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天,又學到了更多關于交易的基本概念,另外,高老師花了挺多時間講一個重要話題:管理你的期望。
高老師首先說:“我們做一個小調查,看看有多少人覺得,以思必得這樣低的交易成本,做交易只要堅決止損,漲的時候就做多,跌的時候就做空,賺錢會很容易?有這種感覺的人請舉手。”
有1/3的人舉了手,牛哥當然是其中的一個。我保守了一把,沒舉手。何思思也沒有舉手。看來在我們這三個人中間,做起交易來,想必牛哥會是比較生猛的那一個。
高老師又說:“再做一個小調查,看看有多少人覺得,在同一期學員中,自己的交易業績會在平均水平之上?”
所有的人都舉了手。然后,我們都笑了,因為不可能每個人都在平均水平之上嘛,總是會有人在平均水平之下的呀。
“看來大家都很自信!有自信是好事,但是,一定要管理你的期望,才能成功。”高老師如是說。
大家要記住一點,在股市上要最終把錢賺到手是不容易的!有不少人進入市場的時候抱著這么一個期望:“炒股很容易賺錢。”這是一個過高的期望,一個不現實的期望,最主要是因為它是一個不完整的期望。為什么說這是一個不完整的期望呢?因為抱有這個期望的人只想到了賺錢,沒有想到賠錢,或者說,把注意的焦點只放在賺錢上,沒有放在賠錢上。一個完整的期望應該是這樣的:炒股很容易賺錢,也很容易賠錢。這個期望更完整,也更符合實際的情況。所謂“來得容易,去得快”,這句話用在交易上真的是再貼切不過了。很多人在市場上也賺過錢,有些人甚至賺過很多錢,但是,大多數人只是“紙上富貴”,坐了一把“財富過山車”,最后他們又把錢全還給了市場。只有少數人最終把錢賺到手。
市場有時確實會給你一種錯覺,讓你感到賺錢似乎很容易——在大牛市里,你簡直就跟股神一樣,點石成金,無往不勝。但是,往往當你還沉浸在喜悅和憧憬之中時,一場巨大的危機就突然襲來。如果你沒有理智并且果斷地采取行動,那么你的利潤就會付之東流,甚至還會賠掉你的本錢。在此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世界上幾次大牛市和大崩潰:
1921年至1929年,美國股市8年時間上漲6倍,道·瓊斯指數最高達到452點;隨后股市大崩盤,并引發長達4年的世界經濟危機,道·瓊斯指數于1932年跌至41.22點,跌幅達90%;直到1954年就是事隔25年后,道·瓊斯指數才重返1929年的峰位452點。
1970年至1973年,中國香港股市3年時間上漲7.4倍,恒生指數最高達到1774.96點;隨后恒指一路狂跌,1974年10月下探150.11點,和前期高位1774.96點相比,跌幅達91.54%;
1985年至1989年,日本股市5年時間上漲3.2倍,日經指數最高達到38915點;隨后股價大幅下挫,1992年8月日經指數跌至14304點,跌幅達63.24%;此后十余年,日本經濟一直疲軟不振,日經指數2003年4月最低跌至7607點。
1986年至1990年,中國臺灣股市4年時間上漲11倍,臺灣加權指數最高達到12682.41點;隨后只用了8個月的時間就跌至2485點,跌幅達81.41%。
1996年至2000年,美國納斯達克市場4年時間上漲5倍,納斯達克指數最高達到5132.52點;隨后科技股泡沫破滅,納斯達克指數于2002年10月跌至1114.11點,跌幅達78.29%。
在大牛市中,有人創造了資產迅速增長數十倍的財富神話,但是,在隨之而來的股災中,絕大多數人,包括很多職業基金經理,都沒能保住自己的勝利果實,有一些人甚至賠得傾家蕩產。因此,那些在市場上待得夠久,經歷過牛熊輪回的老手,都會對市場心懷敬畏,他們會告訴你:在股市上要最終把錢賺到手是不容易的,你需要付出努力,才能獲得相應的回報。
在股市上最終把錢賺到手是有可能的,穩定地賺錢是有可能的,賺很多錢也是有可能的;真正的高手可以在牛市中通過做多來賺錢,在熊市中又通過做空來賺錢;但是,那都是不容易的——你需要付出努力才能把錢賺到手,你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穩定地賺錢,你需要付出更多更多的努力才能賺很多錢。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個道理在市場上絕對是適用的。如果你想要更好一點的午餐,那么你就要付出更多一些的努力。
不幸的是,很多人在入市時都抱著“炒股很容易賺錢”的過高期望,以為不需要付出努力就可以輕松地從市場上賺錢。持有這種不切實際的期望會帶來一系列的害處。
首先,這種不切實際的期望使人不愿意花時間,不愿意下工夫去認認真真地做知識和技能上的充分準備。他們想:既然“炒股很容易賺錢”,那又何必去收集有關資訊,何必去學習相關的知識,何必去練習基本的技能,何必盤前做計劃盤后做小結呢。或許,有一部分人也做了一些準備,但是,因為太過掉以輕心,所以,只是浮光掠影,淺嘗輒止,很多東西似懂非懂,準備得不夠認真不夠充分。有些人在賠錢之后痛定思痛,再靜下心來重新學習時,才發現原來很多的東西其實自己都聽過看過,卻沒有真正地理解,沒有正確地運用,才導致了交易失敗。也有一些人在賠錢之后才發現原來自己什么都不懂,就跳進股海了,居然沒有葬身海底,也算夠幸運了。
其次,這種不切實際的期望使人盲目地不顧風險地追求超額回報。市場有時確實會提供“低風險,高回報”的交易機會,但那不是常態。更多的時候,風險與回報是成正比的,也有些時候甚至是“高風險,低回報”的。以為“炒股很容易賺錢”的人期望每次都賺得盆滿缽滿。這種過高的預期會蒙蔽他們的雙眼,使他們對日益逼近的巨大風險視若無睹,在本來應該“見好就收”的時候,他們還在憧憬更大的收益,在應該及時抽身的時候,他們還在心存僥幸。其實,從本質上來說,當一個人抱著“炒股很容易賺錢”這一過高期望的時候,他就只看到了賺錢,沒看到賠錢,只看到了回報,沒看到風險。這是一個致命的錯誤。
最后,這種不切實際的期望使人心態浮躁,缺乏韌性。以為“炒股很容易賺錢”的人顯然對困難估計不足,對損失和挫折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在賺錢的時候,他們要么會得意洋洋,喜不自勝,要么會覺得賺錢是理所當然的;而在賠錢的時候,他們要么急躁,要么憤怒,要么沮喪,要么灰心,總之,他們缺乏對于損失和挫折的承受力,不能坦然接受損失和挫折,在不順利的時候容易出現不健康的負面情緒。不管他們承認與否,至少在潛意識中,他們期望自己只賺錢,不賠錢,期望自己每一筆交易都賺錢,沒有一筆交易賠錢。但是,事實上,賠錢是交易中很正常很自然的一部分,也是時常會發生,必然會發生的事情。期望自己只賺錢不賠錢不僅不現實,而且會使自己更脆弱,更僵化,更難應對必然會發生的損失和挫折。成功的操盤手都是那些能夠在心態上處理好賠錢,處理好損失和挫折的人。如果一賠錢,心態就會變壞,那肯定不能做好交易。
因此,想在交易上取得成功,就要管理好自己的期望。“炒股很容易賺錢”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期望。當一個人拋棄這個不切實際的期望,他就不會掉以輕心,他就肯花時間下工夫去學習和準備;當一個人拋棄這個不切實際的期望,他就不會盲目地追求超額回報,他就會考量風險與回報的比例;當一個人拋棄這個不切實際的期望,他就不會心浮氣躁缺乏韌性,他就會更坦然地接受損失和挫折,保持良好的心態。當一個人達到這種境界時,賺錢反而變得比較有可能,比較“容易”了。
這時,心直口快的牛哥問了一個問題,“高老師,剛才您說,市場有時候很容易賺錢,有時候很容易賠錢;有時候是‘低風險,高回報’,有時候是‘高風險,低回報’;有時候暴漲,有時候暴跌。如果我們在容易賺錢的時候就做,容易賠錢的時候就不做,‘低風險,高回報’的時候就做,‘高風險,低回報’的時候就不做,暴漲的時候就做多,暴跌的時候就做空,那要把錢賺到手豈不是很容易了?”
高老師回答:“這個想法是對的。真正的高手就是這樣操盤的!只不過,這個想法說到容易做到難,否則每個人都是真正的高手了。第一,要識別現在到底是‘低風險,高回報’,還是‘高風險,低回報’,是應該做多,還是應該做空,需要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斷能力;第二,在判斷失誤,出現損失的時候,需要有堅決止損的自律性和良好的心態;第三,在尋找和等待機會的過程中,需要有耐心、細心、恒心和信心。每一條都不容易做到,所以,要把錢賺到手還是不容易的。”
高老師繼續給我們解釋,實際上,這里涉及市場參與者的另一個過高的期望——對自己的過高期望。有些人知道股市有風險,賺錢不容易,但是,他們對自己抱有過高的期望,以為自己天縱英才,聰明絕頂,永遠都會保持理性和冷靜,永遠不會情緒化,一定可以戰勝市場,戰勝蕓蕓眾生。然而,這也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期望。人不是神,每個人都會有弱點,都會犯錯誤,而市場會找到你的每一個弱點,會利用你所犯的錯誤,讓你付出代價。
其實,對自己抱有過高的期望,這本身就是人性的一個弱點,行為金融學稱之為過度自信。比如前面講的所有的人都認為自己會超過平均水平,這就是過度自信的一個經典例子。過度自信的人往往有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總覺得自己比別人聰明一點,別人需要努力自己不需要,或者總覺得自己比別人幸運一點,別人會賠錢自己不會賠錢。但是,在市場上,聰明和幸運都是不夠用的,很多極其聰明的人賠得一塌糊涂,再幸運的人也有走背運的時候。在市場上要成功還是離不開艱苦的努力。
對此很多人會覺得很失望,因為他們覺得:炒股就是投機,投機就是投機取巧,不勞而獲,現在你告訴我炒股成功也需要努力,這太讓人失望了。但是,仔細想一想,這個世界上又有什么事不需要努力呢?
如果你覺得某件事很容易不需要努力,那只是因為你想得還不夠深入、不夠全面、不夠長遠。在你深入地、全面地、長遠地考慮之后,你就會發現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努力,都需要付出代價。而且,你會發現,做壞事所要付出的努力其實并不比做好事少,而做壞事所要付出的代價卻比做好事還要更高,風險也更大——做壞事必須每一次都成功,一次都不能失手,如果一次偶然失手,那你就全完了;而做好事如果一次失敗了,沒關系,你還能再來一次,如果又失敗了,沒關系,你還能再來一次,如果又失敗了,沒關系,你還能再來一次……你可以一次又一次地重新來過,一直堅持到成功為止。每一次重新來過,你都會更強大,更有可能成功。而且,你的堅持可能會感天動地,感動某些人,有些人會跟你一起做,有些人可能會給你某種意想不到的支持,使你的成功概率大大提升。有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在寫給兒子的文章中說,不要去干違法的事,因為你不能保證你永遠都不會被發現,而一旦被發現,你的損失就太大了。也就是說,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干違法的事風險太高,成本太大,不可持續發展,所以,干違法的事不是一個好的商業模式。這位經濟學家的說法是很有道理的。既然都要付出努力,都要付出代價,與其做壞事,不如選一件好事,一直堅持做下去。這樣風險小,可持續發展,最終可能會調動各種資源,越做越大,越做越容易。正如巴菲特所說:“人生就像滾雪球。最重要之事是發現濕雪和長長的山坡。”一個人越早明白這個道理,就越少走彎路,就越有可能取得真正的長久的成功。
其實,做交易也有類似的道理。如果你不止損,每次出現賬面虧損就補倉,那么你就需要每一次都成功,一次也不能失手。一旦你某一次失手——股價不停地跌,你不停地補倉,最后,那個該死的公司真的死翹翹,你手中的股票變得一錢不值,那一次就足以構成毀滅性的打擊。索羅斯認為,冒險是對的,但絕對不要冒毀滅性的危險,永遠不要孤注一擲,最重要的是你一定要給自己留下重新作戰、東山再起的機會,這樣你才能在這個游戲中一直玩下去。如果你不止損,每次出現賬面虧損了就補倉,那么你遲早會面臨毀滅性的危險,遲早會陷入不得不孤注一擲的困境。而如果你每次都堅決止損,那么你總是會有重新作戰的機會:一筆交易止損了,沒關系,你沒賠多少,你還能做下一筆交易;如果又止損了,沒關系,你還能做下一筆交易。
悲觀的人會擔心:要是我這樣一筆一筆地止損,那也會把錢賠光的呀。放心吧,你不會每筆交易都賠錢的,你總會有些交易是賺錢的。不管你是多么菜的菜鳥,想要做到每筆交易都賠錢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借用毛主席的一句名言來說就是:“一個人做一筆賠錢的交易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只做賠錢的交易,從來不做賺錢的交易。”如果你真的有本事做到每筆交易都是一建倉就立馬賠錢,從來沒有任何一筆交易曾經出現過一丁點的賬面利潤,那么,恭喜你,你簡直就是一棵搖錢樹了,各大金融機構一定會爭著用高薪聘請你去做交易,把你當作“反向指標”——看到你買進了,他們就大量賣出;看到你賣出了,他們就大量買進。要做到每筆交易都賠錢也是很不容易的,那是一個很高的境界,真的能達到這個境界的人也可以賺很多錢,正所謂物極必反,否極泰來,至柔則剛,至賠則賺。
話說回來,實際的情況是:每個人都會有賺有賠,只不過,菜鳥的勝算比較低,賠多賺少,而高手的勝算比較高一些,賺多賠少。這是因為菜鳥會胡亂出擊,毫無章法,而高手則只在“低風險,高回報”的時候才出手。另外,菜鳥的資金管理做得很不好,而高手則能做好資金管理。所謂資金管理,是指根據市場和自己的情況來調節倉位的大小。也就是說,知道什么時候投入多少資金,知道什么時候激進一點,什么時候保守一點,什么時候應該徹底地從市場上撤下來,比如說,當資金總額下降到一定程度時,清掉所有的倉位,只持有現金——這是保存實力和保住勝利果實的有效方法。堅決止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沒有堅決止損是肯定不行的,光靠堅決止損確實也是不夠的,還需要有足夠高的勝算和好的資金管理。如果勝算不夠高,或者資金管理得不好,即使每次都堅決止損,最終也不會賺錢,只會慢慢地“流血而死”。如果勝算夠高,資金管理得夠好,而且止損又很堅決,那么,最終一定會賺錢。
專業的投機,并不是投機取巧,不勞而獲,而是靠自己的分析、判斷、決策和行動能力賺錢。專業的投機者需要控制風險并使概率對自己有利,這就需要訓練,需要研究,需要做功課,需要付出努力。真正成功的投機者都是很勤奮很努力的人。很多人以為投機就是賭博,靠的是運氣。其實,說這種話的人并不懂賭博。專業的賭客會告訴你,他們并不是靠運氣,而是靠計算概率和控制風險來賺錢:他們會認真地算牌,在概率對自己有利時下大注,在概率對自己不利時認賠,耐心等待下一個機會。對此有興趣的人可以讀一下《打敗賭場》(Bring Down the House, Ben Mezrich),這本書以一個真實的故事為原型,講述了六個MIT的學生如何利用概率和風險控制從拉斯維加斯賭場賺走數百萬美元。
道氏理論的創始人,查爾斯·道曾經說過:“過度自信在華爾街所造成的失敗,多于其他錯誤觀點的總和。”究其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過度自信會使人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誤以為自己不需要努力就能成功。而且,行為金融學告訴我們,市場參與者的過度自信其實是很沒有道理的,因為過度自信意味著人沒有準確地認知自己的真實能力,這本身就是一種認知偏差。認知偏差的存在使人不能有效地處理信息,不能準確地認知現實,包括不能準確地認知市場和人本身。行為金融學認為,除了過度自信之外,每個人身上還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其他偏差,比如,
一、錨定效應:在對未知事件進行估計時,人容易被最初獲得的信息所影響,即便最初獲得的信息與未知事件并無直接關系,也會對人的估計造成影響;
二、易得性偏差:信息獲取的容易程度會影響人的判斷與決策,越容易獲取的信息具有越大的影響力;
三、證實偏差:人一旦形成觀點之后,傾向于接受那些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而忽略或否認那些不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即對于自己的觀點傾向于“證實”,而不是“證偽”;
四、保守主義:對變化有天生的抵觸和過濾反應,對新信息反饋緩慢且會進行折扣處理;
五、損失回避:厭惡遭受損失,為了挽回損失,寧愿承擔自己通常不愿承擔的風險;
六、處置效應:愿意賣掉出現賬面利潤的股票,而不愿意賣掉出現賬面虧損的股票;
七、后見之明:在事情發生之后,覺得事情本當如此,傾向于忘記當初自己其實設想了多種可能的結局并且無法下結論,過分強調自己當初想到了事情的結局,忽略自己當初也想到了其他的多種可能性,因此,錯誤地認為自己當初準確地預見到了事情的結局,從而高估自己的預測能力;
八、自我歸功:傾向于將好結果歸功于自己的能力,而把壞結果歸咎于外部環境或壞運氣。
關于上述偏差,高老師在我們開始實盤交易之后還會一一地詳細講解。現在給我們指出來,是要讓我們明白,作為人,我們身上或多或少地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偏差——我們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英明神武,那么料事如神。我們身上的種種偏差注定了我們對現實世界的認識,和對我們自身的認識都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扭曲的。對此,索羅斯有深刻的見解,他寫道:“金融市場是在不均衡的狀態中運作,而且參與者的認知和實際事件間,總有差距存在。”事實上,索羅斯投資哲學的一塊重要基石就是:所有人的認知都可能有缺陷或被扭曲,人實際上是透過一組被扭曲的透鏡看市場。關于這一點,行為金融學完全同意,并且還有一點重要的補充:人實際上也是透過一組被扭曲的透鏡看自己!
《孫子兵法》上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而在市場上,由于自身的偏差,絕大多數人既不能準確地認識自己,也不能準確地認識市場,因此,絕大多數人是“不知彼,不知己”,每一筆交易都很危險,每一筆交易都可能是走向慘敗的第一步。當然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并沒有意識到這種危險,這就更危險了。少數人能認識到自身的偏差,通過磨煉和反省,認識了自己,因此,達到“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的境界。這樣他們的勝算已經有所提高。如果他們再努力去更多地了解市場,那么,他們對市場的認識每加深一步,他們的勝算就會提高一點。當他們的勝算達到一定的程度,再加上良好的風險控制和資金管理,讓自己在勝的時候多賺一些,負的時候少賠一些,那么他們最終就能從市場上把錢賺到手。
在市場上有沒有人能夠做到“知己知彼”呢?應該說有,但是,那絕對是鳳毛麟角,而且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范圍內的“知己知彼”,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知己知彼”。關于這一點,巴菲特是一個活生生的注解。巴菲特始終堅持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投資。他認為,衡量一個人是否理性投資的關鍵,就是看他是否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投資,另外,能力范圍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力范圍的邊界。所以,巴菲特首先做到的是“知己”,即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圍;其次,在他的能力范圍之內,巴菲特通過深入細致地研究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知彼”。
但是,即便是巴菲特,也有投資失誤的時候。可見我們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知己知彼”,只能盡量地朝著“知己知彼”的境界去努力——努力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優點和弱點,界定自己的能力范圍;努力地認識市場,了解它的特點和脾氣,確定適合自己的股票或形態;然后,根據對自己和市場的認識,努力形成自己的投資哲學或交易體系。
顯然,這會是一個艱難而又有意義,痛苦而又有樂趣的過程。我們需要對其中的艱難與痛苦做好準備。市場會找到我們身上的每一個弱點。承認自己的弱點并努力克服,無疑是艱難而痛苦的。同時,市場千變萬化,要認識市場也是困難的,要付出學費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拋棄那些不切實際的期望:
不要期望賺錢很容易——有時候容易,有時候很難,總的來說,賺錢是不容易的;
不要期望短時間內暴富——追求暴富往往欲速則不達,即使得到,也容易失去;
不要期望每一筆交易都賺錢——總會有一些交易是賠錢的;
不要期望市場一直都會有好行情——市場有時候會很好做,有時候會很難做;
不要期望走勢總是很好判斷——走勢有時候會很清晰,有時候會很模糊;
不要期望買了就漲賣了就跌——這種事可遇而不可求,連股神都不能保證做到;
不要期望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原因同上;
不要期望一種戰術永遠有效——每種戰術都有其適用條件,條件不成立了,它就會失效;
不要期望通過豪賭一把來反敗為勝——偶爾會奏效,但長期來看只會讓情況更糟;
不要期望靠小道消息來賺錢——根據小道消息買進,很多時候正好是給莊家抬轎子;
不要期望自己聰明過人——再聰明的人也會有自己的誤區;
不要期望自己永遠理性冷靜——每個人都會有情緒化的時候,特別是在壓力之下;
不要期望自己沒有弱點——每個人都有弱點;
不要期望自己不犯錯誤——是人就會犯錯誤;
不要期望自己總是狀態神勇——每個人都會有高峰和低谷;
不要期望自己不需要努力就能成功——不管做什么,都需要努力,沒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不要期望自己一次努力之后就可以一勞永逸——市場總是在變化,你要不斷去適應它;
不要期望自己永遠都不會有上面這些不切實際的期望——你在理性的時候不會有,但在情緒化的時候就會有。
當你發現自己抱有某些過高的期望時,可以運用安東尼·羅賓的技巧,問自己一些高質量的問題:“我的期望合理嗎?”“事情真的應該像我所期望的那樣嗎?”“我怎么能百分之百地肯定事情真的應該像我所期望的那樣?”“抱有這樣的期望是讓我更適應市場,還是更不適應市場?”“抱有這樣的期望是讓我的交易做得更好,還是更不好?”“如果我拋棄這樣的期望,會不會讓我的心態變得更好呢?”“如果我拋棄這樣的期望,會不會對我的交易有幫助呢?”
拋棄對市場和對自己的過高期望,并不意味著我們應該擁抱那些過低的期望。根據定義,過低的期望也是不切合實際的期望,因為它們比實際的情況低,不符合實際的情況。比如,有人認為在股市上不可能賺錢,這顯然不符合實際的情況,是一種過低的期望;實際的情況是:只要你付出努力,找到自己的優勢,并堅持做正確的事,你最終一定會賺錢。在我們中華文化中有一個重要的智慧:“過猶不及”——事情做得過頭,就像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對于市場和自己的期望也是如此,期望得過高,就像期望得不夠高一樣,都是不合適的。一般來說,由于自身認知的偏差,絕大多數人對市場和自己的期望不是過高,就是過低,或者在過高和過低之間來回搖擺:入市前或賺錢的時候往往期望過高,賠錢的時候往往期望過低。只有少數人能夠戰勝自身的認知偏差,對市場和自己保持一種切合實際的期望,無過無不及。
毛主席教導我們,在戰略上要藐視敵人,在戰術上要重視敵人。大家敢于進入這個行業,敢于來做操盤手,這就已經是在戰略上藐視敵人了。那么,接下來就要在戰術上重視敵人,這就意味著不要把交易想得太簡單,不要對交易中的困難估計不足,不要打無準備之仗,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要對困難做充分的估計和準備。因此,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就意味著要管理你的期望。
管理你的期望,就是要拋棄過高的期望,拒絕過低的期望,保持一種切合實際的期望,無過無不及。其實,很多的痛苦、煩惱、挫折和失敗,都來源于我們那些過高或過低、不切實際的期望。有一句話說得好,“沒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就沒有痛徹心扉的失望”。管理好你的期望,你就已經向成功邁進了一大步。一個拋棄了所有不切實際期望的人是一個面對現實的人,一個腳踏實地的人,一個敢于承認自己的弱點的人,一個愿意用努力來換取成功的人,一個抱有現實的樂觀主義的人。這樣的一個人反而更容易成功,更容易在市場上最終把錢賺到手,因為,他在順利的時候會把握機會多賺一些,同時又不會過于得意;在不順利的時候會控制風險少賠一些,同時又不會過于灰心。
記住:順利的時候會有的,不順利的時候也會有的,而且,會周而復始地交替到來。這本身就是一種自然規律。《圣經·傳道書》上說: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尋找有時,失落有時。保守有時,舍棄有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喜愛有時,恨惡有時。爭戰有時,和好有時。這樣看來,做事的人在他的勞碌上有什么益處呢。我見神叫世人勞苦,使他們在其中經受歷練。
其實,這個道理在市場上也是一樣的:
凡事都有定期,市場萬務都有定時。漲有時,跌有時。買進有時,賣出所買進的,也有時。殺跌有時,追漲有時。破壞形態有時,修復形態有時。哭有時,笑有時。賠錢有時,賺錢有時。清晰有時,混亂有時。好做有時,不好做有時。正確有時,失誤有時。保守有時,激進有時。理性有時,不理性有時。平靜有時,喧囂有時。喜愛有時,恨惡有時。競爭有時,合作有時。這樣看來,炒股的人在他的勞碌上有什么益處呢。我見神叫炒股的人勞苦,使他們在其中經受歷練。
既然天意如此,那么我們就不要對市場和自己抱有過高或者過低的期望,也不用在順利的時候太過得意,或在不順利的時候太過灰心。最重要的是把交易看作是一種“人生修煉”,讓自己在其中經受歷練,用心地去經受歷練。因為《傳道書》緊接著說:“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圣經》又說:“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上帝自有他的時間表。經受歷練,就是流淚撒種,到了時候,你必要歡呼收割。
從公司回到學校,在食堂吃了早飯(實際上是我的晚飯)。看時間差不多六點了,我媽應該已經起床了,趕緊給她打電話,問她:“媽,您是不是覺得炒股賺錢很容易啊?”
“是啊。咱們樓上的張大媽這一年賺了好多錢嘞。還有我的同事,只要炒股的,個個都賺了,都說賺錢容易。你也知道我從來都不炒股,天天聽著這個人昨天賺了8000,那個人今天賺了1萬,才終于忍不住拿了10萬塊來炒股。我去年11月份入市的時候指數大概是2000點,現在指數到了3300點了,漲了大概65%。我只賺了5萬多塊錢,不到60%,沒跑贏大盤。你姑姑才厲害嘞,人家2006年1月份在1100多點的時候投了20萬買的基金,現在都已經變成60多萬了。還不到1年半的時間,什么都不用做,就差不多賺出一個兩室一廳來了!”
“真是趕上賺錢的好時候了!不過,媽,凡事總有盛極而衰的時候,暴漲之后經常是暴跌,您可要提前準備啊!”
“這個道理我也懂。老實說,我看著股價漲這么高,心里也有點害怕。怎么,你們老師覺得A股要跌了嗎?”
“沒有啦。我們老師說,永遠都不要低估趨勢的力量,可能后面還有更強勁的行情,但是,一定要控制風險,要想辦法保住勝利果實。”
“那我應該怎么辦呢?我現在是滿倉,我應該減一點倉嗎?”
“您投入10萬,賺了5萬多,資金達到了15萬多。我看不如這樣,您繼續按您的方法做,說不定還能漲呢。但是,什么時候您的資金下降到14萬,您就把股票全賣光,持有現金,保住您那4萬塊錢的勝利果實。您覺得怎么樣?”
“嗯,這個辦法倒也挺好。起碼我知道自己應該在什么時候出來,而且出來的時候總還是賺的,這樣心里有點底,不那么慌了。你們老師還教你什么了?”
“不要把交易想得太容易,不要自以為聰明,不要以為自己不需要努力就能成功。”
“咦,你上中學的時候,我也是這樣說你的呀,不要把學習想得太容易,不要自以為聰明,不要以為自己不需要努力就能考出好成績。”
“是啊,因為那時候有您說我,所以,我上了清華嘛。上了大學之后,沒人說我了,所以,我就比較頹廢。現在好了,又有人說我了,所以,我應該能做得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