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提交驗證碼通過手機驗證)
時間:2025-10-02 08:42:41
“我原以為通過香港持牌機構投資萬無一失,萬萬沒想到,騙局就藏在業務經理‘熱心’推薦的換匯渠道里。”近日,中國內地投資者蔣先生講述了他在香港開戶投資時遭遇的噩夢:因輕信券商業務經理介紹的“可靠渠道”,他在24小時內進行的四筆換匯操作,最終導致147萬元人民幣“不翼而飛”。
誘人開端:持牌機構與“靠譜”業務經理
2025年8月,蔣先生計劃通過一家持有香港證監會1、2、4、7、9號牌照的金融機構(下稱“A公司”),投資總回報掉期(TRS)及場外期權等高風險衍生品。在開戶咨詢過程中,一切看似專業且正規。
關鍵的陷阱始于換匯需求。由于香港券商交易需以港幣結算,蔣先生需要將人民幣兌換為港幣并入金至其香港匯豐銀行賬戶。此時,A公司的業務經理朱某“主動且熱情”地提出,可以“幫忙對接一個可靠且高效的換匯渠道”。為打消蔣先生的疑慮,朱某特別強調,該換匯方是“公司董事長的朋友”,安全性絕對有保障。
精心設計的“分批換匯”陷阱
在朱某的微信指引下,蔣先生收到了三個用于收款的內地銀行賬戶(包含兩個個人賬戶和一個公司賬戶)。朱某設計了一套看似“對投資者極其有利”的流程:“先讓換匯方將港幣匯入你的香港賬戶,你確認余額增加后,再支付對應的人民幣。” 朱某還以“分批操作更安全”為由,建議分多次完成。
正是這套看似“先到賬、后付款”的流程,讓蔣先生徹底放松了警惕。在接下來的24小時內,一場緊張的“換匯操作”上演:換匯方已匯出第一筆港幣,蔣先生查詢香港賬戶,發現余額確有增加,便按約轉出第一筆人民幣。同樣的流程重復了第二次、第三次,似乎都沒有問題。如此循環,蔣先生分四筆,共計轉出約147萬元人民幣。
“余額”瞬間歸零,經理說法180度反轉
然而,當蔣某轉出第四筆(也就是最后一筆)人民幣后,發現香港賬戶中的港幣余額全部歸零。他立即聯系匯豐銀行,結果被告知:對方匯入的并非現金,而是遠期支票。這種支票在托收完成前會顯示為臨時余額,但出票人可以隨時撤回。就在蔣先生轉完所有人民幣后,對方立即撤回了全部支票。
蔣先生慌忙聯系朱某,而朱某的態度卻發生了戲劇性轉變:先稱“換匯方已失聯”,隨后改口“自己和換匯方不熟”,甚至聲稱“董事長也不認識此人,連對方手機號都沒有”。至此,蔣先生才恍然大悟,自己墜入了一個利用銀行結算時間差和“遠期支票”漏洞精心布置的騙局。
維權困境:內地立案,香港碰壁
蔣先生隨即向內地警方報案,并獲得詐騙案立案。為追討損失,蔣先生親赴香港,找到涉事公司辦公地點,但僅得到朱某個人的口頭安撫,“公司其他負責人始終避而不見,未給出任何書面回應或解決方案。”
這起跨境糾紛頓時陷入僵局:內地警方跨境偵查需與香港協作,程序復雜;而向香港證監會投訴、申請投資者賠償或在港提起訴訟,均面臨程序復雜、成本高昂、跨境執行難等巨大挑戰。
從法律與監管層面來看,朱某的行為已涉嫌多重違規。根據香港《證券及期貨條例》及香港證監會(SFC)要求,持牌券商員工不得介入客戶的資金劃轉與換匯環節,尤其不得推薦非正規換匯渠道。香港某持牌律師解釋稱:“若朱某以‘公司董事長朋友’為由推薦換匯方,并提供個人賬戶,已涉嫌利用公司信譽誤導投資者,屬于違規行為;若其與換匯方存在利益關聯,還可能涉及共同詐騙。”
對于涉事公司的責任,前述律師指出:“根據香港監管規則,金融機構需對員工的職務行為承擔管理責任。若朱某在工作中為客戶介紹換匯渠道,且該行為與促成客戶在公司交易直接相關,應視為職務行為,公司需對員工的違規操作導致的投資者損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但目前,公司并未對此做出回應。
FX110網提醒
值得關注的是,蔣某遭遇的“支票撤回”換匯模式,已成為跨境詐騙的新套路。業內人士透露,此類詐騙通常利用投資者對香港銀行“支票入賬即顯示余額”規則的不了解——香港銀行收到支票后,會先將金額計入客戶賬戶余額,但需待支票兌現后才完成實際資金劃轉;詐騙方正是利用這一“時間差”,在投資者轉出人民幣后立即撤回支票,導致投資者“兩頭空”。
FX110網提醒:即使在最嚴監管的框架下,人性的貪婪與制度的漏洞仍可能合謀設下陷阱。跨境投資,合規是安全的唯一基石,任何繞開正規流程的“捷徑”,都可能是通往深淵的陷阱。
暫時還沒評論,來留下你的印象吧
評論發表成功
評論