍的流動負債。

債務比率。債務比率是杠桿比率的一種,等于總債務除以總資產。該指標衡量總資產由債務融資的程度。例如,債務比率為40%表示公司總資產的40%是由借貸資金所融通的。債務是一柄雙刃劍。在經濟緊縮或者高利息期間,高債務比率的公司將經歷財務問題。然而,在經濟景氣期間,通過負債為低成本增長融資可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

存貨周轉率。存貨周轉率是效率指標的一種,等于銷貨成本除以存貨。它通過顯示存貨每年周轉(重置)的次數來反映公司管理其存貨的效率。該比率高度依賴于公司所處產業。一個百貨連鎖店的周轉率遠高于一個商用飛機制造廠商。就像前面說過的,重要的是將該比率與同一產業中的其他公司的比率進行比較。

股票價格評估。在確定了經濟、產業和公司的環境與前景之后,基本面分析人員接下來要做的是確定公司的股票是高估了或低估了還是被正確定價。

人們已經開發了幾種估價模型來幫助人們確定股票的價值。這些模型包括股利模型(集中考慮預期收益的現值)和資產模型(集中考慮公司資產的價值)。

基本面因素對股票價格無疑具有重要影響。然而,如果你把你的價格預期建立在基本面因素的基礎上,那么很重要的是,你必須研究價格的歷史,和(或)放棄持有被持續低估的股票。

Gann Angle

江恩角

概述

W. D. 江恩(W. D. Gann)(1878—1955)設計了幾種技術分析方法來研究價格圖形。江恩技術的核心是與時間和價格相聯系的幾何角。江恩相信,特定的幾何圖形和幾何角具有能夠被用來預測價格的獨特特征。

釋義

江恩角被指定為兩個由“X”隔開的數字。例如,在一個“1X4”(稱為“1比4”)的江恩角中,第一個數字表示線上升的幅度,第二個數字表示上升出現的時間數。也就是說,一條“1X4”線表示在每4個時間期間(如1天)內上升1個點;一條“-1X4”線表示每4天下降1個點。

江恩相信,時間與價格的理想均衡出現于價格相對于時間軸來說以45度角上升或下降,這就是“1X1”角(也就是對每一個時間單位價格上升一個價格單位)。

所有的江恩技術都假設,相等的時間間隔和價格間隔可以用在圖表上,以使得一個“1X1”線總是等于一個45度角。這就意味著一個時間期間的間隔(如1天)一定等于一個點之間的間隔(如1美元)。當然,這對高價股或股指(就像10 000點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來說是很不現實的。然而,你還是可以使用1X1線并認識到江恩會把它們看做45度(即使它們在你的計算機屏幕上不以45度角出現)。

典型的江恩角是從顯著的底部和頂部(或倒過來,從顯著的頂部和底部)以各種角度畫出來的。如果價格在趨勢線以上,1X1趨勢線(江恩相信是最重要的線)表示牛市;相反,價格在趨勢線以下表示熊市。江恩相信1X1趨勢線在上升趨勢中提供重要支撐,當趨勢線被突破則表示趨勢的重要反轉。江恩辨明了9種重要的角,1X1是其中最重要的。

1X8,82.5度 1X4,75 1X3,71.25度

1X2,63.75度 1X1,45 2X1,26.25度

3X1,18.75度 4X1,15 8X1,7.5度

江恩觀察到每個角都可以作為支撐和阻力,這取決于市場處于何種趨勢。例如,在一個上升趨勢中,1X1角傾向于提供重要支撐。當價格跌落至1X1角的趨勢線以下時,一個重要反轉的信號出現了。根據江恩的說法,價格將會跌至第二條趨勢線(也就是2X1角)。換句話說,當一個角被穿過之后,預期價格會在下一個角內活動和盤整。

江恩發明了幾種技術來研究市場活動,包括江恩角、江恩扇、江恩柵和紅色方框。

舉例

一個江恩扇顯示了各個江恩角中的趨勢線。圖93展現了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的江恩扇。你可以看到標準普爾在1X1線和1X2線之間來回跳動。

圖94展示了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江恩柵。這是一個8X8的柵(圖中江恩柵的每條線以1X1的角度傾斜,每條線的間隔是80周)。

Herrick Payoff Index

哈里克獲利指標

概述

哈里克獲利指標(HPI)被設計來顯示流入或流出某個期貨合約的資金數量。該指標在計算時采用計算期內的未平倉合約,因此,被分析的證券必須包含有未平倉合約。

哈里克獲利指標是由約翰·哈里克(John Herrick)發明的,其計算不在本書范圍之內。請參考《股票與商品技術分析》一書。

釋義

當HPI大于零時,它表示資金流入期貨合約(該合約處于牛市);當HPI小于零時,它表示資金流出期貨合約(該合約處于熊市)。

對HPI的解釋涉及尋找指標值與價格之間的背離(參見第一部分“背離”條)。

舉例

圖95顯示了美國國庫券和它的HPI。趨勢線辨別出了一個熊市背離,在那里價格創出新高而HPI指標卻未能創出新高。與典型的背離一樣,價格做出調整以確認HPI指標。

Inertia

慣性指標

概述

慣性指標是由唐納德·多爾西(Donald Dorsey)發明的,建立在多爾西提出的相對波動性指標(RVI)基礎上(參見Relative Volatility Index)。

多爾西之所以選擇“慣性”這個名字,是因為他對趨勢這一概念的理解。他認為趨勢簡單地說就是“慣性的外在結果”。對市場來說,扭轉趨勢方向所需要的能量要遠大于維持趨勢沿原來方向運動所需要的能量。因此,趨勢就是對市場慣性的度量。

在物理學上,慣性是根據運動的質量和方向來定義的。利用技術分析方法來分析證券價格時,運動的方向很容易定義。然而,質量就不那么容易定義了。多爾西斷言“波動性”也許是對慣性最簡單和最準確的度量。這個理論引導他采用RVI(相對波動性指標)作為趨勢指標的基礎。

釋義

慣性指標大于50表示正的慣性,長期趨勢是上升的,只要該指標保持在50以上,未來將保持繼續上升的趨勢。慣性指標小于50表示負的慣性,長期趨勢是下降的,只要該指標保持在50以下,未來將保持繼續下降趨勢。

舉例

圖96顯示了用14日RVI計算的凡納公司(FileNet)的20日慣性指標。該指標在1998年12月初跌落50以下,給投資者發出了股市已經失去動力的早期警訊。股票價格最后在1999年1月跟隨指標跌落并突破向下。

計算

慣性指標只是簡單地用線性指標(參見Linear Regression Index)對RVI進行平滑而得出。

Interest Rates

利率

概述

利率在一般的商業周期和金融市場上都扮演著關鍵角色。當利率發生變化,或者對利率的預期發生變化時,其效應是深遠的。當利率提高時,消費者消費得更少了,這使得零售業增長放慢,導致公司利潤減少,股票市場下跌以及高失業率。

公司利潤減少對股票市場的效應與下面的事實混在一起,即高利率使得利息收入型投資更具吸引力,導致資金流出股票市場。

釋義

歷史地看,利率的提高會引起股票市場的下跌,而利率的下調會引起股票市場的上漲。

圖97顯示了優惠利率的季度變化率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走勢之間的關系。當利率下降時(指標值小于零),標示“買入”箭頭;當利率上升時,標示“賣出”箭頭。即使在這個強牛市場中,你也可以看到指數的所有下跌都出現在利率上升期。這些箭頭表明股票市場與利率之間具有很強的相關關系。

公司債券收益率。就像政府發行債券為它的活動融資一樣,公司也發行債券。公司債券比公債具有更大的風險,因此,它們要提供更高的收益率為這個更高的風險做出補償。單個公司的收益率取決于多種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是公司的財務健全狀況和主導利率。一些債券評級服務機構為投資者提供評估信息以幫助他們判斷債券的質量。

由《巴倫周刊》于1932年發明的信心指數,就將公司債券收益率作為其構成要素之一。信心指數試圖通過比較高等級債券收益率與投機等級債券收益率來衡量投資者對經濟的信心。

高等級公司債券的平均收益率/投機等級公司債券的平均收益率

如果投資者對經濟前景持樂觀態度,那么他們更可能投資于投機等級的公司債券,這將會壓低投機債券的收益率和促使信心指數上升。另一方面,如果投資者對經濟前景持悲觀態度,他們更可能把資金從投機等級的債券轉移到保守的高等級債券,這將會壓低高等級債券的收益率和促使信心指數下跌。

再貼現率。再貼現率是中央銀行對其成員銀行征收的貸款利率。銀行把再貼現率作為向客戶發放貸款的基礎利率。再貼現率由中央銀行規定。

再貼現率并不像其他絕大多數利率那樣每天都在波動,而是當中央銀行感到必須影響經濟時它才變動。在衰退期,中央銀行將放松利率以促進貸款和消費,在通脹期,中央銀行將提高利率以減少貸款和消費,從而放慢價格的上漲。

聯邦基金利率。擁有剩余儲備的銀行可以在聯邦基金市場上將多余資金貸給儲備短缺的銀行。對這些短期貸款(通常是隔夜)收取的利率叫做聯邦基金利率。

優惠利率。優惠利率是美國銀行對其最優的公司客戶收取的利率。優惠利率幾乎總是緊跟著再貼現率的變化而變化。

長期公債利率。一個極端重要的利率是30年期公債(“長期公債”)的收益率,這些債券每6個月由美國財政部通過招標方式發行。

長期債券是所有政府債券中最具變動性的一種——這是因為它們的期限很長,進而利率的微小變化都會對長期債券的價格波動產生放大效應。

國庫券利率。國庫券是短期(13周或26周)貨幣市場工具。國庫券由美國財政部每周通過招標方式發行,通常被看做賺取當前市場利率的安全投資對象。

舉例

圖98顯示了幾種利率的走勢。

Intraday Momentum Index

日內動量指標

概述

日內動量指標(IMI)是由相對強弱指標和蠟燭圖分析嫁接而成的。IMI由圖莎爾·錢德發明。

釋義

超買/超賣。IMI值超過70表示潛在的超買狀態和將來的價格下跌。IMI低于30表示潛在的超賣狀態和將來的價格上漲。與所有的超買/超賣指標一樣,你應該在下單交易之前先判斷市場的趨勢。一些指標如垂直與水平過濾指標(參見Chande Momentum Oscillator)、錢德動量擺動指標(參見Vertical Horizontal Filter)、R的平方指標(參見R-Squared)可以被用來度量市場的趨勢。

背離。IMI的基本前提是日內(intraday)動量的轉換先于日間(interday)動量的轉換,在價格與指標之間尋找背離。如果價格走高而IMI走低(或者倒過來),一個反轉也許就在眼前。

蠟燭圖確認。IMI在確認蠟燭圖式方面是很有用的。例如,在根據牛市蠟燭圖(如穿頭破腳陽包陰)下單交易之前,你也許想利用IMI來確認牛市。

舉例

圖99顯示了北伯靈頓公司(Burlington Northern)的14日日內動量指標。在1994年年末,IMI指標背離了價格(價格走低而IMI走高)。隨后,一個價格的反轉確認了IMI的強勢。

計算

除了采用一天內開盤價與收盤價之間的關系來確定該天是“上漲日”還是“下跌日”之外,IMI的計算和RSI的計算非常類似。如果收盤價高于開盤價(也就是陽線),那么這一天就是“上漲日”;如果收盤價低于開盤價(也就是陰線),那么這一天就是“下跌日”。

IMI的計算公式如下:

IMI=[ISu/(ISu+ISd)]×100  

式中,ISu表示收盤價大于開盤價的那些交易日的收盤價與開盤價之差的加總;ISd表示收盤價小于開盤價的那些交易日的開盤價與收盤價之差的加總。

表26說明了7日IMI的計算過程。

·第D列等于收盤價(第C列)減去開盤價(第B列)。

·第E列等于第D列的值,但條件是收盤價大于開盤價(也就是第D列的值要大于零)。如果收盤價小于或等于開盤價,那么第E列的值就設定為零。

·第F列等于第E列的前七日值的加總(因為我們計算的是7日IMI),這就是上述公式中的“ISu”。

·第G列是第D列的絕對值,但條件是收盤價小于開盤價(也就是第D列的值小于零)。如果收盤價大于或等于開盤價,那么第G列的值就設定為零。

·第H列等于第G列前七日值的加總。這就是上述公式中的“ISd”。

·第I列等于第F列(也就是ISu)加上第G列(也就是ISd)。

·第J列等于第F列(也就是ISu)除以第I列(也就是ISu加上ISd)再乘以100,這就是IMI。

Kagi

卡吉圖

概述

人們相信卡吉圖大約發明于19世紀70年代日本股票市場開始交易的時候。卡吉圖是一系列相連的垂直線,這些垂直線的厚度和方向取決于價格運動。卡吉圖忽略時間。在美國,當史蒂文·尼森(Steven Nison)出版了《股票K線戰法》(Beyond Candlesticks)后,卡吉圖分析法隨之流行起來。

釋義

卡吉圖表明了某證券的供給與需求力量。

·一系列粗線顯示需求超過供給(價格上升)。

·一系列細線顯示供給超過需求(價格下跌)。

·粗線與細線交替顯示市場處于均衡狀態(也就是供給等于需求)。

與卡吉圖相關的最基本的交易技術是,當卡吉線由細變粗時買入,當卡吉線由粗變細時賣出。

卡吉圖依次排列成更高的高點和更高的低點,表示市場是牛市;卡吉圖依次排列成更低的高點和更低的低點,表示市場是熊市。

舉例

圖100和圖101顯示了英鎊的0.3%的卡吉圖和經典的條形圖。當卡吉線由細變粗時,在條形圖上標示“買入”箭頭;當卡吉線由粗變細時,在條形圖上標示“賣出”箭頭。

計算

一個卡吉圖的第一個收盤價是“起始價”。將今日收盤價與起始價相比,就可以畫出第一條卡吉線。

·如果今日收盤價大于或等于起始價,那么從起始價向今日收盤價畫一條粗線。

·如果今日收盤價小于或等于起始價,那么從起始價向今日收盤價畫一條細線。

第一條卡吉線畫好之后,其后的卡吉線的畫法是,將收盤價與前一根卡吉線的末端價格(也就是頂端或底端)相比較。

·如果價格沿著與前一條卡吉線相同的方向運動,那么卡吉線在相同的方向上延長,不管延長的長度有多小。

·如果價格朝相反的方向移動了不低于反轉量(the reversal amount)的水平時(這可能要數天時間),那么畫一條短水平線至下一列,再畫一條垂直線至收盤價。

·如果價格朝相反方向移動的幅度沒有達到反轉量的水平時,那么不用畫線。

如果圖中的一條細卡吉線超過了前期高點,那么該線就被畫粗;如果一條粗卡吉線落在前期低點以下,那么該線被畫細。

Klinger Volume Oscillator

克林格成交量擺動指標

概述

克林格成交量擺動指標是以成交量為基礎的指標,被用來度量資金流進或流出某證券的短期和長期趨勢。KVO由史蒂文J. 克林格(Steven J. Klinger)發明,載于《股票與商品技術分析》一書中。

釋義

KVO的信條如下:

·價格區域(也就是最高價減去最低價)是價格運動的度量,成交量是價格運動的動力。將最高價+最低價+收盤價的總和,與前期最高價+最低價+收盤價的總和相比較就明確了一個價格趨勢。

·當當期總和大于前期總和時累積量(accumulation)出現了,相反,當期總和小于前期總和時派發量(distribution)出現了。當兩個總和相等時,現存趨勢維持下去。

·成交量產生持續的期間內(intraperiod)價格變化,反映了買壓和賣壓。KVO將每期累積股數與派發股數之差定量為“成交量動力”(volume force)。一個有力放大的成交量動力應該伴隨著一個上升趨勢,然后,在上升趨勢的后期和下降趨勢的初期,隨著時間的推移成交量逐漸收縮。接著,在底部形成以前反映累積量的成交量動力有一個放大。

·通過把成交量動力轉變成擺動指標(該指標代表了具有13期引發線的34期與55期指數移動平均線之差),就很容易跟蹤進入或退出某個證券成交量動力。將成交量動力與價格活動相比較有助于辨別在頂部和底部的背離。

趨勢。最可靠的信號出現在主導趨勢的方向中。嚴格阻力指導線(也就是未能穿透零線或者背離引發線)應該始終起作用。

背離。當KVO與價格運動背離時,特別是這種背離發生在超買/超賣區域的新高或新低時,最重要的信號出現了。例如,當一只股票創出新高或新低時,KVO卻未能確認它,趨勢也許正在失去動量接近尾聲。

交叉。如果價格處于上升趨勢中(也就是在89期指數移動平均線之上),在KVO值跌落在零以下的異同尋常的低水平并且穿過它的引發線時買入股票。如果價格處于下降趨勢中(也就是在89期指數移動平均數線以下),在KVO值升至零以上的非同尋常的高水平,然后跌落并且穿過它的引發線時賣出股票。

在趨勢的方向之中,KVO對選擇交易時機很有效,但在逆趨勢時卻效果微弱。這就給那些試圖逆主導趨勢進行股票投機的交易者帶來問題。然而,當把KVO指標與其他技術指標一起使用時,就可以獲得較好的結果。這里我推薦用威廉姆斯的%R(參見Williams's %R)來確認超買/超賣價格條件,用杰拉爾德·阿佩爾(Gerald Appel)的MACD(參見MACD)來確認價格的短期方向。

舉例

圖102顯示了安然公司(Enron)和它的克林格成交量擺動指標以及克林格成交量擺動指標的13日移動平均線。注意擺動指標時如何在1998年9月背離安然的價格的,在這個背離點趨勢反轉了,長期的上漲隨之而來。

計算

克林格成交量擺動指標等于成交量動力的34日指數移動平均數減去成交量動力的55日指數移動平均數。

成交量動力的公式如下:

成交量動力=V|2DM/CM-1|×T×100 

式中,V表示成交量;T表示趨勢(如果今日的“最高價+最低價+收盤價”大于昨日的“最高價+最低價+收盤價”,那么趨勢值等于+1;反之趨勢值等于-1);DM表示每日度量值(也就是最高價減去最低價);CM表示累積度量值(也就是在趨勢方向中的每日度量值[DM]的加總)。

表27說明了KVO的計算過程。注意KVO要計算55天的數據才符合速度線的要求,但是,為了節約篇幅,我僅僅列出了14天的數據計算情況。

·第F列的計算是將當日的“最高價+最低價+收盤價”與前一日的“最高價+最低價+收盤價”相比較,如果今日的加總數大于前一日的加總數,那么第F列的值被設定為+1,否則它就被設定為-1。這就是公式中的趨勢。

·第G列等于最高價減去最低價,這就是公式中的每日度量值。

·第H列等于處于現行趨勢中(第F列)的第G列值(每日度量值)的加總。注意,當趨勢發生變化時(第F列的值由+1變為-1或者由-1變為+1),第H列的值等于第G列的當期值加上前一條記錄值。例如,當1999年11月11日第F列的值由+1變為-1時,第H列的值是第G列的11/10/99與11/11/99兩日的加總。

·第I列根據前面的成交量動力公式計算。

·第G列是成交量動力(第I列)的34日指數移動平均數。

·第K列是成交量動力(第I列)的55日指數移動平均數。

·第L列等于第J列減去第K列,這就是克林格成交量擺動指標。

Large Block Ratio

大宗交易比率

概述

大宗交易比率是市場情感指標,表明大宗交易(成交量在10 000股以上的交易)與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的總交易規模之間的關系。該指標能夠顯示大型機構投資者的活躍程度。

釋義

大宗交易比率越高,大型機構投資者就越活躍。為了平滑日與日之間的波動,我建議采用大宗交易比率的20日移動平均線。

大宗交易比率的較高值通常與市場的頂部或者底部同時出現,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機構投資者認識到市場的極度超買/超賣狀況并采取相應的交易行為。當然,前提是機構投資者知道他們正在干些什么。

舉例

圖103顯示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綜合指數和由20日移動平均線平滑的大宗交易比率。垂直線標示在大宗交易比率相對較高的地方。你可以看到這些點與中期頂點同時出現。

計算

大宗交易比率的計算是用大宗交易量除以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上市股票的總交易規模。其計算公式如下:

大宗交易量/NYSE的總交易規模 

表28說明了大宗交易比率指標的計算過程。

·第D列等于大宗交易量(第B列)除以紐約證券交易所的總股數(第C列)。

Linear Regression Indicator

線性回歸指標

概述

線性回歸指標是對每期數據計算其線性回歸趨勢線值。因此,線性回歸指標值的相應點都等于線性趨勢線的終值(ending value)。例如,包含10期的線性回歸趨勢線的終值將會等于10期線性回歸指標值。

釋義

線性回歸指標顯示在哪里價格應該建立在統計基礎上。對線性回歸指標的解釋類似于移動平均線(參見Moving Average)。然而,線性回歸指標相對于移動平均線來說具有兩個優勢。與移動平均線不同,線性回歸指標沒有多少“延誤”,因為該指標是用一條線去“擬合”數據點而不是移動它們,因此,線性回歸指標對價格變化的反應更及時。任何對線性回歸指標的過度偏離都是短命的。

舉例

圖104顯示了美國運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的14日線性回歸指標。當價格急劇偏離線性回歸指標時(用箭頭標示),它將趨于回到由指標預測的價格。

計算

線性回歸指標的每個點都是n期線性回歸趨勢線(參見Linear Regression Trendlines)的終值。線性回歸指標可以利用forecast()函數來計算(也可以參考時間系列預測法)。

Linear Regression Slope

線性回歸斜率指標

概述

線性回歸斜率指標就是線性回歸趨勢線的斜率(參見Linear Regression Trendlines)。

釋義

線性回歸斜率指標告訴你證券價格上漲或下跌的速度。該指標值為正表示趨勢是上升的,該指標值為負表示趨勢是下降的。指標值越大,不管是正還是負,表示趨勢線越陡。當指標穿越零線時,表示趨勢的反轉。

根據圖莎爾·錢德的看法,你應該把線性回歸斜率指標與R的平方指標(參見R-Square)結合起來使用。斜率指標向你顯示趨勢的方向和傾斜度,R的平方指標告訴你趨勢的強弱。錢德建議,當斜率第一次顯著為正時建立多頭頭寸,當斜率第一次顯著為負時建立空頭頭寸。當斜率達到峰頂或谷底時結束頭寸(做多的賣出證券、做空的補回證券),或者進行反趨勢的交易。

舉例

圖105顯示了沃爾特·迪士尼(Walt Disney)的14日線性回歸斜率指標。在1996年7月由低負值進入正值區間,這表示趨勢由下跌向上升的反轉,這一過程持續了數月。

計算

線性回歸斜率指標的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x表示當期期間數;y表示當期價格;n表示期間總數。

用更簡便的方法:

1. 將期末減去n期線性回歸趨勢線的初始值,可得出在這段時間內趨勢線增加或減少了多少。

2. 將第1步中求得的值除以“n-1”,這就是趨勢線每天增加或減少的數量。(注意,之所以采用“n-1”,是因為舉例來說,一條趨勢線第1天開始到第5天結束,時間間隔是4天。)

將第2步求得的值加上線性回歸趨勢線指標或者線性回歸指標就創造出一個時間系列預測指標。

線性回歸趨勢線的表格式計算不在本書范圍之內。線性回歸趨勢線可以利用linest()函數來計算。

Linear Regression Trendlines

線性回歸趨勢線

概述

線性回歸是一種利用歷史數據來預測未來值的統計工具。就證券價格來說,它通常用于確定價格何時過度偏離。

線性回歸趨勢線用“最小方差擬合”法從價格曲線中畫出一條直線,使得價格與該直線之間的距離最小。

釋義

如果你要猜測明天某一特定證券的價格會是多少,那么,一個符合邏輯的猜測應該是“非常接近今天的價格”。如果價格趨于上漲,那么,更好的猜測也許是“非常接近今天的價格加上上升的基點”。線性回歸分析是對這些邏輯性猜測進行統計上的確認。

線性回歸趨勢線是用最小方差擬合法在兩個點之間畫出來的一條趨勢線。趨勢線位于價格曲線的正中間。如果你把這條趨勢看做“均衡”價格的話,那么任何高于或低于趨勢線的價格都意味著過度熱情的買方或賣方。

一個應用線性回歸趨勢線的流行方法是構造拉弗回歸通道。線性回歸趨勢線顯示均衡價格在哪里,拉弗回歸通道顯示預期價格偏離線性回歸趨勢線的區間。

線性回歸指標表現了與線性回歸趨勢線相同的信息。每一個線性回歸指標值都等于線性回歸趨勢線的期末值。例如,10天的線性回歸趨勢線的期末值與10天的線性回歸指標值相同。

舉例

圖106顯示雅虎公司(Yahoo!)的幾條線性回歸趨勢線。

計算

線性回歸趨勢線的計算不在本書的范圍之內。線性回歸趨勢線的計算公式如下:

a+bx  

線性回歸趨勢線可以利用trend()函數來計算。本書隨附的擴展工作表含有非理性力量和trend()方法的例子。

Market Facilitation Index

市場便利指標

概述

市場便利指標(MFI)是比爾·威廉姆斯(Bill Williams)博士發明的,試圖通過定量計算每單位成交量的價格變動來衡量價格變動的效率,其方法是首先計算價格的日變化區間(最高價減去最低價)再除以總成交量。

釋義

當單獨使用時,MFI沒有什么利用價值。但是,將當期價格條形圖的MFI和成交量與前期價格條形圖的MFI和成交量相比較,一個可以用來交易的系統就出現了。

威廉姆斯用自己杜撰的四個詞來定義MFI與成交量組合的4種可能狀態,即“綠色”組合(green)、“褪色”組合(fade)、“偽裝”組合(fake)和“下蹲”組合(squat)。這些組合如表29所示。

注:加號表示當期值大于前期值;減號表示當期值小于前期值。

“綠色”(green)組合。這種條形圖表示MFI和成交量比前期增加了。因此價格變動了,MFI比前期要大。而且,成交量的增加表明更多的投資者正在進入市場。此外,價格變動是方向性的,也就是說,因為新進入的投資者建立新頭寸,所以市場朝一個方向變動。在“綠色”交易日,你應該已經想順著主導趨勢的方向來建立頭寸。

“褪色”(fade)組合。這種條形圖顯示當期的MFI和成交量比前期減少了。市場放慢了,如低成交量所顯示的那樣。這種狀態的交易日稱為“褪色”交易日,因為此時交易者對市場的興趣正在衰退。這種交易日通常發生在一個趨勢的末期。市場已經走到這樣一點,在該點沒有人愿意建立新的頭寸,市場為人所厭棄。不過,應該記住,如果市場擺脫了這種狀況,一個新的趨勢就出現了。

“偽裝”(fake)組合。這種條形圖顯示成交量的減少和MFI的增加,這就意味著日變動區間(最高價-最低價)的增加幅度超過了成交量的減少,從而產生更大的MFI值。但是,成交量的減少也表明沒有新的參與者。

價格的變動也許是由被套住的交易者推動的,而不是從外部吸引新的投資者參與的結果。威廉姆斯有一個假設,就是被套住的交易者有足夠的力量將價格推動到這樣一個水平,在這個價格水平,大量的止損委托單積壓在經紀人手中,騙過了場外交易者。

“下蹲”(squat)組合。這種條形圖顯示當期成交量比前期增加了,但MFI值比前期低。成交量的增加表明交投活躍,但MFI的降低表明市場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成交量增加,趨勢停滯,價格運動停止了。這種價格運動通常但并非總是出現在價格朝相反方向作重要變動之前。這種組合稱做“下蹲”,因為市場在爆發之前好像先蹲下來。通常情況下,這種“下蹲”突破將表明它是趨勢反轉的下蹲還是趨勢持續的下蹲。

舉例

圖107顯示了國際紙業公司(International Paper)的MFI。當價格下行時出現了幾個“褪色”(fade)條形圖;接著兩個“下蹲”(squat)條形圖出現在轉折點;最后開始出現幾個“綠色”(green)條形圖。

計算

MFI的計算是用最高價減去最低價再除以成交量:

表30說明了MFI的計算過程。

·第E列等于最高價(第B列)減去最低價(第C列)。

·第F列等于第E列除以成交量(第D列)。

Mass Index

質量指標

概述

質量指標是唐納德·多爾西(Donald Dorsey)設計的,通過度量最高價與最低價之間區間的變寬和變窄來辨別趨勢反轉。該區間變寬,質量指標值增加;該區間變窄,質量指標值減少。

釋義

根據多爾西的看法,要尋找的最有意義的圖形是“反轉凸”。當25期質量指標升至27.0以上隨即又跌至26.5以下,一個反轉凸出現了,接著價格的反轉就成為可能。價格的總體趨勢(也就是趨勢或交易區間)并不重要。

價格的9期指數移動平均線通常被用來確定反轉凸是發出買入信號還是賣出信號。當反轉凸出現了,如果移動平均線趨于下降(預期反轉)投資者應該買入;如果移動平均線趨于上升,投資者應該賣出。

舉例

圖108顯示了利頓公司(Litton)和它的25日質量指標。在利頓公司的價格線的頂部畫出了9日指數移動平均線。當反轉凸出現時(也就是質量指標升至27.0以上接著又跌至26.5以下)標示箭頭。如果9日指數移動平均線下跌,則標示“買入”箭頭;如果9日移動平均線上升,則標示“賣出”箭頭。

你可以看到在此期間由質量指標生成的信號在趨勢反轉前數日就出現了。

計算

質量指標的計算公式如下:

注意上述公式中的9是常數,而“n”由計算者自己確定(如下例中的n就是3)。

表31說明了3日質量指標的計算過程。

·第D列等于最高價(第B列)減去最低價(第C列)。

·第E列等于第D列的9日指數移動平均。第E列的第一個值就是第D列的第一個值(也就是0.375)。隨后各行的計算是,將第D列的當期值乘以0.2,再將前期值乘以0.8,最后將這兩個值加起來(0.2是根據后面移動平均指標中所解釋的公式“1/(9+1)”得來的;0.8是根據后面移動平均指標中所解釋的公式“1-0.2”得來的)。注意這個9日指數移動平均數直到第9日才有效。

·第F列是第E列的9日指數移動平均。第F列的第9行值等于第E列的第9個值(也就是0.336 0)。采用第9個值是因為9日移動平均數要過9天才有效。第F列隨后各行的計算是,將第E列的當期值乘以0.2,再將前期值乘以0.8,最后將兩個值加起來。

·第G列等于第E列除以第F列。我們要等到第F列有效時(也就是它要有9天的數據)才開始計算第G列的值。

·第H列等于第G列的3日值之和,這就是質量指標。

McClellan Oscillator

邁克勒蘭擺動指標

概述

邁克勒蘭擺動指標是基于對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上漲股票數量與下跌股票數量之差進行平滑了的市場寬度指標。該指標由舍曼(Sherman)和馬里安·邁克勒蘭(Marian McClellan)發明。他們合著的《利潤模式》(Patterns for Profit)一書提供了更詳細的內容。

釋義

那些采用上漲股票數量和下跌股票數量來確定股票市場運動中的參與數量的指標稱做“寬度指標”。一個健康的牛市通常伴隨著大量價格適度上漲的股票。一個正在變弱的牛市的特征是少數股票大漲,從而給人以整個股市都很牛的錯覺,這種類型的背離通常是牛市結束的信號。類似的解釋可應用于市場底部,在那里,市場指數持續下跌,但下跌的股票卻很少。

邁克勒蘭擺動指標是最流行的寬度指標之一(另一個流行的寬度指標是上漲/下跌線,參見Advance/Decline Line)。當邁克勒蘭擺動指標跌入-100~-70的超賣區間后上升時生成了典型的買入信號;當邁克勒蘭擺動指標上升至+70~+100的超買區間后下跌時生成了賣出信號。

如果邁克勒蘭擺動指標走出了這些區間(也就是升至+100以上或跌至-100以下)時,那么它就是極度超買或極度超賣的信號。這些極端值通常是現行趨勢繼續下去的信號。

例如,如果邁克勒蘭擺動指標跌至-90以下后上升,買入信號生成了。然而,如果它跌至-100以下,市場將可能在未來的2~3個星期走得更低。你應該推遲購買,直到擺動指標形成一系列上升的底部或市場獲得力量。

舉例

圖109顯示了邁克勒蘭擺動指標的5個“交易區間”(也就是+100以上、+70~+100、-70~+70、-100~-70以及-100以下)。

圖110顯示了邁克勒蘭擺動指標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的走勢。當邁克勒蘭擺動指標升至-70以上時標示“買入”箭頭;當它跌至+70以下時標示“賣出”箭頭。該指標在選擇買入時機和賣出點方面表現極佳。

計算

邁克勒蘭擺動指標等于上漲股票數量減去下跌股票數量的10%(大約是19天)與5%(大約是39天)指數移動平均值之差。

(上漲股票數量減去下跌股票數量)的10%指數移動平均數-

(上漲股票數量減去下跌股票數量)的5%指數移動平均數

表32說明了邁克勒蘭擺動指標的計算過程。

·第D列等于上漲股票數量(第B列)減去下跌股票數量(第C列)。

·第E列等于第D列的10%指數移動平均。第E列的第一個數值等于第D列的第一個值(也就是-873)。第E列隨后各行的計算是,先將第D列的當期值乘以0.1(也就是10%),再將第E列的前期值乘以0.9(也就是90%),最后將兩個值加起來(0.9是根據后面移動平均指標中解釋的公式“1.0-0.1”得來的)。注意這個“19期”移動平均數要等到第19天才有效。

·第F列等于第D列的5%指數移動平均數。第F列的第一個值等于第D列的第一個值(也就是-873)。第F列隨后各行的計算是,先將第D列的值乘以0.05(也就是5%),再將第F列的前期值乘以0.95(也就是95%),最后將兩個值加起來(0.95是根據后面移動平均指標中解釋的公式“1.0-0.05”得來的)。注意這個39期指數移動平均數要等到第39天才有效(在這張簡化的表格中沒有顯示出來)。

·第G列等于第E列減去第F列。就第F列而言,第D列的值要等到第39天才有效(本表中沒有顯示出來)。這就是邁克勒蘭擺動指標。

McClellan Summation Index

邁克勒蘭和指標

概述

邁克勒蘭和指標是基于邁克勒蘭擺動指標的市場寬度指標。該指標由舍曼和馬里安·邁克勒蘭發明。他們合著的《利潤模式》(Patterns for Profit)一書提供了更詳細的內容。

釋義

邁克勒蘭和指標是邁克勒蘭擺動指標的長期版本(long-term version),對它的解釋類似于邁克勒蘭擺動指標,除了它更適合于主要趨勢反轉這一點以外。

就像下面解釋的那樣,計算邁克勒蘭和指標的方法有兩種。兩種計算方法得出的數值不同,但作用相同。這些解釋性評論中所提到的計算方法會在有關計算的那一節介紹。

邁克勒蘭建議應用和指標時遵循下列規則:

·當和指標跌至-1 300以下時尋找主要底部。

·當市場背離出現在和指標值大于+1 600時尋找主要頂部。

當和指標值從它的前期低點上升超過3 600(例如,指標從-1 600上升到+2 000)點后向上穿過+1 900時,表示一個強牛市的開始。

舉例

圖111顯示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綜合指數與邁克勒蘭和指標。在點A,邁克勒蘭和指標跌至-1 300以下,這是一個主要底部的信號。點B表示一個強牛市的開始,因為邁克勒蘭和指標從其前期低點上升了3 600點以后升至+1 900以上。

計算

邁克勒蘭和指標可以采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來計算。第一種方法是由邁克勒蘭對現有方法進行改進后得出的。它等于邁克勒蘭擺動指標減去上漲股票數量減下跌股票數量的10%和5%的指數移動平均數之和:

邁克勒蘭擺動指標-[(10×10%趨勢)+(20×5%趨勢)]+1 000 

式中,5%趨勢=(上漲股票數量-下跌股票數量)的5%指數移動平均值;10%趨勢=(上漲股票數量-下跌股票數量)的10%指數移動平均值。

第二種方法是計算邁克勒蘭擺動指標的累積加總值,即昨日的邁克勒蘭和指標+邁克勒蘭擺動指標。

表33說明了邁克勒蘭和指標的第一種方法的計算過程。

·第D、E、F和G列的值與邁克勒蘭擺動指標計算表中的值相同。這些計算得出了邁克勒蘭擺動指標的第G列值。

·第H列等于第E列的值乘以10。

·第I列等于第F列的值乘以20。

·第J列等于第E列與第F列之和。

·第K列等于第G列的值減去第J列的值再加上1 000。這就是邁克勒蘭和指標。

Median Price

中間價格指標

概述

中間價格指標就是每天價格的中點,典型價格指標(參見Typical Price)和加權收盤價指標(參見Weighted Close)是與此類似的指標。

釋義

中間價格指標提供了日“平均價格”的簡單的單線圖。這個平均價格在你想得到一個更為直觀的價格時是很有用的。

舉例

圖112在價格條形圖中顯示了美國科凱國際集團(Keycorp)的中間價格指標(虛線部分)。

計算

中間價格指標的計算是最高價加上最低價再除以2。

(最離價+最低價)/2

表34說明了中間價格指標的計算過程。

·第D列等于最高價加上最低價。

·第E列等于第D列的值除以2。

Member Short Ratio

會員空頭比率指標

概述

會員空頭比率指標(MSR)是度量紐約證券交易所會員的賣空活動的市場情緒指標。“會員”在交易所的大廳里交易,自營或者代客買賣。預期股價將下跌,股票被賣空。

知道“聰明錢”在干些什么(如會員)通常是了解市場近期走向的很好的指標。

釋義

MSR是與公眾空頭比率指標(PSR)(參見Public Short Ratio)相對應的一個指標。這是因為市場中只有兩種交易者:公眾和會員(會員可以進一步分為專家會員和其他人)。當PSR等于20%時,MSR就一定會等于80%。

因為MSR是與PSR相對應的指標,因此對兩者的解釋也是相互對應的。當會員賣空時(一個高的MSR值),你也應該賣空;當會員處于多頭時,你也應該做多。要獲得更多的關于MSR的解釋,可以參考對PSR的討論。

計算

MSR的計算是用會員空頭數量(定義為賣空總量減去公眾賣空數量)除以賣空總量。結果顯示了紐約證券交易所會員賣空的百分比。

表35說明了會員空頭比率指標的計算過程。

·第D列等于賣空總量(第B列)減去公眾賣空數量(第C列)。這就是會員賣空數量。

·第E列等于第D列的值除以賣空總量(第B列)再乘以100。這就是會員空頭比率。

Mesa Sine Wave

山形正弦波指標

概述

山形正弦波指標(MSW)是約翰·埃勒斯(John Ehlers)發明的,用以確定某個證券是處于趨勢中還是處于周期模式中。如果證券處于周期模式中,那么MSW將相當于傳統的正弦波。如果證券處于趨勢中,MSW將不會與傳統的正弦波相似。

用技術術語來說,MSW是給定時間期間內的經過測量的相位角的正弦。主弦(按前移45度的相位角來計算)也要畫出來。相位角告訴我們在現行周期中走了多遠(例如,如果我們在現行周期中走了25%,那么相位角將是90度)。周期是由用戶自己定的一個值。

釋義

MSW包括兩個部分:正弦和主弦。總的來說,正弦與主弦的交叉給出了周期模式轉折點的先行信號。

當MSW與一個真正的正弦波相似時,就表示市場處于周期模式中。當正弦波上穿至主弦以上時發出買入信號;當正弦波下穿至主弦以下時發出賣出信號。

當市場處于趨勢中時,MSW則不像正弦波。事實上,典型的正弦和主弦都在零弦上下的狹窄區間內波動,相互之間有點平行并隔著一定距離。在趨勢模式中的正確交易策略是順勢而為。基本的移動平均線交叉有助于在這種類型的市場中建倉和清倉。

舉例

圖113顯示了強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的25日正弦波與主弦波。當價格走出交易區間,該指標從類似于正弦的形態變為不像正弦的形態。

計算

MSW的計算不在本書范圍之內。請參考《股票與商品技術分析》一書。

Momentum

動量指標

概述

動量指標度量在給定時間內證券價格變化了多少。

釋義

對動量指標的解釋與對價格的變動率(參見Price Rate-of-Chance)的解釋相同。兩個指標都顯示證券價格的變化,但是,價格的變動率以百分比的形式來表現價格的變化,而動量指標則以比率的形式來顯示價格的變化。

應用動量指標有兩種基本方法:

·你可以把動量指標作為類似于MACD(我更喜歡這個指標)的趨勢跟蹤擺動指標。當該指標到達底部又上升時買入;當該指標到達頂峰又下跌時賣出。就像MACD一樣,你也可以畫出一條該指標的短期(如9期)移動平均線,以確定它什么時候到達底部或頂峰。

·如果動量指標達到極高值或極低值(相對于它的歷史值),那么你應該認為當前的趨勢會繼續下去。例如,如果動量指標值達到極高后回落,你應該認為價格還將走得更高。在兩種情況下,當且僅當價格確認了動量指標發出的信號后才交易(例如,如果價格到達頂峰又跌落,在賣出前等待價格開始回落)。你也可以把動量指標看做先行指標。這種看法假設,典型的市場頂部可通過價格的急劇上漲來辨別(每個人都預期價格會漲得更高),典型的市場底部結束于價格的急劇下跌(每個人都想離場)。這些是經常的現象,但它也是一個廣義的概括。

·當市場攀向頂峰,動量指標將突然上升,然后下跌——與價格的持續上揚或小幅攀升相背離。與此相類似,在市場底部,動量指標將突然下跌,然后領先于價格開始上升。這兩種情況都導致動量指標與價格的背離。

舉例

圖114顯示了聯合電路公司(Integrated Circuit)和12日動量指標的走勢。位于A點和B點的背離提供了隨后反轉的先行信號。

計算

動量指標的計算公式如下:

表36說明了12日動量指標的計算過程。

·第C列是12天前的收盤價。

·第D列是收盤價(第B列)除以第C列,然后再乘以100。這就是動量指標。

Money Flow Index

貨幣流量指標

概述

貨幣流量指標(MFI)是測度貨幣流進和流出某證券的強度的動量指標。該指標與相對強弱指標相關(參見Relative Strength Index),但RSI只將價格納入計算范疇,而MFI還要將成交量納入計算范疇。

釋義

對MFI的解釋如下:

·尋找指標與價格的背離。如果價格趨于走高而MFI指標趨于走低(或反過來),那么反轉就可能迫在眉睫。

·當MFI超過80時尋找市場頂部的出現;當MFI低于20時尋找市場底部的出現。

舉例

圖115顯示了英特爾公司(Intel)和14日貨幣流量指標的走勢。位于A點和B點的背離提供了隨后反轉的先行信號。

計算

首先,計算給定期間的典型價格:

其次,將該期的典型價格乘以成交量得到貨幣流量(不是貨幣流量指標MFI):

貨幣流量=典型價格×成交量  

如果今天的典型價格大于昨天的典型價格,那么今天就有正的貨幣流量,如果今天的典型價格小于昨天的典型價格,那么今天就有負的貨幣流量。

正的貨幣流量等于給定時期內正的貨幣的加總;負的貨幣流量等于給定時期內負的貨幣的加總。貨幣比率就是正的貨幣流量除以負的貨幣流量。

最后,MFI可以利用貨幣比率來計算。

貨幣流量指標的計算表格太復雜,沒有在書中列出。本書的擴展工作表有完整的計算。

Moving Average Convergence/Divergence

平滑異同平均指標

概述

平滑異同平均指標(MACD)是趨勢跟蹤動量指標,表明兩條價格移動平均線的關系。MACD是《系統與預測》(System and Forecasts)的出版人杰拉爾德·阿佩爾發明的。

MACD是26日指數移動平均線與12日指數移動平均線之差。9日指數移動平均線又被稱做“信號”線(或者“觸發”線),畫在MACD的頂端來顯示買入/賣出機會(阿佩爾用百分比來表示指數移動平均線。他所說的3條移動平均線的百分比分別是7.5%、15%和20%。)

釋義

使用MACD的流行方法有三種,即交叉、超買/超賣條件以及背離。

交叉。MACD的基本交易規則是,當MACD跌落其信號線以下時賣出。類似地,在MACD升至其信號線以上時買入。另一個方法也很流行,就是在MACD超過或跌落零時買入/賣出。

超買/超賣條件。將MACD作為超買/超賣指標也是很有益的。當短期移動平均線遠離長期移動平均線(也就是MACD上升)時,很可能證券價格上漲過度,將很快回到更現實的水平。不同證券的MACD超買/超賣條件是不同的。

背離。當MACD背離證券價格時,一個現行趨勢快要結束的跡象出現了。當MACD創出新低而價格未能創出新低時,一個熊市背離出現了;當MACD創出新高而價格未能創出新高時,一個牛市背離出現了。當這兩種背離出現在相對超買/超賣水平時最有意義。

舉例

圖116顯示了惠爾普公司(Whirlpool)和它的MACD。當MACD上升至它的信號線以上時,標示“買入”箭頭;當MACD跌落至它的信號線以下時,標示“賣出”箭頭。

該圖顯示了MACD真的是一個趨勢跟蹤指標——犧牲早期信號來換取你在市場中處于正確的位置。當一個大趨勢展開時,如1993年10月那一次和1994年2月開始的那一次,MACD能夠抓住主要的獲利機會。當趨勢很短時,如1994年1月的情形,MACD被證明難以獲利。

計算

MACD的計算通常被描述為“將12日指數移動平均數減去26日指數移動平均數”。這種說法很貼切,我也經常這樣說,但它并不準確。

指數移動平均指標的計算是將當期價格的百分比加上前期價格指數移動平均值的百分比。百分比由下列公式中的期間數來決定:

利用這個公式,12日指數移動平均線的百分比是15.384 6%,26日指數移動平均線的百分比是7.407 4%(這些數字確實有過多的小數,在上面的句子中我取四位小數)。然而,阿佩爾最初定義MACD為15%和7.5%的指數移動平均線——與利用上述公式計算的百分比有細微的差異。確實,這些數值與12日指數移動平均數減去26日指數移動平均數得出的數值非常接近。但是,真正的MACD是將7.5%的指數移動平均數減去15%的指數移動平均數。表37說明了平滑異同平均指標的計算過程。

·第C列是收盤價的15%指數移動平均數(指數移動平均數的計算詳見下一詞條相關內容)。簡短地說,第C列的第一個值就是收盤價的第一個值。第C列的隨后各值的計算是,將收盤價的當期值乘以0.15,第C列的前期值乘以0.85,然后將兩個值加起來(0.85是按234頁所解釋的公式“1.0-0.15”計算的)。注意這個“12期”移動平均數直到第12日才有效(也就是1993年8月17日)。

·第D列是收盤價的7.5%指數移動平均數。第D列的第一個值等于收盤價的第一個值(也就是63.750)。第D列的隨后各行的計算是,收盤價的當期值乘以0.075,第D列的前期值乘以0.925,最后將兩個值加起來。(0.925是根據208頁所解釋的公式“1.0-0.075”計算的)。注意這個“26期”移動平均數直到第26天才有效(也就是1993年9月7日)。

·第E列等于第C列的值減去第D列的值。這一步的計算直到兩個移動平均數都有效時才開始(也就是第26天)。

Moving Averages

移動平均指標

概述

移動平均指標顯示證券價格在一段時期內的平均值。在計算移動平均指標的時候,要對給定時間內證券價格的平均值進行數學分析。當證券價格變化時,它的平均價格上升或下降。

計算移動平均值有7種流行方法:簡單平均(也稱算術平均)、指數平均、時間系列平均、三角平均、變量平均、成交量調整平均和加權平均。移動平均可以對任何數據系列進行計算,包括證券的開盤價、最高價、最低價、收盤價、成交量或者其他指標。對另一個移動平均數進行移動平均也是很普通的。對各種類型移動平均數計算的解釋在后頁“計算”項。

各種移動平均數之間的唯一重要的差別是分配給最近期數據的權重(時間系列平均除外)。簡單移動平均法分配給各價格的權重相同。指數移動平均和加權移動平均法分配給近期價格更大的權重。三角平均法賦予中間價格更大的權重。變動移動平均數基于價格的波動性來改變權重。成交量調整的移動平均數基于各期的成交量來改變權重。

釋義

解釋移動平均線的最流行的方法是,將證券價格的移動平均數與證券價格自身進行比較。當證券價格升至它的平均線值之上時生成了買入信號;當證券價格跌至它的平均線以下時生成了賣出信號。

圖117顯示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DJIA)1970~1999年年末的走勢。它也顯示了15月期的簡單移動平均線。當DJIA的收盤價高于它的移動平均線時,標示“買入”箭頭;當DJIA的收盤價低于它的移動平均數時,標示“賣出”箭頭。

這種類型的移動平均線交易系統并不試圖讓你在真正的底部進入市場或者在真正的市場頂部退出市場。確切地說,它被設計來使得你能夠在市場到達底部后不久買入和在市場到達頂部后不久賣出,從而與證券價格趨勢保持一致。

移動平均線的關鍵因素是在計算中所使用的期間數。回過頭來看,你總是可以找到能夠用以獲利的移動平均線(利用計算機我發現以前圖形中的最佳月份數是43個月)。關鍵是要找到能夠持續盈利的移動平均線。最流行的是43周(或者200天)移動平均線,它在測定主要(長期)市場周期時機方面有極佳的記錄。

就像表38所顯示的那樣,移動平均線的時間長度應該適合你想跟蹤的市場周期。例如,如果你想確定一個具有40期到頂的周期,那么理想的移動平均線的時間長度是利用下面公式計算所得出的21期:

理想的移動平均線時間長度=周期長度/2+1 

你可以通過把將天數除以5從而把日移動平均線的期間數轉換成周移動平均線(例如,一個200天的移動平均線與40周移動平均線幾乎是一樣的)。要將日移動平均線轉換成月移動平均線,只要將天數除以21(例如,一個200天的移動平均線與一個9個月的移動平均線非常接近,因為一個月大約有21個交易日)。

移動平均線也可以以指標的形式計算和畫圖。對移動平均指標的解釋與對移動平均線的解釋相似:當該指標升至它的平均值以上表示持續的上升運動;當該指標跌至它的平均值以下時表示持續的下跌運動。

特別適合與移動平均線擊穿系統一起使用的指標包括MACD、價格ROC、動量指標和隨機擺動指標等。

一些指標,如短期隨機指標,波動得如此飄忽不定以至于難以辨別它們的真正趨勢是什么。通過抹去該指標和畫出該指標的移動平均線,我們就可以看出該指標的總體趨勢而不是它的期間波動。

通過畫出擺動指標,如12期ROC、隨機指標或者RSI等的短期移動平均線(如2~10期),波動降低了,代價是略顯遲緩的信號。例如,不是在隨機擺動指標跌落80以下就賣出,你也許只在隨機擺動指標的5期移動平均值跌至80以下時才賣出。

舉例

圖118顯示了Immunex公司和它的39周指數移動平均線。雖然該均線沒有完美地指出頂部和底部,但它確實是指明價格趨勢方向的很好的指標。

圖119顯示了采用簡單算術平均法、加權平均法、時間系列平均法、三角平均法、變動平均法以及成交量調整平均法計算的25日均線。

計算:簡單移動平均線

簡單(或者“算術”)移動平均線的計算是,將一定期間數內(如12天)證券價格的收盤價加起來再除以期間數,所得結果就是該期間內證券價格的平均值。簡單移動平均線賦予每日價格相同的權重。

例如,計算收盤價的21日簡單移動平均線,首先,將最近21日的收盤價加起來;接著,把這個加總值除以21。所得結果就是你要的21日內收盤價的平均值。你可以把這個平均值畫在圖中。明天,你可以進行同樣的計算,將最近21日的收盤價加起來再除以21,然后將這個平均值畫在圖上。數學表達式如下:

·n=移動平均線的期間數。

表39說明了5日簡單移動平均線的計算過程。

·第C列是前5日收盤價的加總。

·第D列等于第C列的值除以5。這就是5日簡單移動平均線。

計算:指數移動平均線

指數(或者指數加權)移動平均線的計算是,賦予今日收盤價一個百分比值,加上昨日移動平均值的百分比。指數移動平均線賦予近期價格更大的權重。

例如,計算20%指數移動平均線,首先,將今日收盤價乘以20%;然后將昨日的移動平均值乘以80%再把兩者加起來。“80%”的計算是通過將100%減去移動平均中所使用的百分比,也就是20%(0.80=1.0-0.2)。在這個例子中,我們把今日收盤價的20%加上平均價格也就是昨日移動平均數的80%。

(今日收盤價×0.2)+(昨日移動平均數×0.8)

因為大多數投資者感覺采用期間數比百分比更舒服,指數百分比可以通過下面公式來轉換成具體的天數:

指數百分比=2/(期間數+1) 

例如,你可以利用上述公式來確定一個9期指數移動平均數會等于20%的指數移動平均數:

0.20=2/(9+1)

你可以通過下面公式將指數百分比轉換成期間數(如天數):

采用上述公式,你可以看到“20%”的指數移動平均會等于9期指數移動平均數:

注意,絕大多數百分比都不能轉換成精確的期間數。例如,在下面的公式中,一個15%指數移動平均數等于12.333…期。

一些指標的計算標明用指數百分比而不是期間數。例如,MACD的計算指明15%和7.5%指數移動平均線。雖然人們(包括我)通常把它們稱做12日和26日指數移動平均數,但它們實際上接近12.333日和25.666日移動平均線。

表40說明了一個5日指數移動平均線的計算過程。

·在第一天,第E列的值等于收盤價的第一個值(第B列)。

·第C列等于當期收盤價乘以33.333%,33.333%是通過“2/(n+1)”來計算的,其中“n”等于5,因為是5期指數移動平均線。

·第D列等于前一日的移動平均值(在第E列)乘以66.666%。66.666%是采用“100%-33.333%”計算的。注意,因為第一天沒有前一天,因此這個值在第一天計算不出(也就是1997年8月22日)。

·第E列等于第C列加上第D列(記住第E列的第一個值等于收盤價的第一個值)。盡管這個移動平均數從第一天開始就有具體的數值,但該指標要等到第5天才有效,因為這是5日移動平均數。

計算:時間系列移動平均線

時間系列移動平均數與時間系列預測指標(參見Time Series Forecast)相同。有時該指標又被稱做“移動線性回歸”研究。

計算:三角移動平均線

三角移動平均線賦予價格系列的中間部分更大的權重。事實上,三角移動平均線是雙重平滑的簡單移動平均線(也就是移動平均線的移動平均)。簡單移動平均線中所使用的期間數的變動,取決于你指定的期間數是奇數還是偶數。

要確定雙重簡單移動平均線的期間數,按下面的步驟去做:

1.把三角移動平均線的期間數加上1。例如,你要計算12期三角移動平均線,12加上1就等于13。

2.把第一步所得的結果除以2。例如,前面的結果是13,13除以2就等于6.5。

3.如果第二步中的結果包含有小數,采用四舍五入法。例如,如果第二步的結果值是6.5,四舍五入等于7。這就是你在求兩個簡單平均數時要用的期間數。

表41說明了5日三角移動平均線的計算過程。

·采納前面的建議,你可以確定一個5期三角移動平均數包含了3期簡單移動平均數(也就是5加1等于6,6除以2等于3,3不包括小數部分)。

·第C列是收盤價的3期簡單移動平均數。它的計算是將前3日的收盤價加起來再除以3。

·第D列是第C列的3期簡單移動平均數。它的計算是將第C列的前3日數值加起來再除以3。這就是三角移動平均數。

計算:變量移動平均線

變量移動平均線是由圖莎爾·錢德在《股票與商品技術分析》一書中的一篇文章中予以定義的。他的另一本書《新技術交易者》對這個指標也有討論。錢德提到幾種不同的計算方法——沒有一個“正確的”方法。在這里我對計算方法作了歸納。

變量移動平均線是基于數據系列的波動性而自動調整百分比的指數移動平均線。數據的波動性越大,賦予當期數據的權重就越大。

絕大多數移動平均線的計算方法都不能在趨勢性市場和交易區間之間進行很好的平衡。在交易區間內(價格在狹窄的區間內作水平運動),短期移動平均線趨于產生大量錯誤的信號;在趨勢性市場中(當價格在較長時間內上升或下跌時),長期移動平均線對趨勢的反轉反應遲緩。通過自動調整平滑常量,一條變量移動平均數能夠調整它的敏感度,使得它在兩種市場狀況下都表現良好。

變量移動平均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SM×VR)×收盤價]+[(1-SM×VR)×昨日的移動平均數] 

式中,SM表示縮放比率乘數;VR表示波動性比率。

波動性比率可以采用不同的指標。我采用9日錢德擺動指標的絕對值除以100。該比率越高,市場越具有“趨勢性”。從而增加移動平均線的敏感度。

你也可以選擇縮放比例乘數。我采用下面的公式:

SM=2/(期間數+1)  

計算:經成交量調整的移動平均線

經成交量調整的移動平均線是迪克·阿姆斯(Dick Arms)發明的,他把成交量應用于移動平均線中。

經成交量調整的移動平均線的計算有點復雜,然而,從概念上來說是容易理解的。這里我解釋了計算平均數的步驟,但沒有給出表格。

所有移動平均線(甚至包括成經交量調整的平均線)應用一些加權辦法來“平均”數據。就像它的名稱所隱含的那樣,經成交量調整的移動平均數賦予成交量最大的交易日以最大的權重。

一條經成交量調整的移動平均數的計算如下:

1. 應用所研究的整個價格系列的每個時間期間來計算平均成交量(注意,這就意味著移動平均數的精確值隨著你所選用的期間數的變化而變化)。

2. 將平均成交量乘以0.67來計算成交量增量。

3. 將各期實際成交量除以成交量增量來計算各期成交量比率。

4. 從最近期間開始倒推回去,將每期價格乘以成交量比率,再把這些值累加起來,直到達到了使用者指定的成交量增量數。注意,只有一部分前期成交量可能被用上。

計算:加權移動平均線

加權移動平均線賦予最近數據以更大的權重,過去的數據以較小的權重。一個加權移動平均數的計算是將以前各期的數據乘以加權因子。

加權因子基于移動平均線中的天數。例如,5日加權移動平均線分配5乘以今日價格,分配給前期各日價格的因子越來越小。

表42顯示了5日加權移動平均線。

表43說明了5日移動平均線其中一天(即1997年8月28日)的詳細計算過程。

·第C列是“天數”。它的計算方法是,從當日(也就是1997年8月28日)開始往后數,賦予當日的因子是移動平均數中所使用的期間數(也就是5)。記住,本表中只計算了1997年8月28日這一天的值。

·第D列等于收盤價(第B列)乘以第C列。就像你所看到的那樣,這一列中每天的權重越來越大。

·第E列是第D列前五日值的加總。

·第F列是第C列前五日值的加總(也就是1加2加3加4加5)。

·第G列等于第E列除以第F列。這就是5日加權移動平均數。

Negative Volume Index

負量指標

概述

負量指標(NVI)把注意力集中于成交量比前期少的交易日,其假設是“聰明錢”在成交量減少的交易日行動。

釋義

對NVI的解釋是,假設在成交量增加的交易日,從眾的、“不知情的”投資者活躍于市場;相反地,在成交量減少的交易日,“聰明錢”悄悄地建立頭寸。因此,NVI顯示了“聰明錢”正在干什么。

因為下跌的價格通常都伴隨著下降的成交量,所以,NVI通常趨于下降。

在《股市邏輯》一書中,諾曼·福斯巴克指出,當NVI升至它的1年移動平均線以上時,出現牛市的可能性是95%;而當NVI跌至它的1年移動平均線以下時,出現牛市的可能性是50%。因此,NVI作為牛市指標的作用最大。

舉例

圖120顯示了雅芳公司(Avon)的NVI。當NVI向上穿越它的1年(255個交易日)移動平均線時,標示“買入”箭頭;當NVI跌至它的1年(255個交易日)移動平均線以下時,標示“賣出”箭頭。你可以看到NVI能夠很好地辨別獲利機會。

計算

NVI的計算基于當期成交量是大于還是小于前期成交量而變化。

如果當期成交量小于前期成交量,那么:

如果當期成交量大于或者等于前期成交量,那么:

NVI=前期NVI 

表44說明了NVI的計算過程。

·第G列的第一天的值設定為1 000,這就是給定的初始NVI。(設定的初始值并不重要,只要它不為零即可。)

·第D列等于相對于前期價格的價格變化。它的計算是將當期收盤價減去前期收盤價。

·第E列等于價格變化的百分比。它的計算是用第D列(價格變化)除以前期收盤價(第B列)。

·第F列等于第E列(也就是1期變化百分比)乘以第G列的前期值(也就是前期NVI)。

·第G列的計算隨著成交量是增加還是減少而變化。如果當期成交量與前期成交量相比減少了(第一次出現于1988年1月5日),那么,第G列就等于第F列加上第G列的前期值。如果當期成交量大于或者等于前期成交量(第一次出現于1988年1月6日),那么,第G列就等于第G列的前期值(也就是保持不變)。你可以看到第G列的值只有在成交量減少時才變化,第G列的變化量就等于第F列的值。

New Highs-Lows Cumulative

新高-新低累積指標

概述

新高-新低累積指標是長期市場動量指標。它是創出52周新高的股票數量與創出52周新低的股票數量之差的累積總量。

釋義

新高-新低累積指標提供了對現行趨勢的確認。在絕大多數時候,該指標與主要市場指數朝相同方向運動。但是,當兩者運動方向相反時,市場很可能要反轉。

對新高-新低累積指標的解釋類似于上漲/下跌線,當指標未能確認市場指數的高點或者低點時,背離就出現了。處于上升趨勢的市場出現背離意味著潛在的弱勢;而處于下跌趨勢的市場出現背離意味著潛在的強勢。

舉例

圖121顯示了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和新高-新低累積指標的走勢。一個經典的背離出現在1998年,道指創出新高而新高-低累積指標卻未能超過它的前期高點。隨后而來的是大約20%的調整幅度。

計算

新高-新低累積指標是創出52周新高的股票數量與創出52周新低的股票數量之差的累積總量,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創出新高的股票數量-創出新低的股票數量)+昨日的指標值 

表45說明了新高-新低累積指標的計算過程。

·第D列等于創出新高的股票數量(第B列)減去創出新低的股票數量(第C列)。

·第E列等于第D列的累積值。它的計算是,將第D列的值加上第E列的前期值。

New Highs/Lows Ratio

新高/新低比率

概述

新高/新低比率(NH/NL比率)顯示了創出52周新高的股票數量與創出52周新低的股票數量之間的每日比率關系。

釋義

NH/NL比率是顯現創出新高與創出新低的股票之間關系的另一個有效方法。該比率值高表示創出新高的股票多(相對于創出新低的股票數來說)。該比率值小于1表示創出新高的股票數量比創出新低的股票數量少。

要想獲得更多的關于NH/NL比率的解釋,請參考新高-新低指標(參見New Highs-New Lows)。

舉例

圖122顯示了標準普爾500指數和NH/NL比率的走勢。當標準普爾500指數在1998年7月強勢上升時,NH/NL比率僅僅移動了一點點,表示這種上升窄而脆弱。市場隨后做出調整。

計算

新高/新低比率的計算公式如下:

表46說明了新高/新低比率的計算過程。

·第D列等于創出新高的股票數量(第B列)除以創出新低的股票數量(第C列)。

New Highs-New Lows

新高-新低指標

概述

新高-新低(NH-NL)指標顯示了每日創出52周新高的股票數量與創出52周新低的股票數量之差的關系。

釋義

你可以把NH-NL指標解釋為背離指標或者擺動指標。我通常畫出NH-NL指標的10日移動平均線來平滑它的每日波動。

背離。NH-NL指標通常稍稍領先于市場到達主要底部之前達到它的極低值。然后,隨著市場從主要底部反轉向上,指標值也迅速跳升。在此期間,許多股票創出新高,因為當價格低迷了很長一段時間后創新高比較容易。

隨著周期的成熟,背離通常出現在越來越少的股票創新高(指標下跌),而市場指數卻連創新高的時候。這是一個經典的背離,表示現行趨勢較弱,有可能反轉。

擺動。NH-NL指標在零附近擺動。如果指標值為正,那么牛市在握。如果指標值為負,那么熊市掌控。你可以在NH-NL指標穿越零的時候依據該指標來進行買入和賣出。這樣做并不總是能使你跟對市場,但它有助于確認現行趨勢。

舉例

圖123顯示了標準普爾500指數和NH-NL指標的10日移動平均線的走勢。標準普爾500指數和NH-NL指標的10日移動平均線的熊市背離的出現先于1987年的大崩盤。

計算

新高-新低(NH-NL)指標是創出52周新高的股票數量與創出52周新低的股票數量的差。我通常畫出該值的移動平均線。

創出新高的股票數量-創出新低的股票數量  

表47顯示了新高-新低(NH-NL)指標的計算過程。

·第D列等于創出新高的股票數量(第B列)減去創出新低的股票數量(第C列)。

Odd Lot Balance Index

零股平衡指標

概述

零股平衡指標(OLBI)是市場情緒指標,顯示零股賣出與零股買入的比率(“零股”是指數量小于100股的股票交易)。該指標的假設是,“零股交易者”也即市場上最小的交易者,不知道他們自己在干些什么。

釋義

當零股平衡指標較高時,零股交易者賣得多買得少,因此他們對市場的看法是悲觀的。與零股交易者的交易相反,你應該在他們賣出的時候(高OLBI值所表明的)買入,在零股交易者樂觀并買入時(低OLBI值所表明的)賣出股票。

你可以畫出零股平衡指標的10日移動平均線來平滑該指標的每日波動。

遺憾的是,零股交易努力繞過“上點交易”(“up-tick”)的原則,該原則要求專家經紀人當且僅當價格上漲時才能賣空,這就使得零股指標的可靠性降低了。參閱零股賣空指標(Odd Lot Short Ratio)釋義部分有關零股交易數量增加的討論。

舉例

圖124顯示了標準普爾500指數和OLBI的10日移動平均線的走勢。當零股交易者過度悲觀時標示垂直線A——被證明是買入的好機會。

計算

OLBI的計算是將零股交易的賣出數量除了零股交易的買入數量。

表48說明了OLBI的計算過程。

·第D列等于零股的賣出數量(第B列)零除股的買入數量(第C列),再乘以100。

Odd Lot Purchases/Sales

零股買入/賣出指標

概述

零股買入和零股賣出這兩個指標,就如它們的名稱所表明的那樣,以零股交易的方式買入或者賣出的股票數量。“零股”指的是少于100股的股票交易。

釋義

零股交易數量被應用于幾種不同的比率和指標中。就零股交易本身來說,它們顯示了零股交易者的投資活動情況。作為相互對立的指標,大量的零股買入通常被視為熊市,而大量的零股賣出被視為牛市。主張是采取與這些不知情的小投資者相反的行動。

遺憾的是,99股的零股交易努力繞過“上點交易”的原則,該原則要求專家經紀人當且僅當價格上漲時才能賣空,這就使得零股指標的可靠性降低了。參閱下面零股賣空指標釋義部分有關零股交易數量增加的討論。

舉例

圖125顯示了標準普爾500指數和零股賣出數量的10日移動平均線的走勢。當零股賣出數量顯著跳升(可由相對較高的移動平均值來辨別)時標示垂直線。這些垂直線被證明是很好的買入點。

Odd Lot Short Ratio

零股賣空比率

概述

零股賣空比率(OLSR)是市場情緒指標,顯示了零股賣空數量與零股買/賣交易的每日比率。

投資者預期股票價格下跌而“賣空”股票,賣空交易恰好與低價買入高價賣出以獲取利潤的傳統交易方式相反。為了從賣空交易中獲取利潤,股票被高價賣出,低價買入(補回)。“零股”賣空是涉及交易量不足100股的股票賣空交易活動。

釋義

如果我們能夠發現那些總是做錯的投資者并采取與他們恰好相反的行動,那么我們就總是正確的。零股指標就是要努力做到這一點。如果我們假設小投資者(“零股交易者”)是沒有經驗的(因此通常是錯誤的),那么采取與零股交易者相反的交易行為將是有利可圖的。

OLSR指標值越高,零股賣空的百分比越大,市場上漲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證明零股交易者是錯誤的)。類似地,OLSR指標值越低,市場下跌的可能性也越大。

總的來說,這個原則(采取與零股交易者相反的投資行動)被證明是正確的。零股交易者趨于被動反應而不是行動在先。較高的OLSR值通常在市場大跌之后出現(這時候投資者應該買入而不是賣出),較低的OLSR值趨于通常在市場經歷了很長時間的上漲之后出現。

在1986年,零股賣空的數量達到了前所未聞的水平。我聽到的解釋是,專家經紀人下的是多重零股賣空委托單,以此來規避“上點交易”的原則,該原則要求賣空交易必須是在價格高于前一筆交易價格時才能進行。他們在價格大跌的交易日這樣交易。

如果這種解釋是真的話,那么,對所有零股指標的解釋都大大復雜化了。這將意味著零股指標顯示的是“最小的”交易者在干些什么,除了指標值達到極端值外。指標的極端值顯示了“最大的”交易者(會員)在干些什么。

舉例

參考上兩條指標的例子。

計算

OLSR的計算是,將零股賣空數量除以當日零股交易的平均數量。因為零股的每一筆交易并不必然需要一個買者和賣者,交易的平均數量的計算是,把零股買單數量與零股賣單數量加起來再除以2。

表49說明了OLSR的計算過程。

·第B、C和D列是零股交易的數量。

·第E列等于零股買入數量(第C列)與零股賣出數量(第D列)之和。

·第F列等于第D列除以2。這就是零股交易的平均數量。

·第G列等于零股賣空數量(第B列)除以第F列的值再乘以100。這就是OLSR。

OddsTM Probability Cones

歐得思概率錐形曲線

概述

歐得思概率錐形曲線是唐·菲什巴克(Don Fishback)發明的,該方法被設計以圖形的形式顯示基于證券的歷史波動性的特定價格運動的概率。歐得思方法是建立在常用的期權定價模型的假設基礎之上。如果你應用期權定價模型來估價期權的話,那么不管你意識到還是沒有意識到,你都在做出歐得思方法采用的假設。

這個假設就是金融市場是隨機的,價格呈正態分布。那就意味著如果你畫出一定時期內的價格變化,價格變化在圖形的底端,概率數在兩邊,那么價格分布的圖形看起來像一條鐘形曲線。鐘形曲線代表“正態分布”。正態分布假設具有一些很有用的性質,包括一個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性質,即概率等于曲線下面的區間。

波動性為我們提供了能夠用來測度重要的價格變化的概率值。波動性越大,發生重要的價格變動的可能性也越大。

釋義

歐得思概率錐形曲線為未來價格變動的最可能區間提供了一個直觀的指南。價格變動區間(也就是錐形曲線的寬度)由價格的近期波動性、事先設定的期間數以及概率百分比(如68%的置信水平、90%的置信水平等)所決定。證券價格的波動性越大,未來價格的預期變動區間就越寬,錐形曲線也越寬。即使近期波動性很低,錐形曲線總是從頂點開始變寬,因為隨著時間的增加,發生重要的價格變動的可能性也越大。

這種類型的分析最初試圖幫助期權交易者決定最佳交易策略。從概率的觀點來看,期權交易者偏好于賣出執行價格在錐形曲線以外的期權,買入執行價格在錐形曲線以內的期權。

錐形曲線在分析常規的多頭頭寸和空頭頭寸時也具有優點。假設其他條件都相同,并假設你相信自己對價格方向的預測,你將偏好于對具有寬錐形曲線的證券而不是窄錐形曲線的證券建立多頭頭寸或者空頭頭寸。當然,這還得假設最近計算的波動性將持續下去或者還會提高。如果你預期波動性將下降,那么你還得重新考慮。

舉例

圖126顯示了埃克森公司(Exxon)的價格走勢和60%置信水平得歐得思概率錐形曲線(也就是基于歷史波動性來看,在指定的時間期間內價格將繼續停留在錐形曲線內的概率是60%)。

歐得思概率錐形曲線的計算不在本書的范圍之內。從根本上來說,其計算的基礎是標準的概率計算。首先,采用期權波動性指標(參見Option Analysis)來計算波動性。然后,在給定波動性的條件下,計算各期的估計價格范圍。將所得結果值的一半加上當期價格就得到錐形曲線的上線,將所得結果值的一半從當期價格中減去就得到錐形曲線的下線。

On Balance Volume

平衡交易量

概述

平衡交易量(OBV)是將成交量與價格變化聯系起來的動量指標。該指標是由喬·格蘭維爾(Joe Granville)發明的,最早載于他寫的《每日股市時機選擇的利潤最大化新策略》(New Strategy of Daily Stock Market Timing for Maximum Profits)一書中。

釋義

OBV是成交量的滾動總量,顯示成交量是流進還是流出某證券。當某證券的當日收盤價高于前期收盤價,那么,當日所有的成交量被視為上升的成交量;當某證券的當日收盤價低于前期收盤價,那么,當日的成交量被視為下跌的成交量。

對OBV的全面解釋不在本書范圍之內,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OBV分析方法,我建議你閱讀格蘭維爾的著作。

OBV分析的基本假設是,OBV變化領先于價格變化。其理論是通過上升的OBV可以看到“聰明錢”流進了證券。那么,當公眾進入證券時,證券價格和OBV將像波浪一樣前進。

如果證券價格變動領先于OBV,那么,一個“非確認狀態”(“nonconfirmation”)就出現了。“非確認狀態”可以出現在牛市頂部(當證券價格上升領先于OBV或者OBV沒有變化),也可以出現在熊市底部(當證券價格下跌領先于OBV或者OBV沒有變化)。

當每一個新頂都高于前頂,每一個新底都高于前底時,OBV處于上升趨勢之中。同樣地,如果當每一個連續的頂都低于前期的頂,每一個連續的底都低于前底時,OBV處于下降趨勢之中。當OBV呈水平運動且沒有形成連續的頂和底時,那它就處于可疑的趨勢中。圖127顯示了OBV的3種趨勢。

趨勢一旦形成,它就會繼續下去直到被突破。OBV趨勢可以以兩種方式被突破。第一種突破方式出現在上升趨勢向下降趨勢的轉變中或者下降趨勢向上升趨勢的轉變中。

OBV趨勢被突破的第二種方式是趨勢轉變為可疑趨勢并且停留3天以上。因此,當證券價格由上升趨勢轉變為可疑趨勢,只停留2天然后又轉回上升趨勢,OBV被視為總是處于上升趨勢中。

當OBV轉變為上升或者下降趨勢時,一個“突破”就出現了。既然OBV突破通常領先于價格突破,那么,投資者應該在OBV向上突破時做多。同樣地,投資者應該在OBV向下突破時做空。在趨勢轉變(前面幾段已有解釋)之前應該一直持有頭寸。

分析OBV的這種方法被設計來進行短期交易。根據格蘭維爾的看法,如果投資者想從短期OBV分析中獲利,他們就必須堅決迅速地行動。

舉例

圖128顯示了百事公司(PepsiCo)和它的OBV指標。我已經標示了上升、下降和可疑趨勢。

正如你會回憶起來的,一個下跌趨勢定義為更低的頂和更低的底;相反,一個上升趨勢定義為更高的頂和更高的底。

計算

OBV的計算是,當證券的當期收盤價高于前期時,將當期成交量加上累積OBV總量;當證券的當期收盤價低于前期時,將累積OBV總量減去當期成交量。其邏輯如下:

如果當期收盤價高于前期收盤價,那么,

OBV=前期OBV+成交量 

如果當期收盤價低于前期收盤價,那么,

OBV=前期OBV-成交量  

如果當期收盤價等于前期收盤價,那么,

OBV=前期OBV  

表50說明了OBV的計算過程。

·在第一天(也就是1993年1月4日),OBV(第D列)等于零,因為我們不知道價格是上漲還是下跌。

·在第二天(也就是1993年1月5日),價格下跌了,因此我們將成交量從前期OBV中減去,得到-16178。

·在第五天(也就是1993年1月8日),價格上漲了,因此我們將成交量加上前期OBV。

·在第六天(也就是1993年1月11日)

Open Interest

未平倉合約

概述

未平倉合約是某種期貨或者期權合約尚未清算的合約數量。未清算合約是指還沒有被執行、對沖結清或者到期的多頭或空頭合約。事實上,未平倉合約更應歸于數據而不是一個指標。

一個有時被忽略的事實是,一份期貨合約總是涉及一個買方和一個賣方。這就意味著一張未平倉合約總是代表兩個人,一個買方和一個賣方。

當一個買方和一個賣方創造了一份新合約時,未平倉合約就增加了,這種情形下買方建立了一個多頭頭寸,賣方建立一個空頭頭寸。當買方和賣方結清現有合約時,未平倉合約就減少了,這種情形下,買方賣出現有多頭頭寸,賣方補回現有空頭頭寸。

釋義

就其本身而言,未平倉合約僅僅顯示了一種具體合約或者市場的流動性。然而,將成交量分析與未平倉合約結合起來有時會提供資金流進和流出市場的微妙線索。

·成交量增加和未平倉合約增加確認了現行趨勢。

·成交量下降和未平倉合約減少是現行趨勢就要結束的信號。

舉例

圖129顯示了銅的價格走勢、未平倉合約(實線部分)和成交量的5日移動平均線(虛線部分)。未平倉合約是對所有合約而言的,并不僅僅是當期合約。

當未平倉合約和成交量雙雙增加時,我畫出了趨勢線A。這就確認了由趨勢線B所顯示的價格上升趨勢。

然后,當未平倉合約與成交量開始背離時我畫出了垂直線C。從這一點開始,成交量繼續增加,而未平倉合約卻急劇減少。這就發出了上升趨勢要結束的警告。

Oppen-10 Trin

公開-10交易指標

概述

公開-10交易指標是對阿姆斯指標的進行平滑處理所得的變種。它是利用上漲/下跌成交量和上漲/下跌股票數量來測度市場強弱的市場寬度指標。

釋義

對公開-10交易指標(又稱公開交易指標)的解釋類似于對“正常的”交易指標的解釋。

該指標值大于0.90表示熊市;該指標值小于0.90表示牛市。

表51是從彼得·埃力亞德斯(Peter Eliades)的《股票市場周期》(Stock Market Cycles)一書中復印下來的。它顯示了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在公開-10交易指標上升至1以上時的表現。記住,在那時候,60個點的升幅是很大的。

我為1985~1998年建立了一個類似的表格。79個附加交易(additional trade)產生的平均收益為301個點。

計算

公開-10交易指標的計算是,在進行交易指標計算之前求出交易指標各個組成部分的10日總量。

表52說明了公開-10交易指標的計算過程。

·第F列等于上漲股票數量(第B列)前10日的加總。

·第G列等于下跌股票數量(第C列)前10日的加總。

·第H列等于上漲成交量(第G列)前10日的加總。

·第I列等于下跌成交量(第E列)前10日的加總。

·第J列等于第F列除以第G列。

·第K列等于第H列除以第I列。

·第L列等于第J列除以第K列。這就是公開-10交易指標。

Option Analysis

期權分析

概述

應用最廣的期權定價模型是布萊克-斯科爾斯(Black-Scholes)期權定價模型,該模型是費希爾·布萊克(Fisher Black)和邁倫·斯科爾斯(Myron Scholes)于1973年發明的。

布萊克-斯科爾斯模型有助于根據證券價格、波動性、到期時間以及現行市場利率的期權的公平市場價格。在建立這個模型的時候,布萊克和斯科爾斯做出了如下假設:

1. 市場是“無摩擦的”。換句話說,沒有交易成本或稅收;所有市場參與者都能夠以“無風險利率”借入和貸出;對賣空不收取罰金;所有證券都是無限可分的。

2. 股票價格是對數正態分布的(也就是它們呈鐘形分布)。這就意味著一只股票的價格翻倍或者跌去一半的機會相等。

3. 股票既不支付現金股利也沒有任何形式的分配(該模型也經常做出調整以適應股利分配的情況)。

4. 期權只有在到期日才能被執行。

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模型的構成要素是證券價格、波動性、期權期限、市場利率以及股利(如果有的話)。

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模型的公式可以從許多書和出版物中找到。布萊克和斯科爾斯的原創性工作僅僅涉及股票看漲期權,自從他們的著作出版以來,許多擴展模型被發明出來,如看跌期權和期貨期權模型。伽馬(gamma)、舍塔(theta)、維伽(vega)等的計算都是對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原創模型的擴展。

股利調整模型為期權的公平市場價格提供了更精確的計算。一個流行的調整方法是假設股利的支付是連續的。

對這些期權指標的計算不在本書范圍之內。想進一步了解布萊克-斯科爾斯期權定價模型的計算和應用策略,我建議閱讀謝爾登·納坦恩伯格(Sheldon Natenberg)的著作《期權價格波動與定價理論》(Option Valatility and Price Strategies)。

釋義

看漲/看跌價格。看漲/看跌價格是布萊克-斯科爾斯模型的主要成果,它顯示了基于構成模型的各個組成要素(如波動性、期權期限和證券價格)的期權應該賣多少錢。它有助于回答這個問題“期權是高估了呢?還是低估了呢?”

看漲/看跌價格的基本作用有兩個:

1. 它幫助你找到錯誤定價的期權。期權的買方可以利用模型來發現低估的期權;期權的立權人(期權的賣方)可以利用模型來發現高估的期權。

2. 它可以幫助你進行無風險套利來賺取套利利潤。例如,你可以買入低估的看漲期權和賣空標的股票。這就創造了一個無風險套利,因為不管股票價格是上漲還是下跌,兩個頭寸都會完全相互抵消。然后,你可以等待期權回到它的公平市場價格來賺取套利利潤。

得爾塔(參見下面)被用來確定為了進行無風險套利而需要購買的股票數量。

得爾塔(delta)。得爾塔顯示了標的證券的價格變化了1美元時期權的價格變化了多少。

例如,如果股票XYZ的賣價是每股25美元,一個以XYZ為標的的看漲期權以2美元賣出,得爾塔是75%。因此,如果XYZ的價格增加到每股26美元,那么,期權的價格應該增加0.75美元(也就是2.75美元)。換句話說,XYZ的價格每上漲1美元期權的價格將上漲0.75美元。

如果一個期權是深度實值期權(如證券價格遠高于看漲期權的執行價格),那么,它將有一個高得爾塔值,因為幾乎證券的所有收益/損失都將在期權價格中得到反映;相反,一個深度虛值期權將有一個低得爾塔值,因為很少的證券收益/損失將在期權價格中得到反映。

如果你沒有電腦,計算得爾塔的經驗原則是:5美元的實值期權的得爾塔是75%(如證券價格高于期權執行價格);平價期權的得爾塔是50%(如證券價格等于期權執行價格);5美元的虛值期權的得爾塔是25%(如證券價格低于期權執行價格)。

當一個實值期權快要到期時,得爾塔將接近100%,因為所剩時間不多,實值期權轉變為虛值期權的可能性很小。

得爾塔也被用來確定進行“無風險套利”而買入/賣空股票的準確數量。例如,設想一個看跌期權的得爾塔是66%,那么,相對于每一份看跌期權的多頭頭寸,擁有66%的股票頭寸(也就是66股)將形成一個無風險套期保值。如果股價上漲1個點,那么,股票頭寸將增加66美元。這個66美元的增加額應該完全被看跌期權合約價值的減少額所抵消。

構建一個無風險套期保值將給投資者從低估的期權回到它的公平市場價格(也就是期權價格既不被高估也不被低估)來賺取套利利潤的潛力。從理論上講,市場最終會讓低估的期權回到它的公平市場價格。然而,應該注意的是,高交易成本可能會降低該理論的可靠性。

伽馬(gamma)。伽馬顯示給定標的證券上漲1個點時得爾塔的預期變化。因此,它顯示了得爾塔對標的證券價格變化的敏感性。例如,伽馬值為4表示相對于標的證券價格每增加1個點得爾塔將增加4個點(如從50%增加到54%)。

伽馬表示涉及期權頭寸的風險大小。大的伽馬值表示高風險,因為期權價值可以迅速地變化。然而,交易者也可能因所用策略的需要而樂意承擔高風險。

期權期限(option life)。期權期限顯示了期權還有多少時間到期。一般來說,離到期的時間越長,期權就越有價值。

期權期限圖(圖130)看起來像一個左高右低的階梯線。形成階梯狀的原因是因為周末和節假日。例如,在星期五還有146天到期,但在隨后的星期一只剩下143天。

舍塔(theta)。舍塔顯示了時間效應這一個因素對期權價格變化(以點的形式表示)的影響。離到期日越長,時間對價格的影響就越小。然而,隨著到期日的日益臨近,時間效應變大了,尤其是對虛值期權而言。舍塔也被稱做“時間衰變”。

例如,舍塔值為-0.002 5意味著僅僅隨著時間的流逝,期權價值將損失1%的1/4。

期權價格的時間效應幾乎總是為正。離到期日的時間越多,期權在到期日賺錢的機會就越多。這種正相關關系的唯一例外是那些離到期日還有很長時間的實值看跌期權。

在所有其他條件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具有較低的舍塔值的期權比那些具有高舍塔值的期權更有利可圖(對買方來說)。

維伽(vega)。維伽顯示了假定標的證券的波動性增加1%時期權的價格變化。它顯示了如果波動性上升1個點,那么,預期所得的美元數量是多少(假定所有其他情況保持不變)。

期權價格的波動性效應總是為正。標的證券價格的波動性越大,期權在到期日賺錢的機會就越多。所以,具有高波動性的期權比具有低波動性的期權所費更多。

既然維伽是測度期權對波動性變化的敏感度,那么,具有較高維伽值的期權比具有較低維伽值的期權更受投資者青睞(對買方來說)。

波動性(volatility)。波動性是用來顯示在給定時間框架內證券所經歷的波動程度的測度方法。在短時間內經歷大的價格起伏是高波動性股票的特征。

波動性是布萊克-斯科爾斯模型的唯一需要計算的輸入參數(模型參數包括證券價格、波動性、期權期限和市場利率),模型計算的準確性高度依賴于波動性數據質量的好壞。測度波動性的最好方法應該能夠抓住未來的價格變動,但是,如果我們知道未來的價格如何變動,那么,我們就不需要布萊克-斯科爾斯模型——我們可以直接從事交易。然而,現實迫使我們去估計波動性。有兩種與布萊克-斯科爾斯模型一起使用的估計波動性的方法,即歷史波動性和隱含波動性。

歷史波動性(historical volatility)是用基于標準離差的公式來測度證券價格實際波動的方法。它顯示了在過去某個時間期間內價格的波動性是多大。歷史波動性的好處是可以只采用歷史數據來計算。當你應用歷史波動性數據來計算布萊克-斯科爾斯看跌/看漲期權價格時,絕大多數期權都似乎定價過高。

隱含波動性(implied volatility)是廣為應用的測度期權波動性的一種方法。隱含波動性是期權市場為期權所設定(也就是隱含的)的波動性。計算隱含波動性需要把期權的實際價格、標的證券價格、執行價格和期權到期日都輸入到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中,該公式會解出隱含波動性。

具有高波動性標的股票的期權比那些具有低波動性標的股票的期權更有價值(也就是期權費更高),因為它在到期日賺錢的機會更大。期權的買方通常喜歡具有高波動性的期權,而期權的立權人通常喜歡具有低波動性的期權(假定其他情況保持不變)。

Overbought/Oversold

超買/超賣指標

概述

超買/超賣(OB/OS)指標是對上漲股票數量與下跌股票數量之差的進行平滑處理的市場寬度指標。

釋義

OB/OS顯示了股票市場什么時候處于超買狀態(需要回調)和什么時候處于超賣狀態(上漲在即)。

該指標值大于+200表示普遍看淡,小于-200表示普遍看好。當OB/OS指標跌至+200以下時,賣出信號生成了。類似地,當OB/OS指標升至-200以上時,買入信號生成了。

與所有OB/OS類型的指標一樣,指標極值也許是投資者預期改變的信號,但預期的調整也許不會隨之而來。[要進一步了解有關超買/超賣極值條件的討論,請參考上漲/下跌比率(Advance/Decline Ratio)的討論和邁克勒蘭擺動指標(McClellan Oscillator)的討論。]

舉例

圖131顯示了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和超買/超賣指標的走勢。當指標穿過然后往回交叉+200/-200水平線時標示“買入”和“賣出”箭頭。OB/OS指標在這種類型的交易區間中表現良好。

計算

超買/超賣指標是對上漲股票數量與下跌股票數量之差的10日指數移動平均。

(上漲股票數量-下跌股票數量)的10日指數移動平均  

表53說明了超買/超賣指標的計算過程。

·第D列等于上漲股票數量(第B列)減去下跌股票數量(第C列)。

·第E列等于第D列的10日指數移動平均。第E列的第一個值設定為第D列的第一個值(也就是-873)。第E列隨后各行的計算是第D列的當期值乘以0.181 8,第E列的前期值乘以0.818 1,最后將兩個值加起來。0.181 8是根據移動平均指標條所解釋的公式“2/(10+1)”計算得出的,0。818 1是根據移動平均指標條所解釋的公式“1-0.181 8”計算得出的。注意,這個10期指數移動平均數直到第十天才有效。

Parabolic Sar

拋物線狀的止損與反轉

概述

拋物線狀的時間/價格系統是由威爾士·懷爾德發明的,被用來設定價格止損,通常被稱做拋物線狀SAR(止損與反轉)。該指標在威爾士·懷爾德的著作《技術交易系統的新概念》有詳細解釋。

釋義

拋物線狀SAR提供了極好的退出點。當價格跌至SAR以下時,你應該結束多頭頭寸;當價格升至SAR以上時,你應該結束空頭頭寸。

如果你是多頭(也就是價格在SAR之上),SAR值將天天上升,而不管價格變動的方向。SAR上升的量取決于價格變動的量。

舉例

圖132顯示了康柏計算機公司(Compaq Computer)和它的拋物線狀SAR。你應該在SAR低于價格時做多,在SAR高于價格時做空。

圖132像懷爾德在他的書中一樣畫出了拋物線狀SAR。每個SAR止損點在它有效的那一天標出來。注意,SAR值是今天的而不是明天的止損值。

計算

表54解釋了如何計算具有0.02加速因子遞增值和加速因子最大值為0.2的拋物線狀SAR。這是一個難以理解的計算。

計算中的一件怪事是SAR要直到新的頭寸(也就是多頭或者空頭)出現時才開始,但我們還不知道在數據開始時我們擁有什么樣的頭寸。在這個例子中,我假設自從價格上漲以來我們從事多頭交易。

·第D列是加速因子。

·第D列的值首先被初定為加速因子遞增值(本例中的0.02),因為我們不知道這筆交易什么時候開始。

·第G列明確了引起頭寸從多頭向空頭變化(和從空頭向多頭變化)的條件。只要第G列發生變化,第D列重新被設定為加速因子遞增值(本例中的0.02)。這種變化第一次出現于1999年10月13日。

·當我們處于多頭位置(由第G列定義)和價格創出新的最高價時,或者當我們處于空頭位置(由第G列定義)和價格創出新的最低價時,第D列的值以加速因子遞增值(例如,0.02)的速度增加。如果前面兩個條件都未達到(而且第G列也沒有變化),那么,第D列保持不變。

·第D列的值也許不會超過加速因子最大值(如0.2)。

·第E列是極點價格。在多頭位置時(由第G列定義),極點價格是在現行頭寸狀態創下的最高價。在空頭位置時,極點價格是在現行頭寸狀態下創下的最低價。

·第F列是拋物線狀SAR(止損與反轉)。

·當頭寸變化時(由第G列定義),第F列基于新頭寸而被設定為新的值。如果新頭寸是多頭,那么第F列被設定為前期頭寸的最低價。如果新頭寸是空頭,那么第F列的值被設定為前期頭寸的最高價。

·在頭寸發生變化的交易日,第F列的值做如下調整:(1)用第E列的前期值減去第F列的前期值;(2)把所得值乘以第D列的前期值;(3)把所得值加上第F列的前期值。

·第G列是當期頭寸。當最高價(第B列)高于SAR值(第F列)時,它由空頭轉變為多頭。當最低價(第C列)低于SAR(第F列)時,它由多頭轉變為空頭。

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注意第G列的新頭寸要記入下一行。例如,在1999年10月12日這一天最低價低于SAR,“空頭”這個詞被記入下一行(也就是1999年10月13日)。

Patterns

形態

概述

技術分析的基本原則是價格沿趨勢運動。我們也知道趨勢不可能永遠持續。它們最終要改變方向,當趨勢真正改變時,那也不是一蹴而就。相反,典型的趨勢運動是減速、暫停然后反轉。當投資者形成新的預期改變了證券的供給/需求曲線時,這些階段就會出現。

預期的改變通常會引起價格形態的出現。盡管沒有兩個市場形態是完全一樣的,但它們的價格形態是非常相似的。可預測的價格行為經常跟隨著這些價格形態。

形態圖可以持續幾天、數月甚至數年。總的來說,形態形成的時間越長,隨之而來的價格變動就越劇烈。

釋義

下面的部分解釋一些常見的價格形態。要獲得更多的關于形態的信息,我建議閱讀羅伯特·愛德華茲(Robert Edwards)和約翰·邁吉(John Magee)合著的《股市趨勢技術分析》(Technical Analysis of Stock Trends)一書。

頭肩形態。頭肩價格形態是最可靠和最著名的形態。這種形態的名稱得自它像一個頭和兩個肩頭(一邊一個)。這種反轉形態如此普遍歸因于在該形態中趨勢往往出現典型的反轉。

當價格創出更高的高點和更高的低點時,一個階梯狀的上升趨勢就形成了。當這種攀升結束時趨勢被突破了。就像你在圖133中所看到的一樣,“左肩”和“頭”是最后兩個高點。隨著牛市試圖推動價格創出更高的高點卻失敗了,右肩就形成了,這表示上升趨勢的結束。當“頸線”被擊穿時,出現了對下跌趨勢的確認。

在一個健康的上升趨勢中,成交量應該隨著每次上漲而放大。當伴隨著價格上升的成交量小于前一次上漲的成交量時,趨勢正在變弱的信號出現了。在一個典型的頭肩形態中,成交量在頭部減少,特別是在右肩部分成交量很小。

隨著頸線的穿破,價格在為繼續上漲做最后一搏時回落到頸線是很普遍的(就像圖133顯示的那樣)。如果價格仍未能升至頸線以上時,它們通常會以放大的成交量急速下跌。

一個反轉(或者倒轉)頭肩形態通常與市場底部同時出現,就像正常的頭肩形態一樣,成交量通常在形態形成時減少,然后在價格升至頸線以上時放大。

圓頂與圓底。圓頂形態隨著預期由樂觀逐漸轉為悲觀而出現。漸進但堅實的轉換形成了圓頂。圓底形態隨預期逐漸由悲觀轉為樂觀而出現。

圓頂與圓底期間的成交量通常是圓底期間碗形價格圖的鏡像。前期趨勢中很大的成交量,隨著預期的轉換和交易者的猶豫不決而減少。然后,成交量隨著新趨勢的確立而增加。

圖134顯示了固特異輪胎(Goodyear Tire)與經典的圓底形態。

三角形。三角形態出現在峰和谷之間的范圍變窄時。典型的三角形態出現在價格遇到限制價格運動的支撐線或者阻力線的時候。

一個對稱的三角形態出現在價格創出更低的高點和更高的低點時。當價格創出更高的最低價(就像對稱的三角形)但最高價因為遇到阻力而保持在原位時,一個上升的三角形出現了。這種差異支持來自上升三角形的向上突破。當價格創出更低的最高價(就像對稱的三角形)但最低價因為遇到支撐而保持在原位時,一個下降的三角形出現了。這種差異支持來自下降三角形的向下突破。

就像水被迫從狹窄的出口流出時壓力不斷增加一樣,價格的“壓力”也隨著三角形態的形成而增加。價格通常會迅速地突破三角形。當這種突破伴隨著放大的成交量時它們就得到確認。

最可靠的突破出現在三角形的起始點與結束點(最高點)之間的1/2或者3/4的某個地方。很少有關于價格將突破對稱三角形的方向的線索。如果價格一直通過三角形攀向頂點,那么,這個突破是不可能的。

圖135顯示了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的價格走勢和一個上升三角形。

雙頂與雙底。當價格伴隨著巨大的成交量升至阻力線然后退回,接著又伴隨著減少的成交量升至阻力線時,一個雙頂就出現了。然后價格下跌,標志著一個新的下跌趨勢的開始。

雙底具有與雙頂相同的特征,除了它是倒過來敘述的。

圖136顯示了卡特彼勒公司(Caterpillar)的價格走勢和一個雙底形態。

缺口。當證券的開盤價高于/低于前期高-低交易區間并且停留在交易區間之上/下時,一個缺口就出現了。這樣就在圖形上創造了一個“缺口”。缺口通常是關于某證券的預料外的新信息的結果。

圖137顯示了高通公司(Qualcomm)的價格走勢和兩個上升缺口,一個強勢上升緊隨缺口之后。

Percent Retracement

百分比回落

概述

一個健康的牛市的特征是市場創出更高的高點和更高的低點。它表明預期與供給/需求曲線的連續的上升轉換。價格在創出更高的最高價后回落的量可以采用被稱為百分比回落的技術來測度。這種方法衡量價格從前期高點“回落”的百分數。

例如,如果一只股票從低點50升至高點100然后回落到75的位置,那么從100到75(25個點)回落了從50到100的初始距離的50%。

釋義

當需要確定價格在哪個水平上反轉并持續上升時,測度百分比回落是很有幫助的。在一個非常強的牛市市場,價格通常回落初始距離的33%,回落50%以上也并非不常見。回落超過66%幾乎總是表示牛市的結束。

一些投資者覺得33%、50%和66%與斐波納契數的38.2%、50%和61.8%之間非常相似。這些投資者可以利用斐波納契數(參見Fibonacci Studies)來看待回落水平。

舉例

我將圖138中安泰勒百貨公司(Ann Taylor Stores)的價格走勢標出3個點(即A、B和C)。這些點表明了價格發動(A)之前的價格、價格運動結束(B)時的價格和回落時的價格(C)。在這個例子中,價格回落了初始距離的61%。

Performance

表現指標

概述

表現指標以百分比的形式顯示證券價格的表現,有時也被稱做“標準化的”的圖形。

釋義

表現指標顯示了自起始期以來證券價格上漲的百分比。例如,如果表現指標為10,它表示證券價格自圖中左邊所顯示的起始期以來上漲了10%。類似地,-10表示證券價格自起始期以來下跌了10%。

表現指標圖有助于比較不同證券價格變動的表現,因為價格標準化為百分比。

舉例

圖139展示了奎斯特國際通信公司(Qwest Communications)和它的表現指標。該指標顯示奎斯特的價格自1999年年初以來上漲了6%。

計算

表現指標的計算是將價格的變化數量除以起始價格。

表55說明了表現指標的計算過程。

·第C列等于收盤價(第B列)減去第一個收盤價。例如,第C列中1999年1月13日的值等于收盤價(26.750 0)減去第一個收盤價(26.562 5)。

·第D列的值等于第C列的值除以第B列的第一個值再乘以100。這就是表現指標。

Point and Figure

點值圖

概述

點值圖(P&F)與傳統價格圖形不一樣,它們完全忽視時間而僅僅顯示價格的變化。P&F圖在y軸和x軸都標示價格變化,而不是在y軸標示價格和x軸標示時間。這個類似于卡吉圖(Kagi)、忍蔻圖(Renko)和三線突破圖(Three Line Break)。

釋義

P&F圖顯示了證券的潛在供給與需求。第X欄顯示了需求超過供給(上漲),第O欄顯示了供給超過需求(下跌),一系列很短的列表示供給與需求大致相等。

P&F圖經常呈現一些形態(參見Patterns),包括雙頂和雙底、牛市形態和熊市形態、牛市對稱三角和熊市對稱三角以及三重頂和三重底等。對所有這些形態做出詳細解釋不在本書范圍之內。

舉例

P&F圖只關注價格變動。看看圖140的P&F圖,你可以看到價格最初被包含在56.50的支撐線與60.50的阻力線之間。當價格向上突破60.50的阻力線(X的長列),這條阻力線變成了新的支撐線。新的支撐線最終失敗了(O的長列),價格重新考驗56.50支撐線,小漲了一番后又跌至56.50支撐線以下。

圖141顯示了與前面P&F相同的價格形態。你可以看到在這個條形圖中的支撐線與阻力線也是一樣的,但P&F使它們更容易辨認。

計算

當價格上漲一個“箱體規模”(你所指定的一個值)時,在P&F圖畫上一個“X”;當價格下跌一個箱體規模時,在P&F圖上畫上一個“O”。注意,如果價格上漲或者下跌不到一個箱體規模時,既不畫“X”也不畫“O”。

每一列可以有“X”或者“O”,但不能同時畫上兩者。為了變換列(如從X列變為O列),價格必須反轉一個“反轉量”(另外你需要指定的值)乘以箱體規模。例如,如果箱體規模等于3個點,反轉量等于2個箱體,那么為了變換列價格必須反方向變動6個點(3乘以2)。如果你正處在X列,那么價格必須下跌6個點來變為O列。如果你正處在O列,那么價格必須上漲6個點來變為X列。

列的變換辨別出價格趨勢的變化。當新的一列X出現了,它顯示價格正在往更高處上漲;當新的一列O出現了,它表示價格正在走低。

因為價格必須反方向變動一個反轉量,所以在一列中所能出現的X或者O的最小數量等于反轉量。普遍的做法是用最高價與最低價(而不僅僅是收盤價)來決定價格的變化是否大得足以顯示一個新的箱體。

Polarized Fractal Efficiency

極化分形效率指標

概述

極化分形效率(PFE)指標是漢斯·漢紐拉(Hans Hannula)發明的,他把分形幾何學和混沌理論應用于市場。PFE利用數學方法來確定價格在兩個點之間變動的效率。價格變動越呈現線性,效率越高,價格在兩個點之間運動的距離就越短。

釋義

PFE指標的主要作用是衡量價格活動的趨勢程度和集中程度。PFE指標值大于零表示價格趨勢是上升的。指標值越高,“趨勢性”越強,上升運動的效率越高。PFE指標值小于零表示價格趨勢是下降的。指標值越低,“趨勢性”越強,下降運動的效率越高。指標值在零上下波動表示價格運動方向不定,缺乏效率,供給與需求的力量均衡。

漢紐拉先生觀察到一些有趣的現象:

·指標指數(尤其是OEX)趨于具有大約43%的PFE最大值(包括正值與負值)。

·中間地帶(零值上下)是供給與需求均衡的地方,因此也是一個密集點。

·一個鉤形形態經常就出現在一個高效率期間結束之前。當PFE指標值看起來達到它的最大值時又按相反方向朝零運動,然后以最大效率做最后一搏,這個時候鉤形形態就出現了。這時可以按相反的方向進行交易,恰好在鉤形的極值外停止。一直保持頭寸到另一個極值,除非它緩慢地圍繞零線運動。如果它緩慢地圍繞零線運動,就退出交易,等待一個新的最高效率處進入市場。

舉例

圖142顯示了雪佛龍公司(Chevron)的帶有3個平滑期的14日PFE。該圖標出了前面描述的“鉤形”形態。價格在高效率期間趨于上升,接著PFE值朝零值急跌,然后在最大效率處做最后一搏,最后完全反轉,標志著雪佛龍價格的轉折點。

計算

極化分形效率理論的計算非常復雜,超出了本書的范圍。想進一步了解PFE指標,請參考《股票與商品技術分析》一書。

Positive Volume Index

正量指標

概述

正量指標(PVI)集中關注那些成交量比前期增加了的交易日,其前提是“擁擠的人群”在成交量增加的交易日建立頭寸。

釋義

對PVI的解釋假定,當成交量增加時,從眾的、“不知情的”投資者正在市場中。相反地,在成交量減少的交易日,“聰明錢”悄悄地建立頭寸。因此,PVI顯示了并不那么聰明的錢正在干些什么(負量指標顯示了聰明錢在干些什么)。然而,要注意PVI并不是一個與價格對立的指標。即使PVI被認為是顯示不那么聰明的錢在干些什么,它仍然與價格保持相同的方向。

因為上升的價格通常都伴隨著放大的成交量,所以PVI通常是趨于向上的。

表56總結了1941~1975年的NVI和PVI,就像諾曼·福斯巴克(Norman Fosback)在《股市邏輯》一書中解釋的那樣。

就像你所看到的,NVI極好地辨別出牛市(也就是當NVI在它的1年移動平均線之上時),PVI很好地辨別出牛市(當PVI在它的1年移動平均線之上時)和熊市(當PVI在它的1年移動平均線以下時)。

舉例

圖143顯示了為期4年(每周的數據)的NVI、PVI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的走勢。NVI和PVI都標明了牛市或者熊市,這取決于兩者是在它們的52周移動平均線之上還是之下。

當NVI或者PVI兩者之中有一個在其移動平均線之上時,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都標明牛市,當兩個指標值都在它的移動平均線之上時表示非常強的牛市。

計算

PVI的計算基于當期成交量是大于還是小于前期成交量。如果當期成交量大于前期成交量,那么:

如果當期成交量小于或者等于前期成交量,那么:

PVI=前期PVI  

表57說明了PVI的計算過程。

·在第一天,第G列的值被設定為1 000。這就是初始PVI(被設定的值的大小并不重要,只要它不是零)。

·第D列是與前期價格相比的價格變化。它的計算是將當期收盤價減去前期收盤價(第B列)。

·第E列是價格變化的百分比。它的計算是將第D列(價格變化)除以前期收盤價(第B列的前一行)。

·第F列等于第E列的值(也就是1期百分比)乘以第G列的前期值(也就是前期PVI)。

·第G列的計算隨著成交量是增加還是減少而變化。如果成交量與前期相比增加了(這種現象首次出現于1988年1月6日),那么第G列就等于第F列的值加上第G列的前一個值。如果當期成交量小于或者等于前期成交量(首次出現于1988年1月5日),那么第G列等于第G列的前一個值(也就是PVI保持不變)。因此你可以看到,第G列的值只有在成交量增加的時候才變化,并且它的變化量等于第F列的值。

Price and Volume Trend

價量趨勢指標

概述

價量趨勢指標(PVT)類似于平衡成交量(OBV),它也是隨收盤價變化而調整的累積成交量。然而,OBV是加上當期收盤價高于前期收盤價的交易日的全部成交量和減去當期收盤價低于前期收盤價的交易日的全部成交量,而PVT僅僅加上或者減去日成交量的一部分。加上或者減去的數量取決于當日收盤價與前一個交易日收盤價相比上漲或者下跌了多少。

釋義

對PVT的解釋類似與對平衡交易量和累積/派發線的解釋。

許多投資者感到PVT比OBV更準確地表明了資金流進和流出某證券。因為OBV指標不管證券收盤價是上漲了一個點的百分之幾還是翻了一倍都加上相同數量的成交量。而PVT則是在價格變動了很小的百分比時加上成交量的一小部分,在價格變化了很大百分比時加上成交量的大部分。

舉例

圖144顯示了光子動力公司(Photon Dynamics)的價格和PVT的走勢。牛市背離(PVT正在攀高而價格卻趨于走低)之后是價格的大漲。

計算

PVT的計算是將當期成交量乘以價格變動百分比,然后把所得結果加入累積總量。

例如,如果證券價格上漲了0.5%,成交量是10 000股,那么你就將50(也就是0.005×10000)加入PVT。如果價格下跌了0.5%,那么你就將PVT減去50。

表58顯示了PVT的計算過程。

·第D列等于當期收盤價減去前期收盤價(也就是自前期收盤以來所發生的價格變化)。

·第E列等于第D列的值除以前期收盤價(也就是自前期收盤以來的價格的百分比變化)。

·第F列等于第E列乘以成交量。

·第G列等于第F列的值加上第G列的前期值,這就是PVT值。

Price Channel

價格通道

概述

從本質上來講,價格通道就是動態的支撐線和阻力線。價格通道由兩條線組成:上面的通道線顯示了給定時間內最高的高點,下面的通道線顯示了給定時間內最低的低點。它們要不斷地做出調整來反映最近的新高與新低。

釋義

價格通道與其他類型的通道和帶一樣使用,它們有助于測度樂觀主義與悲觀主義的潮起潮落。當價格位于或者接近上線時表示極度樂觀——尋找阻力價位并回落到更合理的價格水平;當價格位于或者接近下線時表示極度的悲觀——尋找支撐價位并回升到更合理的價格水平。

既然價格通道是按照最高價和最低價的絕對量來計算的,它們就提供了傳統的支撐和阻力。例如,如果價格從底線兩次或者更多次地彈升到幾乎相同的價格,那么就表示此處遇到強有力的支撐;如果價格從頂線兩次或者更多次地下探到幾乎相同的價格,那么就表示此處遇到強大的阻力。

有趣的是,窄幅價格通道更像布林通道經常領先于價格的顯著變化。下面的論述注意到對20期布林通道和20期價格通道的一些有趣觀察。

·當價格通道和布林通道都非常窄并且收盤價超出了價格通道的上線時,可以預期價格將大幅攀升。在布林通道中間價位下面一點點設定保護性止損。

·當價格通道和布林通道都非常窄并且收盤價跌落價格通道下線時,可以預期價格將大幅下挫。在布林通道中間價位上面一點點設定保護性止損。

·當價格通道和布林通道都很寬并且收盤價超出了價格通道的上線,可以預期價格將逆主導的上升趨勢作暫時回落。

·當價格通道和布林通道都很寬并且收盤價跌落價格通道的下線時,可以預期價格將逆主導的下降趨勢暫時回升。

舉例

圖145顯示了菲利普·莫里斯公司(Philip Morris)的價格走勢以及上面所描述的布林窄通道和收盤價超出價格通道的上線時的買入信號。

計算

價格通道的上線是前n期的最高價(不包括當期),下線是前n期的最低價(不包括當期)。

表59說明了5日價格通道的計算。

為了更好地理解術語“不包括當期”,我們來看1984年8月2日這一天。在這一天基于近5天的最高價和最低價是指從1984年7月26日到1984年8月1日這5天,而不是你可能想到的從1984年7月27日到1984年8月2日這5天。

Price Oscillator

價格擺動指標

概述

價格擺動指標顯示了證券價格的兩條移動平均線之差。兩條移動平均線之差可以以點的形式或者以百分比的形式來表示。

價格擺動指標幾乎完全與MACD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價格擺動指標可以使用任何兩條用戶指定的移動平均線。(MACD總是使用12日和26日兩條移動平均線,兩者之差總是以點的形式來表示。)

釋義

典型的移動均線分析在短期移動均線(或者證券價格)升至長期移動均線之上時生成買入信號。相反地,在短期移動均線(或者證券價格)跌至長期移動均線以下時生成賣出信號。價格擺動指標說明了由這些一條或者兩條移動均線系統生成的周期性通常也是有利可圖的信號。

舉例

圖146顯示了凱洛格公司(Kellogg)的價格走勢和10日/30日價格擺動指標。在這個例子中,價格擺動指標以百分比的形式顯示了兩條移動均線之差。

當價格擺動指標升至零以上時,標示“買入”箭頭;當指標值跌至零以下時,標示“賣出”箭頭。這個例子是價格擺動指標有效性的典型。因為價格擺動指標是趨勢跟蹤指標,它非常成功地讓你在趨勢期間正確地站在市場一方(就像箭頭B、E和F所顯示的那樣)。但在猶豫不決的盤整期,價格擺動指標產生了小小的損失(就像箭頭A、C和D所顯示的那樣)。

計算

價格擺動指標以點或者以百分比的形式來表示兩條移動平均線之差。

當兩條移動平均線之差以點的形式來表示時,價格擺動指標的計算就是簡單地用短期移動均線減去長期移動均線。

短期移動均線-長期移動均線  

當兩條移動平均線之差以百分比的形式來表示時,它用兩者之差除以長期移動均線。

表60說明了價格擺動指標的計算過程。

·第D列等于短期移動平均值(第B列)減去長期移動平均值(第C列)。這就是以點表示的價格擺動指標。

·第E列等于第D列除以第C列再乘以100。這就是以百分比表示的價格擺動指標。

Price Ratio Of Change

價格的變動率指標

概述

價格的變動率(ROC)指標顯示了當期價格與n期前價格之差,這個差既可以以點的形式也可以百分比的形式來表示。動量指標(參見Momentum)表達了同樣的信息,但它是以比率的形式來表示的。

釋義

證券價格以一種周期性的、像波浪一樣的形式上漲和下跌,這是一種為人們所深刻理解的現象。這種周期性變動是預期改變的結果,樂觀預期和悲觀預期相互爭斗力圖控制價格。

ROC通過測度價格在指定期間的變化量以擺動指標的形式來顯示價格的波浪運動。價格上升時,ROC也上升;價格下跌,ROC也下跌。價格變化越大,ROC的變化也越大。

用來計算ROC的時間期間在1天(這種方法的計算結果是顯示每日價格變動的波動圖形)到200天(或者更長)之間變動。最流行的做法是用12日和25日ROC來從事短期和中期交易。這些時間期間在杰拉爾德·阿佩爾(Gerald Apple)和弗雷德·希斯勒(Fred Hitschler)合著的《股票市場交易系統》(Stock Market Trading System)一書中得到推廣。

12日ROC是極好的從短期到中期的超買/超賣指標。ROC越高,證券超買程度越深;ROC越低,上漲的可能性越大。但是,與所有的超買/超賣指標一樣,在從事交易之前你要謹慎地等待市場開始調整(也就是轉向上升或者轉向下跌)。一個看來是超買的市場會維持超買狀態一段時間。事實上,超買/超賣的極值通常表示現行趨勢的繼續。

12日ROC趨于在一個很規則的周期內循環地來回擺動。通常地,通過研究ROC的前一個周期并將這個周期與當期市場聯系起來就可以預測價格的變化。

舉例

圖147顯示了以百分比形式表示的沃爾格林公司(Walgreen)的12日ROC。每當ROC跌落超賣水平-6.5以下然后又升至其上時,標示“買入”箭頭;每當ROC升至超買水平+6.5以上然后又跌落其下時,標示“賣出”箭頭。

最適超買/超賣水平(如±6.5)隨所分析的證券和整個市場情況而變化。我通過在圖中畫出一條隔開沃爾格林的12日ROC的前期“極值”的水平線來選擇±6.5。

計算

價格的變動率(ROC)指標顯示了以點的形式或者以百分比的形式來表示的兩個價格之差。

當兩條均線之差以點的形式來表示時,ROC的計算就是簡單地將當期收盤價減去n期前的收盤價。

當期收盤價-n期前的收盤價  

當ROC是以百分比的形式來表示的時候,ROC的計算是將價格變化除以n期前的收盤價。

表61說明了3日ROC的計算過程。

·第C列等于當日收盤價減去3日前的收盤價。這就是以點的形式來表示的ROC。

·第D列等于第C列的值除以3日前的收盤價再乘以100。這就是以百分比的形式來表示的ROC。

Projection Bands

投射帶

概述

投射帶是由梅爾·威德納(Mel Widner)博士發明的,它的畫法是找出在指定期間內的最低價和最高價然后把它們向前投射(與線性回歸趨勢線平行,參見Linear Regression Trendlines)。畫出來的圖形包括兩條代表最高投射價格邊界和最低投射價格邊界的曲線。

釋義

投射帶的用法與其他類型的帶狀圖很相似:當價格位于或者接近上曲線時表示極度樂觀——預期價格將回落到更合理的價位。類似地,當價格位于或者接近下曲線時表示極度悲觀——預期價格將會上升到更合理的價位。同樣可以預期投射帶變窄之后是突破(向上反轉或者向下反轉)。

舉例

圖148顯示了雅虎公司(Yahoo!)的14日投射帶。投射帶在1998年2月末變窄,價格也在這個時候反轉向上。

計算

下面是投射帶上曲線的計算公式:

下面是投射帶下曲線的計算公式:

用表格來解釋投射帶對這本書來說太復雜了。

Projection Oscillator

投射擺動指標

概述

投射擺動指標是對投射帶(參見Projection Bands)的進一步修訂,兩者都是梅爾·威德納博士發明的。投射擺動指標顯示了相對于投射帶的當期價格位置。

投射擺動指標基本上是一個斜率調整的隨機擺動指標。隨機擺動指標揭示了在最近一段時期內,當期價格與最高價和最低價之間的關系,而投射擺動指標顯示了當期價格與上曲線和下曲線之間的關系。這種調整使得投射擺動指標比隨機擺動指標對短期價格變動更敏感。

投射擺動指標值為50表示當期價格恰好位于投射帶的中間。指標值為100表示價格觸及上曲線,指標值為0表示價格正觸及下曲線。

釋義

投射擺動指標可以用做短期和中期交易指標,這取決于計算擺動指標時所采用的時間期間數。當顯示一個短期投射擺動指標時(如10~20期),流行的做法是采用投射擺動指標的3期移動均線作為觸發線。

超買/超賣。當投射擺動指標跌落在某個指定值(如20)以下,然后又升至該水平值以上時買入。當投射擺動指標升至某個指定值以上(如80),然后又跌至該水平值以下時賣出。指標值高(如80以上)表示過度樂觀;指標值低(如20以下)表示過度悲觀。

就像所有的超買/超賣指標一樣,最好在下單之前等待證券價格改變方向。有一種現象并不少見,就是超買/超賣指標會在超買/超賣狀態中維持很長一段時間,價格持續攀高/走低。

交叉。當投射擺動指標向上交叉它的觸發線時買入;當投射擺動指標向下交叉它的觸發線時賣出。你可以通過要求這些交叉出現在70以上或者30以下,從而提高你的交易質量。

背離。如果價格創出一系列新高而投射擺動指標未能超過前期高點,那么考慮賣出;如果價格創出一系列新低而投射擺動指標未能創出新低,那么考慮買入。你可以要求背離出現在70以上或者30以下,從而提高你的交易質量。

舉例

圖149顯示了沃爾特·迪士尼公司(Walt Disney)的經3日移動平均平滑和具有3日觸發線的20日投射擺動指標。當交叉出現在70以上或30以下時標示箭頭,你可以看到這個指標適合于短期交易。

計算

下面是投射擺動指標的計算公式:

表62說明了投射擺動指標的計算過程。

·第C列和第D列是投射帶。

·第E列等于收盤價(第B列)減去投射帶下曲線(第D列)。

·第F列等于投射帶上曲線(第C列)減去投射帶下曲線(第D列)。

·第G列等于第E列除以第F列再乘以100。這就是投射擺動指標。

Public Short Ratio

公眾空頭比率

概述

公眾空頭比率(PSR)顯示了公眾賣空數量與賣空總量之間的關系。(公眾空頭比率有時又被稱做非會員空頭比率。)

釋義

對PSR的解釋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在賣空者中,公眾是最弱勢的(當然,零股交易者除外,零股交易指標已作過介紹)。如果這個前提是真的話,那么我們應該在公眾賣空時買入,在公眾做多時賣出。從歷史的角度看,這個前提是成立的。

一般來說,PSR值越高,公眾越悲觀,價格越有可能上漲(給定上述前提)。從歷史上看,PSR的10周移動平均線在25%以上表示牛市,在25%以下表示熊市。移動平均線在牛市區間或者熊市區間走得越遠,價格回調或者上漲的可能性越大。同樣地,指標值處在牛市/熊市的時間越長,市場變動的機會就越好。想獲得更多關于PSR的信息,我建議閱讀諾曼·福斯巴克所著的《股市邏輯》一書中關于非會員空頭比率的討論。

舉例

圖150顯示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綜合指數和PSR的10周移動平均線。

PSR的10周移動均線自1987年大崩盤以來一直位于曾經重要的25%水平線之上,表示公眾在這一波牛市的大多數時間里對牛市的強度持懷疑態度。

在點A,PSR跌落25%以下,進入熊市區間(也就是公眾太樂觀)。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PSR持續走低,公眾變得越來越樂觀。在此期間,價格波浪上升,增加了牛市狂熱。隨后的1987年大崩盤給公眾打了一針大劑量的清醒劑。

計算

PSR的計算是將公眾賣空數量除以賣空總量,得出的結果就是公眾空頭比率。這在表63中作了說明。

Puts/Calls Ratio

看跌/看漲比率

概述

看跌/看漲比率(P/C比率)由馬丁·茨威格發明,是顯示在芝加哥期權交易所交易的看跌期權數量與看漲期權數量之間關系的市場情緒指標。

從傳統上來說,期權的交易者是那些不精明的、缺乏耐心的投資者,他們受到支出少量資本來獲取巨大的潛在利潤的誘惑。有趣的是,這些投資者的行為為市場頂部和市場底部提供了極好的信號。

釋義

一份看漲期權賦予投資者以事先確定的價格購買100股股票的權利。購買看漲期權的投資者預期股票價格在未來的幾個月里會上漲。相反地,一份看跌期權賦予投資者以事先確定的價格賣出100股股票的權利。購買看跌期權的投資者預期股票價格將會下跌。(對這些通用規則的一個例外是,買入看跌期權和看漲期權也可以是為其他投資,甚至其他期權提供套期保值。)

因為購買看漲期權的投資者預期股票價格上漲,而購買看跌期權的投資者預期股票價格將下跌,因此看跌期權的數量與看漲期權數量之間的關系就說明了這些傳統的缺乏效率的投資者的樂觀預期或悲觀預期。

P/C比率值越高,這些投資者對市場的預期越悲觀。相反地,低比率值表示較大的看漲期權數量和樂觀的預期。

P/C比率是一個反向指標,當它達到“極度”水平時,市場通常向相反方向做出調整。表64定義了解釋P/C比率的通用原則。記住,市場并非僅僅因為投資者過度樂觀或悲觀的信心就一定要調整自己。與所有的技術分析工具一樣,你應該結合其他市場指標來應用P/C比率。

舉例

圖151顯示了標準普爾500指數和P/C比率的4周移動平均線的走勢。P/C比率的取值范圍隨時間而改變,因為它受到交易策略而不是純粹的期權買入(如機構的套期保值)的影響,因此,找到相對于最近P/C比率變動范圍的極值水平而不是絕對水平將是有幫助的。基于這種考慮,我畫出了P/C比率的4周移動平均線的標準誤差通道(參見Standard Error Channel),以便更好地看出P/C比率的相對高值與相對低值。當投資者過度悲觀時(P/C比率值超出了上線),標示“買入”箭頭;當投資者過度樂觀時,標示“賣出”箭頭(P/C比率值跌落了下線)。這些箭頭當然顯示了投資者在應該買入看漲期權時,他們卻買入看跌期權;在應該買入看跌期權時,他們卻買入看漲期權。

計算

P/C的計算是將看跌期權成交量除以看漲期權成交量再乘以100。

式中,CBOE表示芝加哥期權交易所。

表65說明了計算過程。

Qstick

Q棒指標

概述

Q棒指標是圖莎爾·錢德發明的,它提供了一種測量蠟燭圖中陰線和陽線的數量與規模的方法。陰線代表了收盤價低于開盤價的交易日,陽線代表了收盤價高于開盤價的交易日。Q棒指標只是開盤價與收盤價之差的移動平均。

釋義

Q棒指標值低于零表示在給定時期內的蠟燭圖中陰線多于陽線,因此對該證券持悲觀的看法。指標值大于零表示在給定時期內的蠟燭圖中陽線多于陰線,因此對該證券持樂觀的看法。

交叉。當指標向上交叉零線時買入,當指標向下交叉零線時賣出。

極值水平。當Q棒指標值處于極低水平然后向上反轉時買入;當Q棒指標值處于極高水平然后向下反轉時賣出。你也許想畫出Q棒指標的短期移動均線來用做觸發線。

背離。當Q棒指標上升而價格下跌時買入;當Q棒指標下跌而價格卻上漲時賣出。你也許想在下單之前等待價格來確認新的方向。

舉例

圖152顯示了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的8日Q棒指標值。1998年5月,Q棒指標值達到幾年來的最高水平。這標志著指標的極值和價格的頂峰,在這一點價格從大約80下跌到5個月后的接近47的低點。Q棒指標在1999年3月的極低值也標志著極佳的買入點。

計算

Q棒指標等于過去“n”日的“收盤價-開盤價”之和再除以“n”。

表66顯示了4日Q棒指標的計算過程。

·第D列等于收盤價(第C列)減去開盤價(第B列)。

·第E列等于第D列過去4日的加總。

·第F列等于第E列的值除以4,這就是Q棒指標。

Quadrant Lines

四等分線

概述

四等分線是將最高值與最低值(通常是價格)分為四個相等部分的一系列水平線。

釋義

四等分線主要用來幫助直觀觀察價格變動,它們能夠幫助你看到給定時間內的最高價、最低價和平均價。

舉例

一項有趣的技術是顯示線性回歸趨勢線(參見Linear Regression Trendlines)和四等分線。這種結合展示了最高價、最低價、平均價以及價格的平均斜率。我在圖153的通用磨坊公司(General Mills)的價格走勢中采用了這項技術。

計算

四等分線的計算是找出分析期間的最高價與最低價。頂線從給定期間內的最高價畫出,底線從給定期間內的最低價畫出,其余3條線的畫法是將最高價與最低價分成4等分,中心線(“中點”)通常畫成虛線。

R-Squared

R的平方指標

概述

R的平方指標測度價格跟隨線性回歸趨勢線的緊密程度,該指標主要用以表示趨勢的強度——在過去的時間里價格變動的線性關系越密切,趨勢就越強。

釋義

聯系線性回歸斜率(參見Linear Regression Slope)來思考R的平方指標是有益的。線性回歸斜率告訴你趨勢的方向(正向或者負向),R的平方指標告訴你趨勢的強度。R的平方指標的較高值可以伴隨較高的正的或者負的線性回歸斜率。

盡管知道R的平方指標值是有幫助的,但理想的是將R的平方指標與線性回歸斜率結合使用。交易者最感興趣的是較高的R的平方指標值伴隨著較大的線性回歸斜率值。

應用R的平方指標的最有用的方法之一是把它作為一個確認指標。一個以動量為基礎的指標(如隨機指標、RSI、CCI等)可以用R的平方作為補充確認指標。R的平方指標提供了定量測度價格的“趨勢性”的方法。如果R的平方指標高于它的關鍵值并繼續走高,那么你可以確信現行趨勢是強勢。

當使用基于動量的指標時,如果你確定價格處于無趨勢狀態或者趨勢微弱(也就是較低的或者正在變小的R的平方指標值)時,那么僅僅在超買/超賣水平進行交易。在一個強趨勢市場,價格會在接下來的一段時期內保持超買或者超賣狀態。

要想確定一條給定n期的線性回歸趨勢線在統計上是否顯著,畫出R的平方指標并參考表67。該表顯示了在各個時期95%置信水平的R的平方指標值。如果R的平方指標值低于顯示出來的關鍵值,你應該假定價格在統計上沒有顯示出顯著趨勢。

當你觀察到R的平方指標從極值水平跌落時,你甚至可以考慮逆主導趨勢而建立短期頭寸。例如,如果斜率為正,R的平方指標大于0.8并開始下行,你可以考慮賣出證券或者建立空頭頭寸。

舉例

圖154顯示了內曼·馬庫斯公司(Neiman Marcus)的14日R的平方指標和14日線性回歸斜率。在1997年12月,線性回歸斜率向上交叉零線(表示一個上升趨勢),R的平方指標交叉于0.27(表示該趨勢是有意義的),這標志著一個強勢上升的開始。

計算

R的平方指標的計算不在本書范圍之內。可以利用rsq()函數來計算R的平方指標。

Raff Regression Channel

拉弗回歸通道

概述

拉弗回歸通道是吉爾伯特·拉弗(Gilbert Raff)發明的,它提供了確定價格趨勢及其邊界的精確的定量分析方法。

釋義

拉弗回歸通道包含了兩條價格變動線,即提供支撐的底部通道線和提供阻力的頂部通道線。不論處于哪個極端的價格都應該預期會回到中心線。

舉例

圖155顯示了卡特彼勒公司(Caterpillar)的拉弗回歸通道,該圖表明了價格在接近不論哪一條通道線之后都不斷回到線性回歸趨勢線。

計算

拉弗回歸通道由兩條平行線構成,上下兩條通道線與線性回歸趨勢線保持相等的距離(參見Linear Regression Trendlines)。通道線與線性回歸趨勢線之間的距離是任何一個最高價或者最低價偏離線性回歸趨勢線的最大距離。通道線是從偏離線性回歸趨勢線最遠的點開始畫出的,證券的價格包含在通道內。

中心線是線性回歸趨勢線。上通道線與下通道線的計算是,首先找到偏離線性回歸趨勢線的最高點或者最低點,然后測量從線性回歸趨勢線到這個最高點或者最低點的距離。最后,將這個距離加上線性回歸趨勢線就得到通道上線,將線性回歸趨勢線減去這個距離就得到通道下線。

假定通道上線和通道下線都已經確定,證券交易能夠偏離線性回歸趨勢線的最遠的點也確定了,從數學上來說,證券不可能在通道以外進行交易。

Random Walk Index

隨機行走指標

概述

隨機行走指標(RWI)是邁克爾·普洛斯(Michael Poulos)發明的,他試圖用隨機行走指標來測度證券價格波動是呈現隨機漫游狀態還是處于統計意義上的顯著趨勢中。

隨機行走指標基于這樣的幾何原理,即兩點之間的最短距離是直線。價格在某段時間的兩點之間運動時,價格偏離直線越遠,價格運動越缺乏效率(和更加隨機)。

RWI可分成兩部分:測度上升趨勢的最高價格的RWI和測度下跌趨勢的最低價格的RWI。

釋義

普洛斯在他的研究中發現了明顯的例證,那就是對絕大多數期貨和股票來說,短期與長期之間的“隔離線”是大約8~10期。因此,他感到使用RWI的有效交易系統可以采用兩個不同的時間期間來設計——即短期RWI(2~7期)顯示市場狂亂、隨機的一面;長期RWI(8~64期)顯示市場堅實、趨勢性的一面。

最高價的短期RWI的峰值趨于與價格的峰值同時出現;最低價的短期RWI的頂峰趨于與價格谷底同時出現。最高價的長期RWI的值大于1.0為持續上升趨勢提供了很好的指向;最低價的長期RWI的值大于1.0為持續下跌趨勢提供了很好的指向。

因此,普洛斯感到有效的交易系統可以這樣建立起來,即運用下列指導原則來從事交易(在逆長期趨勢方向做短暫反撲之后):

·當最高價的長期RWI值大于1.0和最低價的短期RWI值也超過1.0并形成峰頂時做多(或者結束空頭頭寸)。

·當最低價的長期RWI值大于1.0和最高價的短期RWI也大于1.0并形成峰頂時做空(或者結束多頭頭寸)。

舉例

圖156顯示了J. P. 摩根公司(JP Morgan)和最低價的短期RWI以及最高價的長期RWI。每當最低價的短期RWI達到峰頂后向下交叉跌破1.0線而長期RWI依然大于1.0時,一個絕佳的買入機會就出現了。

計算

RWI的計算超出了本書的范圍。請參考《股票與商品技術分析》一書。

Range Indicator

區域指標

概述

區域指標是杰克·溫伯格(Jack Weinberg)發明的,該指標基于他的觀察,即與平均期的期間之間區域(interperiod range)(收盤價與收盤價對比)相比,平均期的期間內區域(intraperiod range)(最高價與最低價對比)的變化領先于新趨勢的開始或者現行趨勢的結束。

要獲得關于區域指標的更多信息,請參考《股票與商品技術分析》一書。

釋義

區域指標顯示了期間內最高價到最低價的區域超過了期間之間收盤價到收盤價的區域的時間。

這種方法在辨別趨勢的開始與結束方面被證明是有用的。當期間內的區域遠大于期間之間的區域時,證券被認為“失去平衡”,區域指標將處在高水平。當區域指標處于高水平,預期現行趨勢將要結束。相反地,當區域指標處于低水平時(如小于20),預期新趨勢的開始。

溫伯格發現區域指標改善了許多動量和趨勢跟蹤交易系統。例如,他發現一個基本的兩條移動均線交叉系統(參見Moving Averages)應用于4種主要貨幣的結果通過利用區域指標來過濾信號而被大大改善了。通過等到區域指標向上交叉指定的低水平線時才做多然后等到區域指標向上交叉指定的高水平線時才退出這樣的操作,利潤、交易次數與風險都被大大地改善了。

舉例

圖157顯示了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的滯后10日的10日區域指標。注意新趨勢是如何于指標值低于20時開始的。就在趨勢線被突破之前區間指標高于70,發出了趨勢結束的警告。

計算

表68說明了區域指標的計算過程,價格區間的期間(r)是5,平滑期間(m)是3:

·第F列是87頁所解釋的真實波幅。注意真實區間直到第二天才開始計算。

·如果今日收盤價高于前期收盤價,那么第G列等于第F列除以收盤價的變化量;否則第G列被設定等于第F列。

·第H列等于最近期間(這個例子中的5日)內第G列的最小值。

·第I列等于最近期間內第G列的最大值。

·如果第I列減去第H列的值大于零,那么第J列的值由下面的公式來確定:

否則,第J列的值按下面的公式來確定:

第J列=(第G列-第H列)×100  

·第K列等于第J列的3日指數移動平均數。當第J列有效時(也就是1999年12月9日),第K列的值就取第J列的值(也就是0.996 8)。第K列隨后各行的計算是,先將第J列的值乘以0.5,然后將第K列的前期值乘以0.5,最后將兩者相加。第一個0.5是根據移動平均指標詞條中所解釋的公式“2/(2+3)”計算的,第二個0.5是根據公式“1-0.5”計算的。

Rectangle

矩形

概述

一個矩形,就像它的名字所表明的那樣,是一個包含價格活動的矩形箱體,是表示支撐與阻力的另一種方法。

釋義

矩形的頂部可看做阻力,矩形的底部可看做支撐。在這些支撐線或者阻力線之上或之下尋找突破。

舉例

圖158顯示了沃爾瑪公司(Wal-Mart)的包含橫盤交易活動的幾個矩形。當每一個矩形被超出時,隨之而來的是價格的強勢運動。

Relative Momentum Index

相對動量指標

概述

相對動量指標(RMI)是羅杰·奧爾特曼(Roger Altman)發明的,是相對強弱指標(RSI)加上動量成分后的變形。

不像相對強弱指標那樣從收盤價到收盤價數上漲交易日和下跌交易日,相對動量指標則是從收盤價相對于n期前收盤價(這是動量參數,并不一定要像RSI所要求的那樣必須等于1)計算上漲交易日和下跌交易日。就像該指標的名稱所反映的那樣,“動量”替代了“強度”。

釋義

作為一個擺動指標,RMI展示了與其他超買/超賣指標同樣的優點與弱點。在強趨勢市場,RMI將在一個時期內繼續保持超買或者超賣水平。但是,在非趨勢市場,可以預測RMI趨于在70~90的超買水平與10~30的超賣水平之間擺動。

因為RMI是以RSI為基礎的,因此許多解釋都相同。事實上,對許多“情況”的解釋RMI比RSI更清楚。

頂和底。RMI通常在70以上到頂和在30以下到底。RMI通常先于價格形成這些頂部和底部。

形態。RMI經常形成價格圖中可能或不可能看到的形態(如頭肩價格形態或者三角形態)。

搖擺失敗。搖擺失敗也被稱為支撐或阻力的擊穿或者突破。一個搖擺失敗出現在RMI超過前期高點(或峰)或者跌至近期低點(或谷)。

支撐與阻力。RMI有時比價格圖表本身更清楚地顯示了支撐線和阻力線。

背離。如上述所討論的那樣,當價格創出新高(或新低)但沒有得到RMI的新高(或新低)的確認時,背離出現了。

舉例

圖159顯示了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和具有5個動量日的20日RMI。注意當RMI的頂在70以上和RMI的底在30以下時,它對應的是中期高點和中期低點。

計算

RMI的計算與RSI的計算相同,除了在計算價格變化時RMI采用的變量是動量期間數,而RSI總是采用1作為動量期間。因此,具有1期動量的20期RMI與20期RSI是等價的。隨著動量參數的增加,RMI的變動范圍擴大了,波動也變得更平滑了。

表69顯示了具有4個動量期間的8期RMI的計算過程。

·第C列基于當期收盤價與n期(也就是4期)前收盤價的對比而變化。如果當期收盤價大于4期前收盤價,那么第C列等于當期收盤價與4期前收盤價之差。否則,第C列就等于零。

·第D列也是基于當期收盤價與n期(也就是4期)前收盤價的對比而變化。如果當期收盤價低于4期前收盤價,那么第D列就等于當期收盤價與4期前收盤價之差的絕對值。

·第E列等于第C列的8期威爾德平滑(參見Wilder's Smoothing)。

·第F列等于第D列的8期威爾德平滑。

·第G列等于第C列(經平滑向上的價格變化)除以第F列(經平滑向下的價格變化)。

·第H列等于第G列除以“第G列+1”,然后乘以100就得到RMI。

Relative Strength, Comparative

比較相對強弱指標

概述

比較相對強弱指標把兩證券放在一起進行比較以顯示相互之間的表現。請留意不要將比較相對強弱指標與相對強弱指標(參見Relative Strength Index)相混淆。

釋義

比較相對強弱指標將一種證券的價格變化與“基礎”證券相比較。當比較相對強弱指標上升時,表示該證券比基礎證券的表現要好。當該指標作無趨勢運動時,表示兩證券表現一樣(也就是以相同的百分比上漲或者下跌)。當指標下跌時,表示該證券比基礎證券的表現要差(也就是上漲得不如基礎證券快或者下跌得比基礎證券更快)。

比較相對強弱指標經常被用于比較證券與市場指數的表現。該指標也有助于獲取利差(也就是買入表現好的證券并賣空表現差的證券。)

通常第一個交易日的比率值從所有交易日中減去使指標從零開始。因此,如果指標值小于零,那么就表示在所研究的期間內證券的表現比基礎證券差。

舉例

圖160顯示了康柏(Compaq)、戴爾(Dell)和戴爾相對于康柏的比較相對強弱指標。

比較相對強弱指標顯示了從1998年6~10月戴爾的價格表現勝過康柏。它也顯示了1998年11月和12月康柏的價格表現超過了戴爾。(我利用線性回歸趨勢線來畫出比較相對強弱指標的趨勢線)

計算

比較相對強弱指標的計算是將某一證券的價格除以第二種證券的價格(也就是“基礎”證券),所的結果是兩證券之間的比率或者關系。通常第一個交易日的比率值被從所有交易日中減去從而使該指標“標準化”,指標值從零開始。

表70說明了比較相對強弱指標的計算過程。

·第D列是未加工的(也就是非標準化的)指標。它的計算是將第B列除以第C列。注意第C列被看做“基礎”證券。

·第E列是標準化的指標。它的計算是將第D列的第一個值(也就是0.360 2)從第D列中的所有值中減去。

Relative Strength Index

相對強弱指標

概述

相對強弱指標(RSI)是一個流行的擺動指標。它首次由威爾士·懷爾德(Welles Wilder)在《商品》(現名為《期貨》)雜志1978年6月號上介紹。懷爾德所著的《技術交易系統的新概念》對RSI的計算按步驟作了介紹與解釋。

“相對強弱指標”這個名字多多少少會引起一些誤解——因為相對強弱指標并不是用來對兩種證券的相對走勢強弱進行比較,而是用于衡量單個證券的內在走勢狀況。所以我認為把這個指標取名為“內在強度指標”可能更加合適。而用于比較兩個市場指數走勢相對強弱的指標——我們通常稱做“比較相對強弱”——在本書上一詞條已經進行了討論。

釋義

當威爾斯·懷爾德引進相對強弱指標的時候,他推薦使用14天的相對強弱指標。從那時開始,9天和25天的相對強弱指標也開始流行了。在相對強弱指標的計算中,因為你可以變換時間期限參數(天數),我建議你應該采用按你的經驗而言最適合的參數。(當然你必須注意,你所選擇的天數越短,指標的波動將越大。)

相對強弱指標是一個追隨價格的搖擺性變量——它的變化范圍在0~100之間。在分析相對強弱指標時,一個較為流行的方法是尋找“背離”。當證券的市場價格創出了新高,但相對強弱指標卻未能超越前期高點。這種“背離”是證券價格即將反轉的信號。當相對強弱指標值轉而向下,并跌到低于它最近的谷底時,我們說這種證券就完成了一次“衰竭搖擺”。這一搖擺可以視為是對即將反轉的確認。

在其書中,懷爾德討論了相對強弱指標在分析期貨價格走勢中的5種用途,這些方法同樣可以應用于其他證券價格的分析。

頂和底。相對強弱指標超過70以上時稱做“筑頂”,而低于30時稱做“筑底”。相對強弱指標通常領先于實際證券價格形成“頂”與“底”。

形態。相對強弱指標經常形成的形態有“頭肩形”或者“三角形”,這些圖形可能在證券價格圖形中出現,當然有時也可能不會出現。

搖擺失敗。搖擺失敗也被稱為支撐(或阻力)的擊穿或者突破。搖擺失敗出現在RSI超過前期高點(或峰)或者跌至近期低點(或谷)以下。

支撐與阻力。RSI有時比價格本身更清楚地顯示了支撐線和阻力線。

背離。如上述所討論的那樣,當價格創出新高(或低)但沒有得到RSI的新高(或新低)的確認時,背離出現了。

想獲得更多的關于RSI的信息,請參考懷爾德的著作。

舉例

圖161顯示了布萊克·德克爾公司(Black & Decker)和它的14日RSI。從8~12月出現了一個牛市背離,此時價格正在下跌而RSI卻在上升。價格隨后做出調整并趨于上升。整個1998年的價格新高被RSI的新高所確認。

計算

RSI的基本計算公式如下所示:

表71說明了5日RSI的計算過程。

·U表示上升價格變化的平均數。

·D表示下跌價格變化的平均數。

·第C列是上升價格變化。如果當期價格比前期價格上漲了,那么把上漲額填入第C列。如果價格下跌了或者保持不變,那么第C列的值就被設定為零。

·第D列是對第C列的5日威爾德平滑(參見Wilder's Smoothing)。第一個值(即1997年7月9日)是前5個交易日的平均價格變化(也就是從1997年7月2日到1997年7月9日)。隨后各日的計算是將第C列的變化值的1/5(因為是5日平滑)加上第D列的前期值。

·第E列是下跌價格變化。如果第B列的當期價格比前期價格減少了,那么把減少額填入第E列(不帶減號)。如果價格上升了或者保持不變,那么第E列的值就被設定為零。

·第F列是對第E列的5日威爾德平滑,就像第D列所解釋的那樣。

·第G列等于第D列除以第F列。

·第H列等于第G列加上1.0。

·第I列等于100除以第H列。

·第J列等于100除以第I列,這就是相對強弱指標。

Relative Volatility Index

相對波動性指標

概述

相對波動性指標(RVI)是唐納德·多爾西(Donald Dorsey)發明的,用來測度波動性的方向。它的計算與相對強弱指標(RSI)一樣,除了RVI測量的是最高價與最低價的10日標準離差,而不是從一期到另一期的價格變化。

釋義

在發明RVI的時候,多爾西尋找能夠與傳統的趨勢跟蹤指標(如雙移動均線交叉系統)一起使用的確認指標。他發現用一個以動量為基礎的指標來確認另一個“被重新包裝的”以動量為基礎的指標往往是有效的。

多爾西聲稱:“技術分析師試圖用一系列指標來確認另一系列指標。我們可以決定采用MACD來確認隨機指標發出的信號……邏輯告訴我們這種形式的多樣化將會改善結果,但是,太多的情況是,確認指標僅僅是原創交易指標的重新包裝,它們用以測度市場行為的理論是相似的……每個交易者應該理解應用于市場的指標,以避免信息重復。”

當測試基本移動均線交叉系統的盈利能力時,多西發現通過利用RVI作為確認指標可以大大地改善結果。對其他動量或者趨勢跟蹤指標來說,類似的原則很可能也是有效的:

·當RVI50>時僅根據買入信號行動。

·當RVI50<時僅根據賣出信號行動。

·如果買入信號被忽視,那么在RVI60>時做多。

·如果賣出信號被忽視,那么在RVI40<時做空。

·如果RVI跌至40以下,那么結束多頭頭寸。

·如果RVI升至60以上,那么結束空頭頭寸。

因為RVI與其他指標相比測度的是不同系列的市場動態情況,它作為確認指標經常是很優越的。就像多爾西所說的那樣,“沒有理由期望作為指標在各自專長領域里RVI的表現會比RSI更好或者更差。RVI的優勢是作為確認指標,因為它提供了RSI所丟失的多樣化”。

舉例

圖162顯示了聯合技術公司(United Technologies)的MACD和RVI。在所顯示的期間內,生成了兩個買入信號。如果我們對買入信號附加RVI必須大于50這個過濾器,在下降趨勢中出現的第一個信號被忽視,第二個信號,也是更有利可圖的被留待觀察。

RVI的計算與RSI的計算相類似,所不同的是RSI采用上升價格或者下跌價格的平均數,而RVI采用最高價或者最低價的10日標準離差。

由于增加了計算步驟,解釋RVI的表格要求14列數據,這超出了本書的范圍。

Renko

忍蔻圖

概述

忍蔻圖是史蒂文·尼森(Steven Nison)在出版他的著作《股票K線戰法》時首次引入美國的。忍蔻圖被認為是得名于“renga”一詞,這是一個日本詞,其意為“磚”。忍蔻圖與三線突破圖(參見Three Line Break)是相似的,除了在忍蔻圖中,當且僅當價格變動了一個最低量(也就是箱體規模)時,線(或者“磚”)才沿著前面的價格運動方向畫出。磚塊的大小總是相等的,例如,在一個5單位忍蔻圖中,20個點的上漲以4塊忍蔻磚來顯示,每塊有5個點高。

釋義

基本的趨勢反轉信號是新白磚或者新黑磚的出現。一塊新白磚表明一個新的上升趨勢的開始,一塊新黑磚表明一個新的下跌趨勢的開始。既然忍蔻圖是趨勢跟蹤技術,那么忍蔻圖就趨于使你在強趨勢市場中處于正確的方向,在短期趨勢中產生鋸齒狀波動。

因為忍蔻圖通過過濾掉微小的價格變化從而分離出隱含的價格趨勢,忍蔻圖也有助于確定支撐線和阻力線。

舉例

圖163以經典的最高價-最低價-收盤價條形圖顯示了Luby's公司的價格走勢。圖164顯示了它的0.6單位忍蔻圖。當趨勢反轉出現在忍蔻圖中時,在兩圖中標示“買入”和“賣出”箭頭。你可以看到,盡管信號來遲了,但它們確實保證你順大勢而為。

計算

忍蔻圖總是以收盤價為基礎的。你指定一個“箱體”,它就是所要顯示的最小價格變化量。

畫忍蔻圖時,將今日收盤價與前一塊磚(白磚或者黑磚)的最高價和最低價相比較:

·如果收盤價升至前一塊磚的頂端至少一個箱體,那么在新的一列畫出一塊或者多塊白磚,磚的高度總是等于箱體。

·如果收盤價跌至前一塊磚的底端至少一個箱體,那么在新的一列畫出一塊或者多塊黑磚,磚的高度總是等于箱體。

如果價格變動超過了一個箱體,但又不足以創出兩個磚塊,那么就畫出一塊磚。例如,在一個2單位忍蔻圖中,價格從100上漲至103,那么從100到102畫出一塊白磚,剩余部分,即從102到103沒有在忍蔻圖中顯示出來。

Speed Resistance Lines

速度阻力線

概述

速度阻力線(SRL)有時也被稱為1/3-2/3線,是一系列將價格運動分為三等分的趨勢線。它們的構造和解釋與斐波納契線相似。

釋義

速度阻力線顯示了3條趨勢線,每條線的斜率規定了價格預期以這個不同的比率來變化。

價格應該在2/3線上找到支撐。當價格真的跌至2/3線以下時,它應該迅速地跌至1/3線,在這里價格將再次找到支撐。

舉例

圖165顯示了麥當勞公司(McDonald)的價格和速度阻力線。最初的趨勢線從最低點(標示為A),沿著最高點(標示為B)畫出一條射線。你能夠看到價格每次跌到2/3線都會找到支撐。當價格最終跌穿了2/3線(標示為C)時,它們迅速地跌至1/3線,在那里價格再次找到支撐。

計算

圖166顯示了如何畫速度阻力線。

1. 從主要低點向主要高點畫一條線。

2. 在主要高點出現的那一個交易日畫一條垂直線,將這條線分成三等分。

3. 從主要低點畫出兩條線,它們把垂直線分在1/3和2/3處。

Spreads

價差

概述

價差顯示了兩種證券的價格之差。價差的標準計算用于期貨,它的計算只是簡單地將兩個證券的價格相減。

釋義

價差涉及買入一種證券和賣出一種證券,目標是從兩種證券價差的縮小或者擴大中謀取利益。例如,你可以買入金子賣空銀子,預期金的價格上漲得比銀子快(或者下跌得更慢)。

你也可以通對同一種證券進行價差交易,方式是買入一種以該證券為標的的合約的同時賣出另一種以該證券為標的的合約。例如,買入一份10月到期的合約同時賣出12月到期的合約。

舉例

圖167顯示了生豬(圖的上部)、豬肚(圖的中部)和生豬與豬肚的價差(圖的底部)。該價差涉及買入生豬并賣空豬肚,預期生豬的價格將比豬肚上漲得更快(或者下跌得更慢)。

你可以看到在所顯示的時間內,生豬與豬肚的價格都在下跌。就像期望的那樣,生豬的價格下跌得不如豬肚那么厲害。價差從0.325上升到13.725,產生13.40的利潤。

Standard Deviation

標準離差

概述

標準離差是測度波動性的統計方法,典型地用做其他指標的組成成分,而不是作為一個獨立的指標。例如,布林通道(參見Bollinger Bands)的計算就是把證券的標準離差加入到移動平均線中。

釋義

當被分析的數據(如價格或者某個指標)急劇變化時就會出現高標準離差值。類似地,低標準離差出現于價格穩定之時。

許多分析師感到主要頂部都伴隨著高波動性,因為投資者在與歡快和恐懼作斗爭。主要底部預期會更平靜,因為投資者對利潤的期望甚少。

舉例

圖168顯示了寶潔公司(Procter & Gamble)的10周標準離差。標準離差的極低值出現在點A和點B,領先于點1和點2的顯著上漲。

計算

標準離差的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SMA表示簡單移動均值;n表示期間數。

通過計算數據項(也就是收盤價或者某個指標)的n期簡單移動平均值,將n期的每期數據與它的移動平均值之差的平方加起來,再除以期間數n,最后計算這個結果值的平方根,就可得到標準離差。

標準離差的計算可以利用stdvep()函數(它可以計算標準離差),或者通過下面的表72來手工計算,該表說明了收盤價的5期標準離差的計算。

·第C列等于收盤價的5日簡單移動均值。它的計算是將前5天的收盤價加起來再除以5。

·第D列的計算是,將前5日的各個收盤價減去今日的移動平均值(例如,5日前收盤價減去移動平均值,4日前收盤價減去移動平均值,等等)。對這5個值求平方,再將5個平方值加起來。

·第E列的計算是,將第D列除以期間數(如5),然后對這個值求平方根,這就是標準離差。

Standard Deviation Channel

標準離差通道

概述

標準離差通道的計算是在n期線性回歸趨勢線的上面和下面畫出兩條平行線。這些線與線性回歸趨勢線的距離為指定的標準離差數。

釋義

統計分析表明,未來價格運動的大約67%應該包含在一個標準離差之內,大約95%包含在兩個標準離差之內。這里有一個假設就是隨機的無趨勢的數據。既然壓倒性的證據表明,絕大多數市場表現出非隨機的趨勢性行為,67%和95%兩個值有點低(也就是價格被包含在內的可能性變大)。此外,標準離差通道包含了現行趨勢(中間的線性回歸趨勢線所顯示的那樣),使得價格更可能被包含在通道內。

與其他通道一樣,應該預期價格運動會回到線性回歸趨勢線。伴隨著大成交量的超出通道上線或者下線的價格變動可能表示趨勢的變化。

標準離差通道也可以與其他指標一起使用,一個有效的結合是來自另一個指標的買入信號與價格接近于通道下線的結合(或者相反,即來自另一個指標的賣出信號與價格接近于通道上線的結合)。

舉例

圖169顯示了聯碳公司(Union Carbide)的標準離差通道,由兩條偏離線性回歸趨勢線兩個標準離差的平行線組成。我們預期95%的未來價格將會被包含在這條通道中。當確信價格向下突破了通道下線時,表示趨勢發生了變化。

計算

標準離差通道的中心線是線性回歸趨勢線。通道的上線位于中心線之上等于指定標準離差值的距離;通道的下線位于中心線之下等于指定標準離差值的距離。

Standard Error

標準誤差

概述

標準誤差測度價格集中在線性回歸趨勢線周圍的緊密程度。它定量描述了實際價格與用線性回歸趨勢線估計出來的價格之間的差距。價格離線性回歸趨勢線越近以及R的平方值越高,趨勢越強。

例如,如果每天的收盤價等于當天的線性回歸趨勢值,那么標準誤差將等于零。圍繞線性回歸趨勢線的方差越大,標準誤差就越大,趨勢就越不可靠。

釋義

高標準誤差值表示證券價格圍繞著線性回歸趨勢線波動得非常厲害。標準誤差值的迅速增加通常都領先于主導趨勢的改變。

標準誤差指標可以有效地與R的平方指標結合起來使用。趨勢的變化通常由下列信號顯示,即高的向下移動的R的平方值與低的向上移動的標準誤差,表示趨勢正在變弱以及圍繞趨勢的波動性正在增加;或者低的向上移動的R的平方值和高的向下移動的標準誤差,表示趨勢正在加強以及圍繞趨勢的波動性正在變小。換句話說,當R的平方和標準誤差兩個指標都處于極端值水平并開始趨同時,預期趨勢將變化。

注意,在這個討論中,趨勢的變化并不一定意味著上升趨勢將反轉為下跌趨勢。無趨勢運動也可以被視做“變化”。

舉例

圖170顯示了美國在線公司(American Online)的價格、14日標準誤差和14日R的平方的走勢。迅速下跌的R的平方值,與上升的標準誤差值一起表示上升趨勢正在出現變化,美國在線在接下來的兩個月的價格下調證明了這一判斷。

計算

對標準誤差的計算超出了本書的范圍。標準誤差的計算可以采用steyx()函數來進行。

Standard Error Bands

標準誤差帶

概述

標準誤差帶是由Equis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的約翰·安德森(John Anderson)發明的,是一種基于標準誤差的軌道類型的指標。標準誤差帶看起來與布林通道類似,但對它們的計算和解釋截然不同。布林通道的畫法是在一條移動平均線的上面和下面各畫一條線,兩線分別距離移動平均線若干個標準離差水平;而標準誤差帶的畫法是在線性回歸趨勢線的上面和下面各畫一條線,兩線分別距離線性回歸趨勢線若干個標準誤差水平。

標準誤差帶的中心線就是線性回歸趨勢線,它的上線和下線的計算是加上或者減去指定的標準誤差數。

釋義

因為標準誤差帶的上下距離取決于證券的標準誤差,因此當圍繞現行趨勢(由線性回歸趨勢線決定)的波動性增加時標準誤差帶就變寬了;當圍繞現行趨勢的波動性降低時標準誤差帶就變窄了。

既然標準誤差帶的統計基礎是其他指標,諸如R的平方、標準誤差、線性回歸指標等,那么它就是很好的交易確認指標。

安德森認為標準誤差帶有下列特征:

·窄的標準誤差帶表示強趨勢。

·當標準誤差帶較寬時,價格趨于在標準誤差帶的上線和下線之間來回波動。

·窄的標準誤差帶的后面跟著變寬的標準誤差帶可能表示趨勢的衰竭和可能的反轉。

·當標準誤差帶在趨勢衰竭之后改變方向,價格趨于朝與標準誤差帶相同的方向變動。

·R的平方指標與標準誤差帶結合使用效果良好。高的R的平方值與窄的標準誤差帶結合在一起確認一個強趨勢。低的R的平方值與寬的標準誤差帶結合在一起確認價格正在調整。

舉例

圖171顯示了戴爾公司的價格走勢和21日標準誤差帶,該圖顯示了安德森所注意到的5個特征中的2個。

計算

標準誤差帶的中心線是線性回歸指標,它的上線的計算是線性回歸指標加上指定的標準誤差值;它的下線的計算是線性回歸指標減去指定的標準誤差值。

Standard Error Channel

標準誤差通道

概述

標準誤差通道的計算是,在n期線性回歸趨勢線的上方和下方畫出兩條平行線。兩條平行線與線性回歸趨勢線相距指定的標準誤差數。

釋義

標準誤差通道與其他通道(參見拉弗回歸通道和標準離差通道)相類似。通道的上線和下線應該包含價格運動,不論是超出上線還是超出下線的價格運動都可能表示趨勢的變化。

舉例

圖172顯示了德爾塔航空公司(Delta Airline)的價格走勢和2單位標準誤差通道。在圖中所顯示的20個月里,通道的上線與下線都是扮作堅實的支撐線和阻力線。

計算

標準誤差通道的中心線是線性回歸趨勢線。通道上線的計算是,將線性回歸趨勢線加上所要求的標準誤差值;通道下線的計算是,將線性回歸趨勢線減去所要求的標準誤差值。

STIX

斯蒂克斯

概述

斯蒂克斯(STIX)是短期交易擺動指標,發表于《帕里麥特里克報告》(The Polymetric Report)。它比較流進上漲股票和下跌股票的成交量。

釋義

根據《帕里麥特里克報告》(見表73):

·STIX通常在+42和+58之間的區間內變動。

·如果STIX等于45這樣的低值,那么此時市場幾乎總是買入,除非面臨憤怒的熊市。

·如果STIX升至56,那么市場處于中度超買狀態;并且如果STIX超過58,那么賣出是很明智的,除非是在一個新的牛市中。

·交易者和投資者應該修訂這些粗略的原則以適合他們自己的目標。

·在一個正常的市場中,STIX很少達到56這樣的高位或者45這樣的低位,因此對這些經驗原則的不知變通的使用會使你在大多數時間里處于不活躍狀態。為活躍起見,應該使這些原則變得更寬松一些。

舉例

圖173顯示了標準普爾500指數和STIX指標的走勢。當STIX跌至45的超賣水平以下然后又升至其上時,標示“買入”箭頭;當STIX升至56的超買水平之上然后又跌至其下時,標示“賣出”箭頭。

計算

STIX的計算基于上漲/下跌比率的變動。下面的公式是上漲/下跌比率:

STIX是上述上漲/下跌比率的21期(也就是9%)指數移動平均。

STIX=(A/D比率×0.09)+昨日的STIX×0.91  

表74說明了STIX的計算過程。

·第D列等于上漲股票數量(第B列)加上下跌股票數量(第C列)。

·第E列等于上漲股票數量(第B列)除以第D列,所得結果再乘以100就得到上漲/下跌比率。

·第F列是第E列的9%指數移動平均。第F列的第一個值被設定為第E列的第一個值(也就是32.191)。第F列隨后各行的計算是,將第E列的當期值乘以0.09,將第F列的前期值乘以0.91,最后將兩個值加起來。

·0.09是STIX的作者指定的。0.91是根據移動平均指標詞條所解釋的公式“1-0.09”來計算的。注意“21期”移動平均要直到第21天才有效(在這張簡化的表格中沒有顯示出來)。

Stochastic Momentum Index

隨機動量指標

概述

隨機動量指標(SMI)是威廉姆·布勞(William Blau)發明的,它把一個有趣的螺旋并入流行的隨機擺動指標(參見Stochastic Oscillator)。隨機擺動指標值顯示收盤價相對于近期最高價/最低價區間的位置,而SMI向你顯示收盤價相對于近期最高價/最低價區間的中點的位置。SMI被指數移動平均線平滑了兩次,所得結果是在-100~+100間變動的擺動指標,它不如相等期間的隨機擺動指標那樣變化無常。

釋義

當收盤價高于指定期間數內最高價/最低價區間的中間價時,SMI為正值;當收盤價低于期間內的中點時,SMI為負值。

對SMI的解釋實際上與隨機擺動指標的解釋是一樣的,下面是4個流行的方法:

1. 當SMI跌至某個特定水平值(如-40)以下然后又升至其上時買入;當SMI升至某個特定水平值(如+40)以上然后又跌至其下時賣出。但是,在根據嚴格的超買/超賣水平進行交易之前,首先要利用諸如R的平方指標(參見R-Squared)、錢德動量擺動指標(參見Chande Momentum Oscillator)等來確認市場的趨勢。如果這些指標顯示的是無趨勢的市場,那么根據嚴格的超買/超賣水平做出的交易將產生最佳的結果。如果這些指標顯示的是趨勢性市場,那么利用擺動指標順著趨勢的方向進行交易。

2. 當SMI升至它的信號線(如3日移動均線)之上時買入;當SMI跌至它的信號線之下時賣出。

3. 尋找背離。例如,價格創出一系列新高而SMI未能超過前期高點。

4. 布勞也注意到1日SMI(具有很大的平滑期,如100)對相對于當日最高價和最低價的收盤價特別敏感。這種類型的參數使得SMI成為很有用的情緒指標或者趨勢鑒別指標,對整個市場的方向提供了很好的感覺。

舉例

圖174顯示了經3日移動平均線兩次平滑的3M公司的5日隨機動量指標。SMI于1992年初與3M公司的股價相背離(SMI趨于上升而價格趨于下跌)。隨后3M公司的股價上升了,確認了SMI的強勢。

計算

計算SMI的表格過于龐大而沒有寫入本書。

計算過程如下:

1. 把所指定的期間內的最高價加上最低價。

2. 把從第一步得到的值除以2以得到中點。

3. 用收盤價減去第二步得到的中點值,所得結果告訴你收盤價相對于n期最高價/最低價區間的中點的距離。

4. 計算第三步所得值的指數移動平均數。

5. 計算第四步所得值的指數移動平均數。

6. 將所指定的期間內的最高價減去最低價。

7. 計算第六步所得值的指數移動平均數(所用期間數與第四步相同)。

8. 計算第七步所得值的指數移動平均數(所用期間數與第五步相同)。

9. 把第八步所得的值除以2。

10. 把第五步所得的值除以第九步所得的值。

11. 把第十步所得的值乘以100,這就是SMI。

Stochastic Oscillator

隨機擺動指標

概述

隨機的(stochastic)形容詞……2.數學.指的是具有共同分布的隨機變量的無窮過程。

——引自韋伯斯特的新世界詞典(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隨機擺動指標比較證券的收盤價相對于給定時間期間內價格區間的位置,它有4個變量:

1. %K期。這是在隨機指標的計算中所使用的期間數。

2. %K變慢期。該值控制了對上述%K的內部平滑,它等于1時被視做快速隨機指標;它等于3時被視做慢速隨機指標。

3. %D期。這是計算%K的移動平均中使用的期間數,這個移動平均值被稱做%D,通常以一條虛線的形式顯示在%K線的上方。

4. %D方法。這是計算%D時使用的方法(也就是指數平滑、簡單移動平均、時間系列移動平均、三角移動平均、變動移動平均、加權移動平均等)。

釋義

隨機指標的表現形式是兩條曲線。主線叫做%K線,第二條線叫做%D線,它是%K的移動均線。%K線通常畫成實線,%D線通常畫成虛線。

解釋隨機指標的方法有好幾種,下面是3種流行的方法:

1. 當隨機擺動指標(%K或者%D)跌至某特定水平(如20)之下然后又升至其上時買入;當隨機擺動指標升至某特定水平(如80)之上然后又跌至其下時賣出。

2. 當%K線升至%D線之上時買入;當%K線跌至%D之下時賣出。

3. 尋找背離,例如,在價格創出一系列新高而隨機擺動指標未能超過前期高點的地方。

舉例

圖175顯示了千禧制藥公司(Millennium Pharmaceuticals)和它的10日隨機擺動指標。當%K跌至20以下然后又升至其上時,標示“買入”箭頭;當%K升至80之上然后又跌至其下時,標示“賣出”箭頭。

圖176也顯示了千禧制藥公司的價格走勢。在這個例子中,每當%K升至%D(虛線)之上時,標示“買入”箭頭;當%K跌至%D之下時,標示“賣出”箭頭。

圖177顯示了寶利通公司(Polycom)和它的隨機擺動指標以及隨機擺動指標與價格的背離。這是一個經典的背離,價格走低而隨機指標卻走高。當價格與指標之間出現背離時,指標象征性地提供了價格將會朝哪里走的線索。

計算

隨機擺動指標有四個變量:

1. %K期。這是在隨機指標的計算中所使用的期間數。

2. %K變慢期。該值控制了對上述%K的內部平滑,它等于1時被視做快速隨機指標;它等于3時被視做慢速隨機指標。

3. %D期。這是計算%K的移動平均中使用的期間數,這個移動平均值被稱做%D,通常以一條虛線的形式顯示在%K線的上方。

4. %D方法。這是計算%D時使用的方法(也就是指數平滑、簡單移動平均、時間系列移動平均、三角移動平均、變動移動平均、加權移動平均等)。

%K的計算公式如下:

例如,計算10日%K,首先找到最近10日內的最高價和最低價。然后把這些數據輸入上述公式運算。例如,假定最近10日內的最高價是46,最低價是38——上下8個點的區間。如果今日收盤價是41,%K的計算如下所述:

例子中的37.5%顯示了今日收盤價位于相對于過去10內價格交易區間的37.5%處。如果今日收盤價是42,那么隨機擺動指標就是50%,這就意味著證券價格今日收于它的10日交易區間的50%處,或者說中點。

上面的例子中采用了1日%K變慢期(也就是沒有任何滯后)。如果你采用大于1的%K變慢期的話,那么把%K變慢期內的分子都算出來,然后把所得值加總。對分母的處理也是一樣。這個過程具有平滑效應。如果你使用1,那么就沒有進行平滑。

接下來采用%D所指定的期間數對%K進行移動平均,所得移動平均值就叫做%D值。

隨機擺動指標總是在0與100%之間變動。指標值為0表示證券價格收于前n期該證券交易的最低價。指標值為100%顯示了證券價格收于前n期該證券交易的最高價。

表75顯示了隨機指標的計算過程。在這個例子中,我所采用的%K期間等于5,%K變慢期為3,%D期間為3,%D方法是簡單移動平均。

·第E列等于最近%K期間(在這個例子中是5天)的最低價(第C列)。

·第F列等于最近%K期間的最高價(第B列)。

·第G列等于當期收盤價(第D列)減去最低價(第E列)。

·第H列等于第F列減去第E列。

·第I列等于最近%K變慢期(在這個例子中是最近3期)內第G列的加總。

·第J列等于最近%K變慢期(在這個例子中是3期)內第H列的加總。

·第K列等于第I列除以第J列,然后把這個值乘以100就得到隨機擺動指標。

·第L列是用“%D期”(也就是本例子中的3日)對隨機擺動指標(第K列)進行簡單移動平均。它的計算是將第K列的前3個值加起來再除以3,就得到%D的移動平均值。

Swing Index

擺動指標

概述

擺動指標是威爾士·懷爾德(Welles Wilder)發明的,他試圖通過比較當期價格(也就是開盤價、最高價、最低價和收盤價)與前期價格之間的關系來分離出“真實的”證券價格。

釋義

擺動指標主要用做累積擺動指標(參見Accumulation Swing Index)的構成要素。

舉例

圖178顯示了英鎊和擺動指標。你可以看到擺動指標自身是飄忽不定的形狀。當把它累計加入累積擺動指標時,該指標的價值就得到了挖掘。

表76列出了幾種商品的限制性波動。所謂“限制性波動”,指的是期貨合約價格在交易期內所能變動的最大數量。你可以從經紀人那里獲得限制性波動目錄。

你也許需要根據數據的進位制來調整表76顯示的限制性波動。例如,如果玉米的報價是2.45美元,那么限制性波動是0.10美元。但是,如果玉米的報價是245.00美元,那么限制性波動就是10.00美元。

如果證券沒有限制性波動(如股票和一些期貨),那么采用極高值(如30 000美元)。

計算

盡管擺動指標的計算超出了本書的范圍(它要求18列的表格),基本公式如下:

式中,C表示收盤價;Cy表示前期收盤價;Hy表示前期最高價;K表示Hy-C與Ly-C中的最大值;L表示最低價;Ly表示前期最低價;O表示開盤價;Oy表示前期開盤價;R表示基于當期收盤價與前期最高價和最低價之間的關系的復雜計算;T表示限制性波動值。

TEMA

三重指數移動平均

概述

三重指數移動平均是對單一指數移動平均、雙重指數移動平均和三重指數移動平均的綜合,當存在趨勢時,該指標的時滯與3個組成要素中的任何一個單獨相比都要短。

TEMA是帕特里克·馬洛伊(Patric Mulloy)發明的。要獲取更多的信息,請參考馬洛伊發表在《股票與商品技術分析》中的文章。

TEMA是對DEMA的擴展,DEMA也是馬洛伊發明的。與DEMA相比,TEMA的計算是獨特的,并不是對指數移動平均的指數移動平均再進行指數移動平均。

釋義

TEMA可以用來替代指數移動平均(參見Moving Averages)。你可以用它來平滑價格數據或者其他指標。馬洛伊測試了經TEMA修訂的MACD,并發現它所產生的結果優于標準的基于指數移動平均的MACD。

舉例

圖179顯示了聯合天然氣公司(Consolidated Natural Gas)的21日TEMA和21日指數移動平均。TEMA對價格變化比指數移動平均對價格變化更敏感。

計算

TEMA的計算公式如下:

(3×EMA)-(3×EMA的EMA)+(EMA的EMA的EMA)  

式中,EMA表示n日指數移動平均。

表77說明了5日TEMA的計算過程:

·第C列是收盤價的5日指數移動平均。

·第D列是對第C列所計算的指數移動平均值再進行5日指數移動平均。

·第E列是對第D列計算的指數移動平均值再進行5日指數移動平均。

·第F列等于第C列乘以3,再減去3乘以第D列,最后加上第E列。注意這個5日TEMA要直到第15天才有效。

Three Line Break

三線突破

概述

三線突破圖顯示了一系列基于價格變化的垂直箱體(“線”),就像卡吉圖(參見Kagi)、點值圖(參見Point and Figure)和忍蔻圖(參見Renko)一樣,三線突破圖忽略時間的變化。

三線突破圖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在實際應用中典型的線條數量為3條。當史蒂文·尼森(Steven Nison)出版《股票K線戰法》一書時,他將它們推廣到美國。

釋義

下面是三線突破圖的基本交易規則:

·當一條白線在三條前后相挨的黑線之后出現時買入(“白色反轉線”)。

·當一條黑線在三條前后相挨的白線之后出現時賣出(“黑色反轉線”)。

·避免在“無趨勢的”市場交易,在這樣的市場中,黑線白線交替出現。

三線突破圖的一個有利之處是不存在固定的反轉量,是價格活動發出反轉信號。三線突破圖的不利之處是它總是在趨勢形成之后才生成信號。然而,許多投資者樂意接受遲到的信號而不是探悉主要趨勢。

你可以通過改變突破線的數量來調整反轉標準的敏感性。例如,短線交易者可以采用兩線突破來得到更多的反轉信號,而長期交易者可以采用四線甚至十線突破來減少反轉的數量。三線突破(由此而得名)在日本最流行。

尼森建議結合蠟燭圖來使用三線突破圖,他建議采用三線突破圖來確定主導趨勢,然后用蠟燭圖來決定單個交易時機。

舉例

圖180顯示了杜邦公司(DuPont)的三線突破圖,圖181顯示了杜邦公司的條形圖。你可以看到在給定月份里突破線的數量取決于這個月里的價格變化。例如,1月和5月有許多條線,因為價格變化顯著。2月和3月僅僅各有一條線,因為價格相對平穩。

計算

三線突破圖總是以收盤價為基礎。計算三線突破圖的一般規則如下:

·如果當期收盤價超出了前面一條線的最高價,那么畫出一條新的白線。

·如果當期收盤價低于前面一條線的最低價,那么畫出一條新的黑線。

·如果價格既不高于也不低于前面一條線,那么什么也不用畫。

在一個三線突破圖中,如果價格運動是如此強勁足以產生三條連續的同色線,那么為了畫出一條新線,價格必須以最后第三線的極端價格反轉。

·如果價格上漲如此有力以至形成了3條連續的白線,那么在畫出一條新的黑線之前,價格必須跌至最后第三線的最低價以下。

·如果賣壓如此沉重以至形成了3條連續的黑線,那么在畫出一條新的白線之前,價格必須升至最后第三線的最高價之上。

Time Series Forecast

時間系列預測

概述

時間系列預測指標顯示了證券價格在給定的時間期間內的統計趨勢。這種趨勢建立在線性回歸分析的基礎上。時間系列預測是畫出多重線性回歸趨勢線的下一個點,而不是畫一條線性回歸趨勢直線。所得出來的時間系列預測指標有時也被稱做“移動線性回歸”指標或者“回歸擺動指標”。

釋義

對時間系列預測指標的解釋與移動平均線是一樣的,但是,與經典的移動平均線相比,時間系列預測指標有兩個優勢。

與移動平均不一樣,時間系列預測指標在適應價格變化時較少時滯。既然該指標是把自己“擬合”數據而不是移動數據,因此時間系列預測指標對價格變化更為敏感。

就像指標名稱所顯示的那樣,你可以利用時間系列預測指標來預測下一期的價格。這種估計是基于價格在給定期間內(如20天)的趨勢。如果現行趨勢繼續下去,那么時間系列預測指標值就是下一期價格的預測值。

舉例

圖182顯示了微軟公司(Microsoft)價格的25日時間系列預測和25日線性回歸指標。線性回歸指標顯示了25日線性回歸趨勢線的一系列的終點值,而時間系列預測將這些值一期期推向未來。

計算

時間系列預測指標的計算是將線性回歸斜率(參見Linear Regression Slope)加上線性回歸指標(參見Linear Regression Indicator)。既然線性回歸指標的每一個值都是線性回歸趨勢線的終點,那么把斜率加上指標值就給你下一天的趨勢線的預測值。

時間系列預測指標的計算可以采用forecast()函數(就像線性回歸指標一樣)。

Tirone Levels

泰龍水平線

概述

泰龍水平線是一系列用來分辨支撐與阻力的水平線,它們是由約翰·泰龍(John Tirone)發明的。

釋義

泰龍水平線的畫法可以采用中點1/3-2/3方法或者均值方法。這兩種方法都是要幫助你找到基于給定時間內價格區間的潛在的支撐線和阻力線。對泰龍水平線的解釋類似于四等分線(參見Quardrant Lines)。

舉例

圖183顯示了百時美施貴寶公司(Bristol-Myers Squibb)的中點泰龍水平線。虛線表示平均價格,頂線與底線將最高價與最低價之間的區間分成3部分。

計算

中點方法。中點水平線的計算是首先找到所分析的時間期間內的最高價與最低價,然后采用下列方法進行計算:

·頂線。用最高價減去最低價,再將所得值除以3,最后把這個結果值從最高價中減去。

·中心線。把最高價減去最低價,再將所得值除以2,最后把這個結果值加上最低價。

·底線。把最高價減去最低價,再將所得值除以3,最后把這個結果值加上最低價。

中值方法。中值水平線以5條水平線來顯示(5條線之間的間隔并不是必然對稱的)。這些線的計算如下:

·極高線。把最高價減去最低價,再將所得值加上經調整的中值。

·常規高線。用調整均值乘以2減去最低價。

·調整中值線。把最高價、最低價與最近收盤價三者相加再除以3。

·常規低線。把調整均值乘以2減去最高價。

·極低線。把最高價減去最低價,再用調整均值減去所得結果值。

Total Short Ratio

總賣空比率

概述

總賣空比率(TSR)顯示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賣空數量占總成交量的百分比。

釋義

與公眾空頭比率(參見Public Short Ratio)一樣,總賣空比率也采取相反的觀點,即認為賣空者通常是錯誤的。盡管零股交易者是賣空者中最劣勢的,但歷史已經表明即使是專家也傾向于在市場底部過度賣空。

TSR顯示了投資者的預期。高指標值表示悲觀預期而低指標值表示樂觀預期。采取相反的立場,當賣空比率處于高水平時(也就是多數投資者預期市場下跌),我們預期市場會上漲。同樣地,賣空比率的極低水平表示過度樂觀,市場下跌的可能性在增加。

對所有賣空指標的解釋最近都因期權套期保值和期權套利而變得更加困難,但它們仍然有助于確定總體市場預期。

舉例

圖184顯示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綜合指數和TSR的10周移動平均線。每當投資者過度悲觀時,標示“買入”箭頭。從事后來看,每次都被證明是進入市場的極好時機。

計算

TSR的計算是將賣空總量除以買單或賣單的總量,再將所得值乘以100(參見表78)。

Trade Volume Index

交易量指標

概述

交易量指標(TVI)顯示某證券是在被累積(買入)還是被派發(賣出)。它的設計需要運用交易日內的“點”價格數據來計算。TVI基于這樣的前提,即以較高的“賣出”價成交的交易是買入交易,以較低的“買入”價成交的交易是賣出交易。

TVI與平衡成交量(OBV)非常相似。OBV方法使用每日價格數據,表現很好,但是在使用日內點價格數據時表現就不那么好。點價格,尤其是股票價格,經常是以在延展期內不變的賣價或者買價交易的,這就創造出一條平坦的支撐線或者阻力線。在價格不變的這些期間,TVI持續地在買方或者賣方(這取決于最后價格變化的方向)累積該交易量。

釋義

TVI有助于辨別某證券是被累積還是被派發。當TVI趨于上升時,它表示交易是以賣出價格進行的,買方正在積累該證券。當TVI趨于下降時,它表示交易是以買入價格進行的,賣方正在派發該證券。當價格創造出一條水平的阻力線并且TVI正在上升時,預期價格將突破上行。當價格創造出一條平坦的支撐線并且TVI正在下跌時,預期價格會跌落支撐線。

舉例

圖185顯示了捷威公司(Gateway)的點價格和TVI。在標示為“A”的期間,價格保持在相同水平,TVI穩定增加。這就表示以賣出價格交易的成交量比以買入價格交易的成交量多。在TVI和捷威公司的價格之間還存在一個背離(趨勢線B和線性回歸趨勢線C),當價格上升時兩者的背離就解決了。

計算

TVI的計算是,當價格上漲了一個指定量時把每筆交易的成交量加入累積總量,當價格下跌了一個指定量時減去該交易的成交量。一個“指定的”量叫做最小點值。

用表格來計算TVI是非常笨拙的,因此我習慣跳過使用的表格而解釋其基本步驟。

計算TVI的第一步是你必須首先確定價格是被累積還是被派發,這取決于價格變化和最小點值。

MTV=最小點值

價格變化=價格減去自方向改變以來的價格極值

如果方向(定義在下面)是“累積”,那么價格極值就是自方向改變為累積以來的最高價;如果方向是“派發”,那么價格極值就是自方向改變為派發以來的最低價。

如果價格變化大于MTV,那么

方向=累積

如果價格變化小于-MTV,那么

方向=派發

如果價格變化小于或者等于MTV以及價格變化大于或者等于-MTV,那么:

方向=上一方向(方向不變)

一旦你知道方向,就可以計算TVI:

如果方向是累積,那么

TVI=前期TVI+成交量 

如果方向是派發,那么

TVI=前期TVI-成交量 

Trendlines

趨勢線

概述

查爾斯·道(Charles Dow)在道氏理論(參見Dow Theory)中提出的一個基本信條就是證券價格沿趨勢運動。趨勢通常用“趨勢線”來度量和辨別。趨勢線是在一張圖中的兩個或者多個突出點之間畫出的斜線。

·上升趨勢被定義為在兩個或者多個谷底(低點)之間畫出的趨勢線,用以辨別價格支撐。

·下降趨勢被定義為在兩個或者多個峰頂(高點)之間畫出的趨勢線,用以辨別價格阻力。

釋義

技術分析的一個原則是一旦趨勢形成了(兩個或者多個峰/谷接觸到趨勢線并反轉了方向),它將保持完整直到被突破。

這聽起來比實際情況要簡單得多。我們的目標是利用趨勢線來分析現行趨勢并且順勢投資直到趨勢被突破,或者等待趨勢線被突破然后順著新趨勢(相反的)投資。

對趨勢線的解釋與更早時候討論的支撐線與阻力線非常相似。

趨勢線的一個好處是有助于區分情感性決定(“我認為是賣的時候了”)和分析性決定(“我將一直持有直到趨勢線被突破”)。趨勢線的另一個好處是它們幾乎總是讓你處于市場的“正確的”一方。使用趨勢線時,困難的是在價格不斷下跌的時候持有證券很長時間,同樣困難的是在價格不斷上漲時賣空——兩種情況下趨勢都將被突破。

舉例

圖186顯示了固特異公司(Goodyear)的價格走勢和幾條趨勢線。趨勢線A、C和E是下降趨勢線。注意它們是任何在連續的峰頂之間畫出的。趨勢線B和D是上升趨勢線,它們是在連續的價格谷底之間畫出的。

TRIX

契克斯

概述

TRIX是動量指標,它顯示了證券收盤價的三重指數移動平均的百分變化率。它被設計來讓你身處等于或者小于你所規定的期間數的趨勢中。

釋義

TRIX指標在零線附近擺動。它的三重指數平滑被設計來過濾掉“不重要的”周期(也就是那些比你所規定的期間數短的周期)。

交易應該在指標改變方向時進行(也就是在指標值轉而向上時買入,在指標轉而向下時賣出)。你也可以畫一條TRIX的9期移動均線以創造出一條“信號”線(類似于MACD),在TRIX升至其信號線之上時買入,在TRIX跌至其信號線以下時賣出。

證券價格與TRIX之間的背離也有助于辨別轉折點。

舉例

圖187顯示了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的1分鐘圖和伴有TRIX的9分鐘移動均線(虛線)的15分鐘的TRIX(實線)。當TRIX升至它的信號線之上時,標示“買入”箭頭;當TRIX跌至它的信號線以下時,標示“賣出”箭頭。這種方法在價格做趨勢性運動時很有效,但在價格做水平運動時生成很多錯誤的信號。

計算

TRIX是三重指數移動均值的1期百分變化率。

表79說明了3分鐘的TRIX指標的計算過程:

·第D列是收盤價的3分鐘指數移動平均。

·第E列是對第D列的3分鐘指數移動平均。

·第F列是對第E列的3分鐘指數移動平均。

·第G列的計算是,首先將第F列的當期值減去第F列的前期值。接下來將所得結果除以第F列的當期值。最后將這個結果乘以100。這就是TRIX。注意這個3期TRIX要直到第7期才有效。

Typical Price

典型價格

概述

典型價格指標只是每日價格的簡單平均。中間價格(參見Median Price)和加權收盤價(參見Weighted Close)是類似的指標。

釋義

典型價格指標提供了每日平均價格的簡單的單線圖。一些投資者在創造移動均線擊穿系統時使用典型價格而不是收盤價。典型價格是貨幣流量指標(參見Money Flow Index)的構成要素。

舉例

圖188在英克隆公司(Imclone)的條形圖的頂部顯示了典型價格指標。

計算

典型價格指標的計算是把最高價、最低價和收盤價三者加起來再除以3,就像表80顯示的那樣。結果值是平均價格(或者典型價格)

Ultimate Oscillator

終極擺動指標

概述

典型的價格擺動指標將證券的經過平滑的價格與它的n期前價格做出比較。拉里·威廉姆斯(Larry Williams)注意到這種類型的擺動指標值變動很大,取決于計算過程中所使用的期間數。因此他發明了終極擺動指標,該指標采用3個擺動指標的加權加總,這3個擺動指標分別采用不同的期間數。3個擺動指標的基礎都是威廉姆斯定義的買入和賣出“壓力”。

釋義

威廉姆斯建議隨終極擺動指標的背離和突破來進行交易。下文歸納了這些原則。

在下列時候買入:

1. 出現了牛市背離。即證券價格創出更低的最低價但終極擺動指標沒有同時創出更低的最低值來確認它。(這是“牛的”,因為該指標預測更高的價格。)

2. 在牛市背離期間,終極擺動指標跌落30以下。

3. 然后終極擺動指標升至牛市背離期間所達到的最高點之上。這個點就是你買入的點。

在下列時候結束多頭頭寸:

1. 符合賣空的條件(下面要解釋),或者

2. 終極擺動指標升至50以上然后跌至45以下,或者

3. 終極擺動指標升至70以上(我有時等待該指標再跌至70之下)。

在下列時候賣空:

1. 出現熊市背離。即證券價格創出更高的最高價而終極擺動指標沒有同時創出更高的最高值來確認它。

2. 在熊市背離期間,終極擺動指標升至50以上。

3. 然后終極擺動指標跌至熊市背離期間所創下的最低點以下。這個點就是你賣空的點。

在下列時候結束空頭頭寸:

1. 符合做多的條件(上面已經解釋過了),或者

2. 終極擺動指標升至65以上,或者

3. 終極擺動指標跌至30以下(我有時會等待該指標值再升至30以上)。

舉例

圖189顯示了諾貝爾鉆井公司(Noble Drilling)的價格走勢和它的終極擺動指標。當符合買入信號時,標示“買入”箭頭:

1. 當價格創出新低而終極擺動指標沒有確認它時出現了牛市背離(趨勢線)。

2. 在背離期間終極擺動指標跌至30以下。

3. 終極擺動指標升至背離(B線)期間所達到的最高點以上。

計算

終極擺動指標的計算過于復雜,在本書中沒有給出。

Upside/Downside Ratio

上漲/下跌量比

概述

上漲/下跌量比顯示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上漲股票交易量與下跌股票交易量之間的關系。股價上漲、股價下跌與股價不變的交易量在前面已經作了討論。

釋義

當上漲/下跌量比大于1.0,表示價格上漲的股票的交易量要大于價格下跌的股票的交易量。

馬丁·茨威格在他的著作《贏在華爾街》中討論上漲/下跌量比時說:“歷史上的每個牛市和表現良好的中期上漲,都由包括有一個或者多個9比1交易日的快速買入力量發動(‘9比1’指的是那些上漲/下跌量比大于9的交易日)。”他又說:“‘9比1’上升交易日是最令人鼓舞的信號,在一個合理的短時期內有兩個這樣的交易日就是非常樂觀的。當在每3個月里出現2個這樣的交易日時,我把它叫做‘雙9比1’。”

表81顯示了從1962年到1999年8月出現的所有“雙9比1”買入信號。就這本著作來說,自1988年6月8日的最后一個信號以來就再也沒有出現這樣的信號了。盡管1998年10月15日有一個急速上揚,在隨后的6個月里上漲了25.1%。

舉例

圖190顯示了20世紀80年代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的走勢。當“雙9比1”買入信號出現時,標示“買入”箭頭。

計算

上漲/下跌量比的計算是將每日上漲股票的成交量除以每日下跌股票的成交量(見表82)。

Upside/Downside Volume

上漲/下跌量指標

概述

上漲/下跌量指標顯示了紐約證券交易所上漲股票的交易量與下跌股票的交易量之差。上漲股票、下跌股票與股價不變的成交量在前面作了解釋。

釋義

上漲/下跌量指標顯示了流進或者流出市場的凈資金流量。指標值為+40表示上漲股票成交量超過下跌股票成交量4 000萬股。同樣地,指標值為-40表示下跌股票成交量超過上漲股票成交量4 000萬股。

該指標有助于將今日成交量與前期成交量作一比較。通常地,正常的指標值在±150之間。非常活躍的交易日超過了±300萬股(1987年10月大崩盤時達到-602;1998年下調時達到-836)。

累積成交量指標(參見Cumulative Volume Index)是上漲/下跌成交量指標的累計加總。

舉例

圖191顯示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綜合指數和上漲/下跌量指標的走勢。當上漲/下跌量指標大于300時,標示“買入”箭頭;當指標值低于-300時,標示“賣出”箭頭。

計算

上漲/下跌量指標的計算是將上漲股票的日成交量減去下跌股票的日成交量(參見表83)。

紐約證券交易所上漲股票成交量-紐約證券交易所下跌股票成交量 

Vertical Horizontal Filter

垂直水平過濾指標

概述

垂直水平過濾指標(VHF)確定價格是處于趨勢階段還是整理階段。該指標首次由亞當·懷特(Adam White)發表在1991年出版的《期貨》雜志的一篇文章中。

釋義

技術分析的最大困境可能是確定價格是否呈趨勢運動或者是否處于交易區間。趨勢跟蹤指標諸如MACD和移動平均線在趨勢性市場中表現極佳,但是它們在交易區間期間(“密集整理階段”)經常生成多重矛盾的交易信號。另一方面,擺動指標諸如RSI、隨機擺動指標在價格在交易區間內波動時表現甚佳,但它們在趨勢性市場中幾乎總是過早地結束頭寸。VHF指標試圖確定價格運動的“趨勢性”以幫助你決定采用哪一種指標。

存在3種解釋VHF指標的方法:

1. 你可以使用VHF指標值本身來確定價格的趨勢程度。VHF指標值越高,價格的趨勢性程度就越高,采用趨勢跟蹤指標的效果會更好。

2. 你可以使用VHF指標值的方向來判斷正在形成的是趨勢性階段還是整理階段。上升的VHF指標表示正在發展的趨勢;下跌的VHF指標表示價格可能正在進入整理階段。

3. 你可以把VHF指標作為一個相反的指標。預期高VHF指標值之后隨之而來的是整理階段;預期低VHF指標值之后隨之而來的是趨勢階段。

舉例

圖192顯示了摩托羅拉公司(Motorola)和VHF指標。1989~1992年的大部分時間內VHF指標值相對較低,這些較低的指標值顯示價格處于交易區間(整理階段)。從1992年年末到1993年VHF指標值明顯較高,這些較高的指標值表示價格正呈趨勢運動。

摩托羅拉價格的40周(也就是200天)移動平均線表明了VHF指標值。你可以看到經典的移動平均交易系統(當價格升至它的移動平均線之上時買入,在價格跌至它的均線之下時賣出)在1992年和1993年表現良好,但是當價格處于交易區間時生成了許多鋸齒(矛盾的交易信號)。

計算

VHF指標的計算,首先找到給定時間期間內的最高收盤價(HCP)和最低收盤價(LCP)。

HCP=n期內最高收盤價  

LCP=n期內最低收盤價 

接下來,將最高收盤價減去最低收盤價并取絕對值。這個值就是分子。

分子=|HCP-LCP| 

分母的計算是,把給定時間期間內的每日收盤價減去其前期收盤價,取絕對值后再把這些絕對值加總。

最后,VHF指標的計算就是將前面定義的分子除以分母。

表示84說明了5日垂直水平過濾指標的計算過程。

·第C列是最近n日(這個例子中的5日)內的最高收盤價(第B列)。

·第D列是最近n日內的最低收盤價(第B列)。

·第E列等于第C列減去第D列的絕對值。

·第F列是收盤價的變化,它的計算是當日收盤價(第B列)減去其前期收盤價。

·第G列等于第F列的絕對值。

·第H列等于第G列的n日(也就是5日)內加總。

·第I列等于第E列除以第H列。這就是垂直水平過濾指標。

Volatility Chaikin's

蔡金波動性指標

概述

蔡金波動性指標比較證券最高價與最低價之間的價差。它把波動性定量描述為最高價與最低價之差的擴大。

釋義

有兩種解釋波動性指標的方法。一種方法是假設市場頂部通常伴隨著波動性的增加(投資者變得緊張和猶豫不決),市場底部的后期通常伴隨著波動性的降低(投資者變得厭煩了)。

另一種方法(蔡金使用的方法)是假設波動性指標在相對短的時間內的增加表示底部的臨近(如恐慌性拋盤),波動性指標在長時間內的降低表示市場頂部的臨近(如成熟的牛市)。

與幾乎所有老練的投資者一樣,蔡金忠告你不要依賴任何一個指標。他建議采用移動均線擊穿系統或者移動均線交易帶系統來確認這個(或其他任何)指標。

舉例

圖193顯示了牲畜交易曲線(Live Cattle)和蔡金波動性指標。指標值隨恐慌性拋盤迅速達到峰頂(點A)。這表示市場底部臨近了(點B)。

計算

蔡金波動性指標的計算是,首先計算日最高價與最低價之差的指數移動均值,蔡金建議計算10日移動均值。

HL平均值=(最高價-最低價)的指數移動平均值 

式中,H表示最高價;L表示最低價。

接下來計算這個移動均值在給定時間內的變化百分比,蔡金建議也采用10日作為給定期間數。

表85說明了蔡金波動性指標的計算過程:

·第D列等于最高價(第B列)減去最低價(第C列)。

·第E列等于第D列的5日指數移動平均。第E列的第一行被指定為第D列的第一個值(也就是1.756 1)。第E列隨后各行的計算是第D列的當期值乘以0.333…,第E列的前期值乘以0.666…,然后將兩個值加起來。(0.333是根據移動平均指標詞條所解釋的公式“2/(5+1)”計算的,0.666是根據公式“1-0.333”計算的。)

·第F列等于第E列的值減去第E列中5日前的值。

·第G列等于第F列的值除以第E列5日前的值。然后把這個值乘以100。這就是蔡金波動性指標。

Volume

成交量指標

概述

成交量是指在給定時間內(如小時、天、周、月等)成交的股數(或者合約數量)。成交量分析是技術分析中基本的但非常重要的因素。成交量提供了給定價格運動的交易密集程度的線索。

釋義

低成交量水平是典型地在整理期間(也就是價格在交易區間做水平運動)出現的猶豫不決的預期的特征。低成交量也經常出現在市場底部的猶豫不決時期。

高成交量水平是市場頂部的特征,在這個時候大家對價格將走得更高有強烈的共鳴。高成交量水平出現在新趨勢的開始階段(也就是價格突破交易區間的時候)也是很常見的。就在市場到達底部之前,成交量通常會因為恐慌性賣出而放大。

成交量有助于確認現行趨勢是否健康。一個健康的上升趨勢將會在趨勢的上升階段具有較高的成交量,在下跌階段(調整期)內具有較小的成交量。一個健康的下降趨勢通常在趨勢的下跌階段具有較大的成交量而在上升階段(調整期)具有較低的成交量。

舉例

圖194顯示了默克公司(Merck)和它的成交量。注意成交量(趨勢線A2)是怎樣在最初的價格價格下跌期間(趨勢線A1)相對較高的。價格下跌期間成交量的增加顯示在價格下跌時許多投資者在賣出。這就是熊市。

價格然后試圖上漲(趨勢線B1)。然而,在這個調整向上期間(趨勢線B2)成交量急劇減少。這表示投資者不愿意買入,甚至是在價格上漲的時候。這也是熊市。

這種形態持續了整個1992年和1993年的衰退期。當價格調整向上時,成交量減少。當價格下跌時,成交量增加。這一而再,再而三地顯示悲觀情緒控制了市場,價格將繼續下跌。

Volume Oscillator

成交量擺動指標

概述

成交量擺動指標顯示證券成交量的兩個移動均值之差。移動均值之差可以以點的形式或者百分比的形式來表示。

釋義

你可以利用成交量兩個移動均值之差來確認總體成交量趨勢是增加還是減少。擺動指標升至零以上,是短期成交量移動均線升至長期成交量移動均線之上的信號,因此短期成交量趨勢高于(也就是成交量更大)長期成交量趨勢。

有許多解釋成交量變化的方法。一個共同的信念是上漲的價格伴隨著放大的成交量、下跌的價格伴隨著放大的成交量此為牛市。相反地,如果價格下跌時成交量增加,在價格上漲時成交量下跌,市場顯示出潛在弱勢的信號。

這種假設背后的理論是直觀的。上漲的價格伴隨著放大的成交量是上漲預期(更多的買方)增加的信號,這將引導市場繼續上升。相反地,下跌的價格伴隨著增加的成交量(更多的賣方)是上漲預期減少的信號。

舉例

圖195顯示了施樂公司(Xerox)和5/10周成交量擺動指標。畫出了價格和成交量擺動指標的線性回歸趨勢線(參見Linear Regression Trendlines)。

該圖顯示了一個健康的形態。當價格走高,上升的線性回歸趨勢線所顯示的那樣,成交量擺動指標也在上升。當價格下跌時,成交量擺動指標也在下跌。

計算

成交量擺動指標顯示了成交量的兩個移動均值之差。這個差可以以點的形式或者百分比的形式來表示。以點的形式來表示這個差值,就用成交量的短期移動均值減去成交量的長期移動均值:

短期移動均值-長期移動均值 

以百分比的形式來表示這個差值,就將上述差除以長期移動均值:

表86說明了成交量擺動指標的計算過程:

·第C列是成交量的短期(本例子中是2期)簡單移動平均。

·第D列是成交量的長期(本例子中的5期)簡單移動平均。

·第E列等于短期移動平均值(第C列)減去長期移動平均值(第D列)。這就是以點的形式表示的成交量擺動指標。

·第F列等于第C列除以長期移動平均并乘以100。這就是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成交量擺動指標。

Volume Rate-of-Change

成交量變動率

概述

成交量變動率(ROC)的計算與價格的變動率(參見Price ROC)是一樣的,除了它顯示的是證券成交量的ROC而不是收盤價的ROC。

釋義

幾乎每一個顯著的形態(如頂、底、突破)都伴隨著成交量的急劇增加。成交量ROC顯示了成交量變動的速度。

對成交量趨勢解釋的更多信息可以在對成交量指標(參見Volume)和成交量擺動指標的討論(參見Volume Oscillator)。

舉例

圖196顯示了德州儀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和它的12日成交量ROC。當價格突破了三角形態時,成交量也同時急劇放大。成交量的增加確認了價格突破的有效性。

計算

成交量變動率指標的計算是將最近n期內成交量的變化量除以n期前成交量。

如果今日成交量大于n期前成交量,那么ROC將會是正數。如果今日成交量小于n期前成交量,那么ROC將會是負數。

表87說明了5日成交量ROC的計算過程:

·第C列是5期前成交量。

·第D列當期成交量(第B列)減去5期前價格(第C列)。這是以點的形式表示的成交量ROC。

·第E列等于第D列除以n期前成交量(第C列),所得結果乘以100,就是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的成交量ROC。

Weighted Close

加權收盤價

概述

加權收盤價只是每日收盤價的簡單平均。它的名稱得自這樣的事實,即賦予收盤價以額外的權數,中間價(參見Media Price)、典型價格(參見Typical Price)是類似的指標。

釋義

在描繪以及事后檢驗移動均線、指標、趨勢線等的時候,一些投資者喜歡線條圖所提供的簡單性。然而,只顯示收盤價的線條圖會誤導投資者,因為它們忽視了最高價和最低價。通過描繪每天的包含最高價、最低價和收盤價的單個點圖,加權收盤價圖結合了線條圖的簡單性和條形圖的視野。

舉例

圖197顯示了沛齊公司(Paychex)的加權收盤價圖,位于標準的最高價/最低價/收盤價條形圖的上端。

計算

加權收盤價的計算是將收盤價乘以2,再加上最高價和最低價,最后除以4,結果就是賦予收盤價額外權重的加權收盤價。

表88說明了加權收盤價的計算過程:

·第E列等于最高價加上最低價再加上兩倍收盤價。

·第F列等于第E列除以4得到加權收盤價。

Wilder's Smoothing

威爾德平滑

概述

威爾德平滑是類似于指數移動平均的移動平均方法,它對指標計算中的所有數據保持遞減的越來越小的百分比。該指標由威爾斯·懷爾德(Welles Wilder)發明,他把它作為他的其他許多研究的組成要素,最顯著的是相對強弱指標(參見Relative Strength Index)。

釋義

威爾德平滑應該像其他移動平均指標一樣解釋(參見Moving Averages)。它對價格變化的反應慢于其他移動平均指標。它也可以表示為(2n-1)指數移動平均(例如,14期威爾德平滑與27期指數移動平均非常相似,盡管移動平均開始于不同的時期并且在短時期內的值會有微小的差異。)

舉例

圖198顯示了默克公司(Merck)的14日威爾德平滑以及14日指數移動平均。

計算

威爾德平滑的計算公式如下:

表89說明了5日威爾德平滑的計算過程:

·首先,把第一個n日內數據(本例子中為5日)加總再除以n,把所得結果填入第E列的第n日。這就設定了具有n期簡單移動平均的威爾德平滑的初始值。

·第C列等于當期收盤價(第B列)減去前期威爾德平滑值。

·第D列等于第C列(今日收盤價與前期威爾德平滑值之差)乘以(1/n),在本例子中是1/5或者說0.5。

·第E列等于第D列加上第E列的前期值。這就是威爾德平滑。

Williams's Accumulation/Distribution

威廉姆斯累積/派發指標

概述

“累積”是用于描述被買方控制的市場的術語;“派發”則是描述被賣方控制的市場。該指標是拉里·威廉姆斯(Larry Williams)發明的。

釋義

威廉姆斯建議基于背離來運用該指標進行交易。

·當市場創出新高而累積/派發指標未能創出新高時表示證券被派發,賣出。

·當市場創出新低而累積/派發指標未能創出新低時表示證券被積累,買入。

舉例

圖199顯示了邁極資訊公司(Manugistics)和威廉姆斯累積/派發線。當價格創出新高(點A2)而累積/派發指標未能創出新高(點A1)時出現了一個牛市背離。這是賣出的時機。

計算

要計算威廉姆斯累積/派發指標,首先確定真實范圍的最高值(TRH)和真實區間的最低值(TRL)。

TRH=昨日收盤價或今日最高價,取兩者中最大的值;

TRL=昨日收盤價或今日最低價,取兩者中最小的值。

然后,通過比較今日收盤價與昨日收盤價來決定今日累積/派發指標。

如果今日收盤價大于昨日收盤價,那么,

今日A/D=今日收盤價-TRL  

如果今日收盤價小于昨日收盤價,那么,

今日A/D=今日收盤價-TRH  

如果今日收盤價等于昨日收盤價,那么,

今日A/D=0 

威廉姆斯累積/派發線是這些每日值的累加。

威廉姆斯累積/派發指標=今日累積/派發指標+昨日威廉姆斯累積/派發指標  

表90說明了威廉姆斯累積/派發指標的計算過程:

·第E列等于昨日收盤價與今日最高價中最大的一個,這是實際區間最高值(TRH)。

·第F列等于昨日收盤價與今日最低價中最小的一個,這就是實際區間最低值(TRL)。

·第G列是基于上述公式的“今日累積/派發值”。

·第H列是第G列的累加值。

Williams's %R

威廉姆斯%R

概述

威廉姆斯%R(發音為“百分之R”)是度量超買/超賣水平的動量指標。它是由拉里·威廉姆斯(Larry Williams)發明的。

釋義

對威廉姆斯%R的解釋與隨機擺動指標非常類似,除了%R是倒過來畫的,而隨機擺動指標具有內部平滑性。

為了以倒轉的刻度來顯示威廉姆斯%R指標,因此經常采用負值來描繪它(如-20%)。出于分析和討論的目的,我們忽略負號。

指標值在80%~100%之間表示證券被超賣,指標值在0~20%之間表示證券被超買。

與所有的超買/超賣指標一樣,在你下單之前最好等待價格改變方向。例如,如果超買/超賣指標(諸如隨機擺動指標或者威廉姆斯%R)正顯示超買狀態,那么在賣出證券之前等待價格轉而下跌是明智的做法。(MACD是監控證券價格變化的良好指標)。有一種現象并不罕見,即當價格持續攀高或者下跌時,超買/超賣指標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維持超買/超賣狀態。僅僅因為證券看起來被超買就賣出,可能使你早在價格顯示惡化信號之前出清了該證券。

%R指標的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它預期證券價格反轉的神奇力量。該指標幾乎總是在證券價格達到峰頂再轉而下跌之前數日形成峰頂轉而下跌。同樣地,該指標通常在價格轉而上漲之前創出谷底并轉而上漲。

舉例

圖200顯示了標準普爾100指數和它的14日威廉姆斯%R。每當%R在80以下形成谷底時,標示“買入”箭頭。幾乎在每個例子中,這種現象都在價格到底之前1到2日出現。

計算

用于計算威廉姆斯%R的公式類似于隨機擺動指標(參見Stochastic Oscillator):

表91顯示了5期威廉姆斯%R的計算過程。

·第E列等于最近n期內(本例子中n等于5)的最高價(第B列)。

·第F列等于最近n期內的最低價(第C列)。

·第G列等于第E列減去當期收盤價(第D列)。

·第H列等于第E列減去第F列。這就是5日期內的交易區間。

·第I列等于第G列除以第H列,然后乘以-100,這就是威廉姆斯%R。

Zig Zag

之字形指標

概述

之字形指標過濾掉小于事先給定數量的指標變化值(如證券的價格或者其他指標)。之字形指標僅僅顯示顯著的變化。要獲得更多的信息,請參考阿瑟·梅里爾(Arthur Merrill)所著的《過濾波》(Filtered Waves)一書。

釋義

之字形指標主要通過突出最重要的反轉來幫助你觀察變化。

理解之字形指標圖中顯示的最后一條“腿”會因價格指標(如價格)的變化而變化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這是本書中唯一的證券價格變化會改變指標的前期值的指標。因為之字形指標能夠根據指標的隨后的變化來調整自己,因此該指標提供了對價格發生過的變化的完美觀察。請不要基于之字形指標來創造一個交易系統——它的后視優于它的預測!

除了辨別重要的價格反轉以外,之字形指標在數艾略特波浪(參見Eliott Wave)時也是很有幫助的。

舉例

圖201在美泰公司(Mattel)的條形圖上端顯示了8%之字形指標。該之字形指標忽略了低于8%的價格變化。

計算

之字形指標的計算是在價格反轉了不少于給定量時畫出想象的點,然后把這些想象的點用直線連接起來。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